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報恩不忘本;做人飲水要思源,才不愧對父母恩……9 月24 日,北京市延慶縣大莊科鄉(xiāng)慈母川村廣場上,一個個身著漢服的小學(xué)生在稚嫩的童聲中揚起了配樂詩《跪羊圖》的誦唱,開啟了慈母川首屆慈孝節(jié)的帷幕。現(xiàn)場一個個精彩的節(jié)目和來自四面八方的熱心捐贈,叩擊著人們心靈最柔弱的地方,100 多人集體包餃子的熱鬧場面把活動推向了高潮,所有人都在《感恩的心》中,感受到了來自慈母川,來自社會各界的濃厚的孝親氛圍。慈母川村位于延慶縣城東南約40 公里的地方,全村不到400 口人,其中滿族人口占60% 以上,是北京市115 個少數(shù)民族村之一。村域內(nèi)具有
山區(qū)無污染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以林果業(yè)為主導(dǎo),通過對五彩甘薯、紫花生、栗蘑等特色林下經(jīng)濟的不斷探索,取
得一定的成效。歷史積淀沉厚,特色文化突出。然而,慈母川人并未停留于此。
前不久,記者多次走進這個小山村,去撿拾它撒播慈孝文化的種子。慈孝墻、慈母堂、慈孝雕塑、慈孝文化廣場……還有立于村口慈母孝子雕塑、《慈母川賦》等等,濃厚的慈孝
本刊記
文化氣息撲面而來,讓人感受到慈母川人傳承慈孝文化樸素而又深沉的文化自覺意識。追尋慈孝文化的傳承根脈
慈孝文化源遠流長,2000 多年前,孔子就倡導(dǎo)“百善孝為先”。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慈孝,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所謂“慈孝”,通常指“母(父)慈子孝”或偏指“孝”的意思。其實,“孝”是孝敬,限于家庭內(nèi)部;“慈”是慈愛,包括關(guān)愛眾生。“孝”和“慈”又是相通的,“慈”和“孝”都以“仁”為本。
慈母川的慈孝文化追本溯源,由來已久。望母松、回頭梁、泣母溝……慈母川的一山一水都在向人們講述著漢鐘離的故事。據(jù)清《光緒昌平州志》記載,該村原名為茨梅川,后依據(jù)當?shù)貜V為流傳的故事而被改稱為慈母川。相傳,八仙之一的漢鐘離決心前往蓮花山出家修道,在這里老母辭行,其母一步一送,依依不舍,既不舍兒子出家,又不愿因為母子之
情而阻擋孩子修道的決心,只得灑淚而別,因而其母子分別處得名為辭母川,后又稱慈母川。在漫長的歲月中,漢鐘離的故事代代相傳,隨著歲月沉淀,凝聚成一種深入人心的文化基因,使得今天的慈母川在打造“慈孝”小山村時有一種強大的文化之根、文化之魂。慈孝文化傳承的“慈母川樣本”正是意識到本村慈孝文化傳承深厚的根基,七八年前大莊科鄉(xiāng)政府以及慈母川村兩委開始著手挖掘、傳承慈孝文化,打造慈孝文化小山村。在這里,隨處可見各種帶著慈孝文化印記的載體,它們構(gòu)織成一張張內(nèi)容豐富、鮮活的慈孝文化輻射網(wǎng)絡(luò)。慈母川村首先從打造硬件入手,建立了漢鐘離的雕像,修建了慈孝廣場、慈孝堂、慈孝文化墻等,一進村中,便讓人感受到那濃濃的慈孝氛圍。其次是村委會以身作則,創(chuàng)建了“書香村委會”,引導(dǎo)村委會成員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同時引導(dǎo)慈善公益服務(wù)介入,組織“美麗鄉(xiāng)村·筑夢有我”百名主持人為村圖書室捐贈圖書;邀請非工企業(yè)家出資為村民購買慈孝文化的各種書籍等。軟件方面,村中組建了“慈孝情”文藝團隊,定期為村民免費演出。村中廣播每天半小時播放《弟子規(guī)》,滾動電子屏宣揚慈孝文化知識,列述村民“在家、出外、待人、接物”等的守則規(guī)范。聘請國學(xué)造詣頗深的李欣睿老師給村民和志愿者講授慈孝文化公開課等。
