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的薰衣草,浪漫、風雅,它是村莊的一景,將往來的人們印刻在自己的花期中??蓯鄣挠螛穲@,它是生產快樂的能源,旋轉木馬上的童年,是每個人想想都會笑的記憶。蔬果芳香的采摘園,你要坐著小火車才能深入其中,“轟隆隆”的車軌劃過道路兩邊的野花,張開手臂便可摘得樹上的桃子。北京懷柔區范各莊村的薰衣草兒童樂園,每天都在上演著這些“戲碼它是游客與鄉野最意外的邂逅,也成為生活與村莊最愜意的和聲。
紫色的盡頭,是歡笑守護的家園
薰衣草兒童樂園,在范各莊村步行街的一個拐角處,一個轉身的距離便與鄉愁的塵埃就此訣別。濃郁的紫色在風中飄來薰衣草的香氣,電子音樂的律動傳來游樂園里的手舞足蹈,它只屬于村莊的一瞥,卻成為最聚人氣、最有爆發力的小宇宙。多達20 余種的游樂設施,讓你在一陣腎上腺素飆升后,迎來選擇恐懼癥的糾結。“大眼飛機”好萌,“摩登時代”好炫酷,“彎月飆車”好驚險……這些巨型的可愛萌物,每天都成為小朋友們扎堆兒的熱點地帶。“媽媽,我想再坐一次海盜船,就再坐一次。”為了滿足兒子的心愿,媽媽只得攤手一笑。張女士一家,是附近的居民,也是薰衣草兒童樂園的常客。
“自打開張我們就來了,建的時候大家就挺期待的,沒想到規模這么大,夏天的時候孩子們在這里的水上樂園都玩兒瘋了,現在每天放學也老盼著過來。每天晚上吃完飯我們也會過來走走,賞賞薰衣草照照相,家附近有個這樣的地兒,周末可不愁打發時間呢。”為了滿足童心,筆者試乘了一次“迷你摩天輪”。當車廂升至半空中時,剛剛還握在掌心里的薰衣草,已經成為一道迷幻的紫色圍墻,再放眼望去,一棟棟歐式建筑的樓宇威嚴的聳立,一幢幢鄉村小屋悠閑的靜立,在家園與樂園之間,這道神秘的紫色防線,仿佛成為幸福忠貞不二的守護者。它讓家在此安放,不喧嘩自有聲用神奇的魔法撫慰人心。
開往果園的小火車,上演鄉村版“速度與激情”
開著小火車進采摘園,這事兒聽著新鮮更富有創意,并且京城獨此一家。薰衣草兒童樂園里有個150 畝地的果園,蘋果、梨、葡萄、桃子、櫻桃……品種繁多,可謂算個百果園了。果園搞采摘,一般都是提著籃子瓜田李下、辛苦耕耘的模樣,但這里的采摘園卻獨有一條677 米長的軌道,一輛小火車穿梭其間,軌道兩旁種滿了萬壽菊、孔雀草、串串紅等花草,果樹就在伸手可得的地方,看準時機、瞄準方向,一趟下來采幾個桃子,摘幾個蘋果,那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火車采摘樂趣無窮,但火車采摘的點子又是何以實現的呢?筆者特意咨詢了村里的專家,王書記。“其實我們這個果園以前是個污水管理站,村民們沒有愿意到這邊兒來的。自從開始規劃做兒童樂園,我們就想這塊地兒得用起來。做果園光搞
采摘就失去了兒童樂園的主題,我們絞盡腦汁想怎么讓它可愛起來的時候,忽然想到做個軌道,小火車進采摘園這事兒靠譜。沒想到孩子和大人們都挺喜歡的,連我孫子都老嚷著要來,大家喜歡,這事兒就算成功了。”
鄉村旅游的發展,讓城市人對鄉村漸漸從陌生變為熟悉,在一次次如期而至的周末農夫、田野撒歡之后,人與自然的互動需要更新的手段才能激發探索的趣味。坐著小火車穿越果樹林,這就像是童話故事里的一段奇遇冒險章節,如今卻坐實在范各莊村的兒童樂園中。
搭載APEC 順風車, 燕城變身“南鑼鼓巷”
薰衣草兒童樂園的誕生,注定要為范各莊村增添一筆時尚元素。而依托鄉村進行獨具特色的多元發展,也是范各莊藍圖設想里的重要一步。范各莊村,又名燕城,因這里曾是遼蕭太后的行宮,而蕭太后的乳名為“蕭燕燕”,由此得來燕城之名。這個距離APEC 會址不到1000 米的村莊,因其獨有的歷史文化背景,而打造出一條長約1.5 公里的步行古街。15 米寬的街道上古韻十足,就連腳下的大條石和古城磚也都有一兩百年的歷史。街面上非常熱鬧, 高門大院、買賣商鋪沿街排列, 有名的鐵匠鋪、大車鋪、“廣盛祥”, 還有珠寶店、文房四寶店、小吃店……這些店鋪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在訴說著歲月的情懷。一條人工河從街道蜿蜒而過,里面擺放著鄉村獨有的碾子、轆轤,這些獨家的鄉村味道讓人忍不住去觸摸。街面上還有家豆腐宴,是游客們頻頻點贊好評的餐廳。豆腐餃子、豆腐丸子、豆腐侉燉魚……一道道綠色健康的菜品端上餐桌,瞬間征服了“吃貨”們挑剔的味蕾。APEC 期間,這里成了眾多外國友人游玩的聚點,濃縮的中國文化與細膩的鄉村簡史成為了范各莊的招牌。筆者逛上一圈后才真正發現,在距離北京城區50 多公里的這條山村商業街,與北京的南鑼鼓巷、成都的寬窄巷子、麗江的四方街幾乎沒什么兩樣。唯獨不同的是,這里有鄉村的氣息,有青山遮映下閑散的情志。又一個轉身的距離,便從紫色樂園回到了深厚濃重的古色村莊。歷史凝練的文化、現代發展的鄉村,這兩條本無交集的平行線卻在范各莊交匯出韻律。薰衣草兒童樂園與古文化步行街,就像每個成人心里住著的孩童,讓你在成長的路上不忘初心。生活的每一站都有不可復制的風景,在范各莊村的每一站,也都有一種風景將你還原。
“守得初心,方得始終”。薰衣草兒童樂園,如同圣·埃克蘇佩里的《小王子》,它告訴我們,所有大人都曾是個孩子——盡管他們幾乎不記得這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