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推進互聯網加農業,政府在做什么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今年3月以來,中央政府在“互聯網 +”上頻出“大招” ,刺激著更多的市場主體投身“互聯網 + 農業” ,也催促著各級政府要補齊農業信息化“公共產品”不足的“短板”,其引導作用應該如何發揮?7 月初,筆者深入青島市城鄉進行調查。早在 2013 年,該市就開始了基于互聯網思維和技術的“智慧農業建設工程” 。今年,又制定了“互聯網 + 農業”行動計劃,在強化頂層設計、保障信息服務“落地” 、調動市場主體參與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青島市農委主任由翠玉表示,近年來,青島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突出重點、統籌協同,積極推進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創業的融合發展,促進了“互聯網十農業”的快速發展。做好頂層設計涉農信息服務納入統一平臺

  “互聯網 + 農業”能否落地,大數據是關鍵,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是各級政府推進農業信息化必須解決的問題。然而,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缺乏頂層設計,造成盲目建設, “信息孤島”現象較為普遍。

  “青島農業科技 110 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就是按照‘互聯網 + 農業’的理念,進行規劃、 設計、 建設和運行的。 ”青島市委農工辦副主任張建東介紹, 2013 年,青島提出智慧農業建設工程時,著眼點就是實現“農民有問題、一點就解決” 。

  受青島“互聯網 + 工業”發展較好的影響,加上青島作為中國聯通數據中心“樞紐港”的便利,農業上“云”順理成章。通過整合全市農業系統信息資源,建立了統一、開放的農業云計算中心,為農戶提供視頻診斷、測土配方、土地流轉、網上銷售及物聯網應用等服務。“在農業‘云’系統服務平臺上,不管是農民、農業龍頭企業,還是政府部門,只需注冊一次,就可以通用 20 多個系統。 ”在青島農業科技110 指揮中心的大屏幕前,青島市農委相關負責人給筆者演示了農業云服務平臺是如何給用戶提供綜合服務的——結合“農戶空間”的檔案信息分析,農民收到的農情提示短信都是“個性化定制”的; 作物發生病害,可進入病蟲害視頻診斷系統 ; 作物需要打藥,農藥監管信息平臺能提供登記備案的正規農藥及經銷點信息等……目前,全市的涉農信息服務已經納入統一的農業科技 110 綜合信息平臺,可滿足全市 400 萬農民的信息需求。

  那么,如此龐大的云系統如何維護?王濤介紹,他們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在青島聯通公司租建了農業云計算中心,由對方提供專業維護與服務,既節約運營成本,又能保障信息安全。 “農業企業和農戶都可以免費接入,無償使用這個平臺。 ”青島農業云信息平臺不僅能實現一站式服務農民、一站式農業監管、一站式專家支撐,還為農業大數據分析奠定了基礎。在綜合信息平臺上,建立了農業綜合監管與指揮調動系統, 可以對各類數據進行集中采集、展示、處理與管理。同時,對農業各領域進行動態監測與趨勢預測,為提高農業部門科學決策和指揮調度能力提供科學依據。為在更大范圍內統籌推進“互聯網 + 農業” ,7 月初青島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了《 “互聯網 + 農業”行動計劃(2015-2020 年) 》 ,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完善基礎設施,全面推進互聯網與農業發展、管理、服務、創業的融合發展。保障信息落地服務個性化定制,信息多渠道送達“互聯網 + 農業”的一大“痛點”是信息化基礎薄弱,信息落地困難。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仍有 5 萬多個行政村未通寬帶,擁有計算機的農戶不足 30%。青島農業信息化基礎相對較好,已基本實現村村通寬帶,農村居民每百戶家庭擁有電腦61臺、 手機225部。

  如何利用好這一優勢,更好地滿足農民的信息需求?青 島 將 農 業 科 技 110 平 臺 與12316 熱線指揮調度結合起來,建立了統一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市級建立了指揮中心,區市建立了分指揮中心,建立了由 300 名專家組成的農業咨詢團,成立了有 300 名農技人員的 110 技術服務隊。今年,結合信息進村入戶工程,計劃建設 200 個村(社區)級信息服務站,每個村配備1 名信息員。同時,青島利用互聯網強大的交互性及龐大數據的分析處理優勢,在為農民提供個性化服務上進行了探索。在農業科技 110 服務平臺上開發了“農戶空間”應用,根據農戶生產檔案,提供全方位和個性化的信息服務方案,通過電腦、手機短信等實現“精準到戶” 。筆者通過青島農業信息平臺的管理端口,隨機進入了即墨市鳳凰埠村孫廣高的“農戶空間” 。他登記的土地是 7 畝,主要作物是小麥、玉米和黃瓜。在空間首頁“我的定制”下的農業技術、 病蟲害防治服務欄目里,系統篩選推送的信息主要與這三種作物相關 ; 在“我家攤位”欄目,他還發布過“求購小麥播種機”信息。這些服務系統使用起來是否簡單易行?筆者在農作物病蟲害智能診斷系統中進行了體驗 : 系統引導選定作物種類,然后選擇病害部位、對照病癥特性,系統會自動檢索出可能的病害,提供典型照片供比對,經確認后給出診斷結果、防治方法等。農民不需要打字,通過鼠標或手機觸屏點選,再結合專家連線,就可以使用。要盡可能方便農民多用、多咨詢,把農民在生產中發現的問題與專家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共同完善這個系統。

  目前,青島已有 15 萬個農戶開通了“農戶空間” ,除了在電腦上可以享受定制服務,12316 手機短信也能根據農民種養情況推送信息,共涉及糧食、蔬菜、果蔬、畜禽、農機等 13 個項目。有數據顯示,按照信息類別劃分的復合短信定制戶數達到12 萬人。