文化傳承的希望在于孩子,故慈母川的慈孝教育從娃娃抓起。“小羊跪哺,閉目吮母液。感念母恩,受乳恭身體。膝落地,姿態(tài)如敬禮。小羊兒,天性有道理……”還未走進大莊科鄉(xiāng)中心小學(xué),稚嫩、清脆、嘹亮的童聲演唱《跪羊圖》深入心髓。40名小學(xué)生一邊誦讀《弟子規(guī)》,一邊高唱《跪羊圖》,此情此景,還是極觸動的。彼時,傳承的力量,慈孝的
美麗盛開了一朵鮮花。每月農(nóng)歷初九(寓意長長久久)的慈孝文化日讓慈孝文化有了具體的依托,把慈孝文化也推向了一個個的小高潮。而9 月24 日的慈孝文化節(jié)上,一個個感人的節(jié)目和漫延的濃厚氛圍串起了慈母川的一個個美好片段,將碎片式的慈孝文化建設(shè)提升到了一個新起點。
村中榜樣詮釋慈行孝心
孝感動天、臥冰求鯉、黃香溫席……古代一個個慈孝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在慈母川村,慈孝的種子在深厚的土壤里生根抽芽,綻放出怡人的道德馨香。
“建華可是這世上難找的好媳婦!”在慈母川,提起時建華,人們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時建華,瘦高的身材,黝黑的臉龐,笑起來露出兩排潔白的牙齒。看到她,你很難相信,她經(jīng)歷過喪夫之痛。從2000 年起,時建華獨自一人照顧患病公公,整整13 年,直到兩年前公公去世。其間,她還要一邊種田,一邊供著孩子上學(xué),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整個家。在同一個屋檐下住了20 年,娘兒倆從沒拌過嘴、紅過臉——婆婆孫淑香和媳婦張秋英是慈母川村出了名的好婆媳。說起婆婆對自己的好,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前幾年,張秋英在鄉(xiāng)里的果脯廠上班,每天,婆婆都起大早給她做飯,讓她吃得熱乎乎地去上班;等下午下班回家,熱騰騰的飯菜已經(jīng)端上了桌。“從我進家門到現(xiàn)在都是婆婆做飯,婆婆做飯香!”張秋英說。“孩子在外面累一天了,我在家就做個飯,不算啥。”孫淑香笑呵呵地說,“秋英是個好媳婦,進咱家20 年,沒跟我頂過一句嘴。這兩年我得了高血壓,她比我兒子都著急,帶著我看病、拿藥,伺候我,跟親閨女一樣!”
在農(nóng)村有句老話:“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出嫁的女兒,進了婆家門兒就是婆家的人,吃穿用度都要緊著婆家。而在慈母川村,卻有一個出嫁20 余年、始終照顧母親近20 年的好閨女——董占霞。“霞子天天給我送飯,做了什么好吃的都先緊著我,女婿讓她趁熱給我送來,每次都是我先端上碗,她再回去吃。”一說起閨女、女婿的好,母親就打開了話匣子,“我這閨女就是我的貼心小棉襖,顧著我,還得顧著自己的家,這么多年了,不容易。有這樣的好閨女,我知足了!”
榜樣人物的慈言孝行如涓涓細流滋潤心田,感動他人,促進了鄰里之間、婆媳之間等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而慈母川村的溫情暖意像一股股涓涓細流,充盈著我的心。“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慈母安在,鐘離何方?唯有慈母川,桑梓葉紅稠。慈母川人沒有辜負這個好聽的名字,祖祖輩輩傳承著慈孝的美德。文化如水,悄然無聲地滋養(yǎng)靈魂,一代又一代綿延不息;慈孝如玉,溫和圓潤,撫慰一顆顆浮躁功利之心,散發(fā)和美、溫馨的道德光芒。慈母川的現(xiàn)代慈孝文化構(gòu)建與傳承已經(jīng)有了一個美麗的開端,相信它也能在未來譜寫出一段祥和、安樂的中華慈孝樂曲。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nóng)村雜志社唯一官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仿冒必究 轉(zhuǎn)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