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盤點五大知名縣域電商經驗
時間: 來源: 作者:人民日報 字號:【

農村電商為哪般?

這個問題是我探索和實踐農村電商的源動力,至今我參與服務過的縣域有甘肅成縣、吉林通榆縣、山東蒙陰縣、遼寧大洼縣、吉林延吉市等,各家都有自己的特色, 且不論是什么電商模式,歸根是致富民眾、發展經濟,歸根是為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提供更好的創業環境,歸根是把產地的優質農產品賣出來,且爭取賣個好價錢。

農村電商為啥火?

2014年7月份,商務部和財政部聯合發文支持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全國選了8個試點省,每個省選了7個試點縣,共計56個電子商務綜合示范縣,每個縣直補2000萬用于發展農村電商。

2015年7月份,商務部和財政部再次擴大試點范圍,全國共選出了200個電子商務示綜合范縣,每個縣直補1850萬。

除了消費市場外,國家的扶持資金是刺激縣域發展電商的重要因素,全國共有2800多個縣,稍有遠見和條件的一些縣域,都會抓破頭皮為本縣爭取示范縣名額,爭取到名額的縣域,彼此還要比拼誰家做的好做的優。

有了政策和資金,激活了一批人和企業積極從事縣域電商事業,他們來獻計獻策獻資源,共謀農村電商發展之道。

于是,全國掀起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的熱潮。

縣長們在想什么?

如果說1978年是工業變革的開始,今天的2015年則是農業變革的元年,前者發展的是實體經濟,今天在全國推行的是縣域網絡經濟。

不少縣長手里握著資金和政策,但他們多少有些茫然,在他們過往的從政和生活經驗里并沒有太多互聯網因素,“縣域網絡經濟“還是一門新詞。

發展農村電商的路徑在哪里?政府扮演什么角色和發揮什么作用?農村電商促進縣域經濟體現在哪些方面?政府資金怎么花,花在哪里?

這些是縣長們特別關心的問題,也是農村電商需要破解的難題。

五大知名縣域電商突破口

1、“遂昌模式“始于標準化服務

最早實踐農村電商的當屬浙江遂昌縣,遂昌人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最初為本地網商進行電商服務,包括拍照、營銷、培訓等,之后逐漸演變成統一平臺、統一品牌、 統一營銷、統一物流、統一售后的標準化服務,隨著遂昌土豬、遂昌土雞、遂昌紅提等本土產品的成功售賣,“遂昌“知名度逐漸被打開,然而今天的”遂昌模式 “早已不僅僅如此,已發展成為一家知名的電商公共服務平臺。

“遂昌模式“起初,一端聚攏本地網商和農戶,一端對接電商企業和資源,中間形成標準化的流程服務,這便是遂昌模式最初的發展經驗。

2、“成縣模式“從公共服務起航

甘肅成縣在2013年時仍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城,成縣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一位關鍵人,他就是成縣縣委書記李祥,業界尊稱“核桃書記“,我受李書記邀 請,于2013年夏天第一次去成縣,也是那時才知道除了新疆核桃和臨安核桃外,國內還有”成縣核桃“的美譽,成縣核桃種植面積高達50余萬畝。

李書記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積極為家鄉核桃代言,并通過“走出去、請進來“主動創造銷售機會,李書記曾先后到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拜訪企業并推銷核 桃,慢慢借助互聯網打開了成縣核桃的知名度,成縣順勢而為成立了電商協會,并為本地創業者提供公共服務和創業扶持,李書記影響力逐漸把”成縣核桃“推向了 大眾關注點,進而一發不可收拾。

以李書記為核心推動的縣域公共服務,是成縣帶給大家的最初經驗。

3、原產地直供成就“通榆模式“

通榆縣位處北緯45度,隸屬吉林省,“通榆模式“是我參與共建比較深入的一個縣域,啟示主要有兩點:

第一,發展農產品電商一定要看原產地。不管在什么平臺用什么方式銷售,農產品一定種養在土地上,而這塊土地大部分都在全國各大縣域,所以“縣域農產品+各 電商渠道+全國消費者“便是我力推”通榆原產地直供模式“的思考來源,為此我撮合知名電商1號店和通榆縣簽署戰略合作,并為全國消費者定制生產通榆農產 品。

第二,通過農產品品牌化實現優質優價。原產地縣域農產品基本以初級品為主,更談不上互聯網化和品牌化,而互聯網需要的是好商品,所以農產品的品牌化是實現 產品商品化的重要過程,也是實現增值溢價的重要手段,通榆縣便整合雜糧雜豆成為統一的品牌,用這個品牌統一對接外部電商渠道。

4、“大洼模式”破局農產品質量安全

大洼縣地處遼寧省盤錦市,是盤錦大米和遼寧河蟹主產區,“大洼模式”的思考來源是國內農產品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我們談論最多的是原產地農產品的以次充好和以假亂真現象,以盤錦大米為例,市場上依然有很多”假盤錦”,而這種現象在全國各地并不足為奇。

得知阿里巴巴正在實施“滿天星”追溯計劃,我們果斷聯系并希望把大洼縣作為縣域農特產品追溯計劃的試點縣,阿里巴巴滿天星計劃旨在為正品和真品溯源,于是 大洼試點產地農業得以順利實施。首先,我們優選了大洼優質農產品,并為這些產品進行“一品一碼“質量安全追溯;其次,以淘寶特色中國館-大洼館為售賣平 臺,向消費者傳達正宗原產地的理念,把大洼的堿地柿子、盤錦大米、遼寧河蟹等賣到全國。

