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古稱永寧城,坐落于北京市延慶縣城東19.2 公里的地方,為縣域內最大古城。至此,當地人都把去永寧叫作“進城”。
那時的永寧人臉上總是掛著一種城市人的優越感,而我們這些山里人,見了他們就像一個臣子見了皇帝一樣,充滿了謙卑與羨慕。于是腦海里也就形成了一種概念——城市和鄉下,高尚與卑微。
長大以后我才明白,永寧人的這種自豪是有理由的。除了那些自然存在著的城鄉差別之外,他們的最大自豪則來自他們朝夕相伴的那座古城。
永寧地處媯川盆地東部,確切地說是邊緣。北、東、南三面環山,綿延的群山如臂彎一樣,把它抱攬其中;鳥瞰西部平原,媯河自境內悠悠蕩蕩穿過,潤澤著媯川盆地的美麗和富饒。兩岸阡陌縱橫,人煙輻輳,勝似江南魚米之鄉。打開視野靜靜望去,那山那水就像大自然特意為古城安排的禮物一樣,將一份凝重和靈氣與古城天衣無縫地對接起來,不僅顯出“ 勢壓昆侖北,雄吞渤海西”的塞外雄渾大氣;更有“夾岸山屏展,穿沙水帶縈”的江南婉約和柔美。難怪
元代詩人周伯琦走到永寧時,不由地發出了“誰言幽燕北,翻如楚越東”的感嘆。
永寧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與文化積淀的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 年),距今已有近600 年的歷史。當年膠州(今山東膠州)人薛祿,因跟隨成祖起兵有功,封爵陽武侯,掛任宣府(今河北宣化)總兵,后奉命修筑永寧城,薛祿僅用一年時間便將城池建好。至此,不僅大大地提升了宣府東路的軍事防御能力,也成了當時隆慶州(延慶)中部一道壯美的景觀。
永寧城“周六里十三步”,城高約12 米, 面積572292 平方米;城池為正方形,建有東、南、西、北4 門,分別為“迎暉”、“鎮寧”、“宣恩”、“威遠”,四座城門均建有甕城。城中央十字街建有3 層4 面、高20 余米的玉皇閣。受戰事影響及永寧城的特殊位置,明萬歷十七年(1589 年),4 門加固重修,并在4 門之上修筑了城樓,分別取名文昌樓、義勇樓、朝陽樓、玄武樓,同時,還在城四角分別修建了瞭望樓;至此,城的設施更加完備,城池也更加堅固輝煌。明正統年間,為進一步提升城池的防御能力,對外城墻進行磚石包砌加固。這樣的特殊待遇,就連當時的州城延慶也不曾有過。直到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 年),知州宋云霄修南關磚墻時,才將州城全部包砌完成,算起來比永寧晚了將近200 年。
一座縣城,無論從規模、城墻的高度、還是城池的牢固性,都超出了州城,在當時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或許是不多見的。更何況兩座城池咫尺相望,只相隔了不到20公里。這究竟是為什么?答案說來并不復雜。據史料記載:“永寧屬宣府東路,為陵京肩背,至要害也”。由此看來,永寧不僅僅是一座行政上的縣城,更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所以歷史上,明代宣府派出的6 個參將中,其中一位東路參將長駐永寧就不奇怪了,而這也正是永寧城規格高于州城的重要原因所在。
說到永寧城的修建,這里面有一個插曲。在明朝建都北京之前的大約50 年間,延慶屬于元朝與明朝戰事的前沿之地,并無治所。直到明永樂十一年(1413 年),成祖朱棣北巡,越過八達嶺長城,駐蹕在今永寧城西15 里的團山,看到延慶地區“厥土曠沃,群山環峙,遂創州治,遷民以實地,命官以蒞民”,至此延慶地區被納入京北的總體防御體系,并在延慶建州,名曰隆慶;在永寧設縣,隸屬于隆慶州。永寧是先有治所后建城池,因為當時國家尚立足未穩,財力不支,再加上北方戰事仍在繼續當中,所以建城比建治便晚了18 年之久。永寧,“ 取《書》‘ 其寧惟永’之義為名”,其城池的修建,不僅起到了護衛京城,更起到了牽制西北各路的作用,是京西北重要的軍事防御屏障,有著極大的戰略意義。
永寧城內除設縣署之外,還分別設有參將府、中軍營和衛所等軍事機構,其中衛所就有兩處(永寧衛所和東路衛所),駐有兵力8000余人。此外, 城內還設有演武廳、校場、倉庫、草場、急遞鋪、更鋪等多種與軍事防御相關的設施和建筑。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永寧城是一座軍城,而作為行政機構的永寧縣,則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永寧城四通八達,交通便利;南通京城, 北連靖安堡、古北口,可直達漠北;西可達宣府、大同;不僅是當時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重要的軍事儲備、調運的中轉站。成祖朱棣多次北征,皆取道于永寧,其戰略位置可見一斑。永寧自古就有“龍脈上的古鎮”之稱。最初,我對“此講兒”卻不以為然。但最終的事實卻不得不讓我折服。如果將延慶縣地圖上下左玉奎/攝右分別對折,奇跡也便一目了然了。不難發現,永寧城中心的玉皇閣所在的位置正處在這兩次對折的中心交叉點上,是延慶縣全境的中心。但更為神奇而令人不解的是,玉皇閣中心的南北延長線,北穿遼代縉山縣城北正對著的縉陽山主峰,南穿明十三陵,和天安門的中軸線正好吻合;成了古人“面臨陵寢,背負縉山”之說的最好印證。除此之外,永寧城還有很多可圈可典的故事。
延慶有句老話:延慶文化看永寧。永寧自古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古往今來,既有驍勇善戰、馳騁疆場的將士,更有經論滿腹、風流倜儻的才子, 這里不妨例舉一二:馬大中,永寧人,生于1890 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馬大中任延慶縣鄉村師范學校校長時,因教學需要,曾編寫《中國大歷史》一書,作為當時的歷史課程講義。北京大學著名教授、史
學家李泰芬不僅為該書題寫書名、作序,還推薦其為大學歷史教材。新中國成立后,馬大中被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聘為研究員。值得一提的還有李卓云。他出生于永寧中所屯,為尋求救國之道,1906 年,辭去延慶師范教習職務,東渡日本留學。期間,認識了汪精衛,而且與之交往甚密。
1937 年,日本占領延慶,汪精衛為網羅人才,給李卓云寫了一封信,并派偽南京政府立法院院長陳公博千里迢迢趕赴永寧,懇請李卓云出來輔佐。陳公博還趁機說:“中央教育部部長尚未公布,汪主席的意思是非君莫屬。”然而李卓云卻說:“我老了,難以赴任。”婉辭了汪精衛的“好意”。僅從以上兩例,足見永寧人的博學與剛正。永寧的才子是個群體。有出仕濟世救民的,有著書立說的,也有熱心辦學的教育家、書法家、畫家……
滄桑幾百年,歷史轉瞬而過,許多與古城相伴的故事已被人們淡忘,留下的只是史書文字里的一些回憶,淡淡的,卻依然讓人回味無窮,更讓人浮想聯翩……
如今的永寧古城,已部分得到了恢復,昔日風情又再一次地呈現在面前。漫步古城,陣陣清風徐徐吹來,清爽宜人,一張張充滿了幸福與自信的笑臉洋溢著時代的風采,彰顯著時代的變遷,一幅幅絕美的鄉村畫卷,意境出古城恬適的悠遠。永寧就是這樣, 那城、那山、那水永遠都透著雄渾和美麗,氣勢恢宏而壯觀,勁健而飄逸,那是歷史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古城不變的風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