  釋放市場活力支持新型農業主體互聯網創業眼下,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參與“互聯網 +農業” 熱情很高。 地方政府能做什么?青島的答案很簡單 : 針對農業新型主體的需求,加強互聯網應用培訓,支持互聯網創業。位于萊西市的青島杰豐農業科技發展公司,2013 年在 6 個溫室中安裝了農業物聯網設備。公司總經理張莊濤說,要把物聯網真正用起來,

  溫室硬件得改善,管理人員素質得提升,然而既懂互聯網又懂農業生產管理的人才太缺了。人才也是農業電商發展的“軟肋” 。據青島市農委對 30 家農產品電商企業的調研,網店美工、信息采集等人才很難招聘,有經驗的人才年薪超過 10 萬元,對中小型電商企業來說壓力太大,并且人員流動很頻繁。青島圍繞解決這些問題,探索了兩個培訓途徑 :其一,利用政府培訓資源。青島新型農民培訓體系較完善,擁有106 所標準化社區學校、117 個新型農民培訓基地,建立了近 500 人的農民教育培訓師資庫。今年上半年,先后舉辦了兩期農產品電子商務培訓班,培訓 300 余人次 ;還組織 80 名新型農民參加了全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培訓班。其二,借力社會培訓資源。利用大電商企業“渠道下沉” 、建設電商“孵化中心”的機遇,開展農民互聯網創業培訓。7 月 16 日,位于黃島區的“青島農村淘寶西海岸服務中心” 正式啟動運營, 這是阿里巴巴 “千縣萬村農村淘寶計劃”的膠東地區第一站。

  “雙方合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為黃島農業新型主體開展互聯網應用和創業培訓。 ”黃島區農發局副局長謝石林介紹, 該區給予 “孵化中心” 3年辦公場所支持,其中辟出 1000 平米作培訓場所 ; 設立了 300 萬元的區鎮村電商運營基金,用于農村電商合伙人培訓、獎勵及項目孵化推廣。電商“孵化中心”不僅為農民互聯網創業提供了條件,也帶動了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即墨市規劃建設了農產品電商發展聚集區,支持“即墨市農業專業合作社網” 及農、 林、 水、畜等部門入駐,為新型主體提供農業生產經營服務。萊西市引導電商企業與物流企業同步建設,支持企業發展“城—鎮—村”物流業務。

  青島“互聯網 + 農業”的發展不僅吸引了企業掘金,也鼓勵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農業。在萊西市“鮮多多”農場,去年從南京農大畢業的秦衍雷,已經能熟練運用農業物聯網管理 3 棟溫室。“經常有北京的專家,來指導我們的物聯網,也常有外地的企業來參觀,對我很有幫助。 ”秦衍雷說。

  在即墨華盛綠能科技公司,就職于青島某高校的青年教師王海玉兼任著公司直供部經理,他正帶領一個年輕團隊發展農產品電商業務,他感覺“如魚得水” 。

  據了解, 青島在“互聯網 + 農業”行動計劃中提出了“互聯網 + 創業”計劃,通過強化農業創業培訓、促進農業產業“接二連三”及發展農業產業園集群, 引領10萬農業“創客” 創業,帶動百萬農民利用互聯網創業。

  IT 青年 : 跨界搞農業6 月 27 日,周六。早 7 時,家住東城區的朱立開著車,接上家住豐臺區宋家莊附近的鄧文,奔赴南六環外的新聚點——人民公社農場,與好友張吉、楊林相聚。他們并不是像其他城里人一樣去郊游,而是趁休息日,以“公社書記”的身份服務來體驗休閑農莊的社員們。這個所謂“人民公社”其實是座農場,位于大興區長子營鎮北泗村。

  而以“公社書記”自稱的朱立等 4 人,是農場投資創業合伙人。3 個月前,他們還是從未接觸過農業的城市青年。朱立今年 35 歲,是某外企中國區銷售總監,36 歲的張吉則是一名職業經理人,80 后的鄧文、楊林合伙在石景山區開一家互聯網公司,都有 IT 從業經歷,有著穩定工作和豐厚收入。

  “其實一開始,我們幾個只是想承包一兩畝地,和家人一起體驗圖個樂趣。 ”朱立說,去年 10 月,他迸發出在農業上發展的念頭。 “一個好漢三個幫” ,他的想法立即得到此前一起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的同事鄧文、張吉、楊林的贊同,4 個人進行了初步分工 : 朱立做客戶服務和市場開發,張吉負責基礎設施建設、辦理農場手續等事務,鄧文、楊林掌管物流配送和電商平臺研發。

  一個要用互聯網來變革農業的“烏托邦”式想法,讓以朱立為核心的 4 人創業團隊成立了。

  沒想到在不斷尋址、學習過程中,4 個人卻碰撞出要做線上線下式農業的創業火花,想讓更多人吃上放心菜。 “傳統農產品銷售,都是從地頭批量售賣到批發市場,中間要經過好幾道環節。如現在集中上市的西紅柿,地頭價每公斤 1.4 元,可到了超市卻能賣到每公斤 4.4 元。 ”經過前期走訪農戶,他們發現,如果單純租地種菜,通過菜販賣到批發市場,農民掙錢太難。

  “我們要用互聯網來變革農業。假如能通過我們建立的網絡平臺,省去中間環節所產生的差價,高于地頭價把周圍區域農民手中的蔬菜全部購買,再通過互聯網低于市場價快遞給客戶,農民不僅受益,客戶也能吃上更新鮮的蔬菜。 ”朱立說,他們看到了傳統農產品銷售中的短板,準備在互聯網農業上大干一場。

  歷盡艱辛 : 農場破繭成蝶

  精通互聯網的他們,對如何經營好一個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