5、“明水模式”從縣域公共品牌出發

明水縣位于黑龍江省,從哈爾濱往北還有4小時車程,明水電商從無到有,僅僅用了一百多天,得益于縣長洪非和縣委書記路百勝的全力推動,他們放下身段四處取經,招攬各方人才為明水獻計獻策,逐漸打開了視野和路子。

其實,每個縣基本都有自己的農產品公共品牌,但這些公共品牌基本都停留在標識階段,品牌文化和包裝理念過于傳統,不太符合互聯網消費群體的消費特征,于是 我們提議明水縣政府為明水重新打造具有互聯網特征的縣域公共品牌,通過政府的公共影響力,賦予公共品牌更多互聯網文化,明水縣五谷雜糧統一用公共品牌對接 各方銷售渠道,從而實現統一形象、統一管理、統一營銷、統一配送、統一售后的標準化服務。

明水電商還有創業孵化基地、智慧農業等板塊,縣域公共品牌是明水電商發展之初的一個突破口。

“縣域模式“本身并不重要,我們看到的模式是總結的結果,是拿來分享經驗的一種叫法,模式本身代表不了全部,更不能簡單拿來復制,我們僅以此來啟迪思維。

農村電商新模式“延吉共創“啟示錄

延吉市是一座中朝邊境的小城,我們在探索延吉電商發展路徑時,首先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政府傾盡政策推動本土電商良性發展,如何讓公共資源惠及更多的農業主 體和農民?“。延吉市政府希望為本地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搭建一個高效的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希望讓更多企業和組織參與并從中受益,這些都是我們破局延吉電 商發展的主要思考點。

在延吉市政府的推動下,做成了以下四件事:

第一,延吉市政府和阿里巴巴簽約成為“滿天星”計劃試點市。阿里巴巴滿天星農特產品溯源計劃,是與全國各大企業和優質農產品原產地共享最先進的二維碼技術,從生產源頭截斷不良商家造假售假行為,消費者通過手機淘寶掃碼就可以進行商品真偽驗證和產地溯源。

第二,延吉通過電商協會公共組織的力量,為本地企業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為本地十余家企業免費實施農特產品的溯源計劃,為延吉優質農產品保駕護航,同時在延吉電商大廈為企業建立了滿天星O2O體驗店,為企業創造更多展示和銷售機會。

第三,延吉政府為本地企業搭建銷售平臺,帶動十余家企業在淘寶網聯合舉辦“朝鮮族網絡美食節”,短短三天銷售近200萬,平崗大米、明太魚、朝鮮族泡菜、朝鮮族冷面、椴樹蜜、黑木耳等10余款特色產品銷量逼近5萬單,其中平崗大米賣掉了三大卡車,超過35噸。

第四,布局移動互聯,借助手機搭建延吉企業和消費者的溝通橋梁。在手機端建立延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追溯平臺,消費者通過手機驗證產品真偽,并可直接下單再 購物。為提升消費者對延吉的關注,線上在全國網絡渠道開展掃碼延吉的活動,線下在延吉酒店、主干道、餐飲等地方開展驗真偽抽獎活動,從而讓更多消費者參與 其中。

當下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我們總結”延吉共創“新模式主要包含以下三點共創內容:

第一,企業共創

本次計劃聯動十幾家企業和合作社共同參與,共享政府搭建的公共資源,打破了一家企業或幾家企業獨享價值的瓶頸。

發展縣域電商需要讓更多本土企業逐步互聯網化,只有本土企業步入電商發展快車道,縣域電商才能從根源上解決源動力問題,縣域經濟才有可能以點帶面的被激活,這正是企業共創的意義。

第二,公共資源共創

通過阿里巴巴滿天星計劃,延吉市政府充分調動各類公共資源,通過農檢局為商品的質量安全做背書,通過商務局搭建阿里巴巴滿天星全國首家線下體驗店,通過旅 游局實現了延吉旅游和消費者的鏈接,并在延吉市內主干道、酒店、賓館等公共區域放置追溯碼海報,以實現消費者O2O溝通。

發展縣域電商是一盤棋局,少一個棋子可能就不完美,政府在公共資源調配上需要齊心協力、優化配置,才能讓公共資源發揮更大的市場價值。

第三,消費者共創

通過阿里巴巴滿天星計劃,延吉企業和全國消費者建立了數據溝通關系,消費者在手機端的查詢和消費數據,積少成多便成了有價值的數據庫,這些數據是企業開展市場調研、二次營銷并實現二次銷售的重要資源,這正是讓消費者參與共創的意義所在。

本文提到的縣域模式的經驗,僅是他們最初發展時的一些切入點或突破口,不足以代表各地電商的全盤情況。

今天,全國仍有不少縣域值得學習和借鑒,比如沙集模式、武功模式、桐廬模式等,所有模式都不是一蹴而就,更有諸多本地電商運營企業的共建和努力,也是不斷實踐和優化的結果。

研發產品需要創新精神,做縣域電商同理需要不斷創新和實踐,各地政策環境和物產情況不一,我們需要創新符合本地發展的電商之路,便是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發展模式。

責任編輯:admin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