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興
(七)
門頭溝齋堂鎮的馬欄村最早見于明代史籍,是門頭溝區成村較早的軍戶村落。這是一個群山環繞下的村莊,抗日戰爭時期,馬欄村險要的地理位置使得這里成為平西抗日根據地的堡壘村和英雄村。1939 年10 月,蕭克將軍領導的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進駐馬欄村,將司令部設在村里一個坐北朝南的二進四合院內。到1940 年的夏天,司令部遷出馬欄村,前后不過10 個月,但其對馬欄村的重要意義和積極影響卻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1997 年,村中出資將司令部舊址院落從村民手中買回,進行原貌修復,建立“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這也是馬欄村鄉情村史陳列室的雛形。當年7 月7 日開館時,蕭克、肖文久、武光、藏伯平等30 位老將軍親臨開館儀式,尤其是已經年屆九旬的蕭克將軍更是為陳列館手書了“冀熱察挺進軍駐地”的題字。四合院的北房恢復當年司令部舊貌,桌、椅、文件柜等均按原樣陳列。東、西、南房開辟為展室,用展板展示資料照片135 幅,實物108 件。陳列室以圖片、繪畫、文字解說和實物為內容,展現當年挺進軍的戰斗歷程。
2007 年,新一屆馬欄黨支部和村委會以建館十周年為契機,對陳列室內部陳列進行改擴建。此次改造,由軍事博物館、抗日戰爭紀念館等相關部門協助陳列室進行了改造設計,增添了燈光、音響等現代設施,對展室重新進行布展。新的陳列展覽,用大量的實物和歷史圖片資料重點展現挺進軍的歷史,展現當年挺進軍的戰斗歷程,展示馬欄村人民在抗戰時期積極支前、配合挺進軍進行游擊戰、破襲戰、地雷戰、伏擊殲滅戰的史實,更加具有專業性。這一舉措令陳列室的年接待游客量暴漲,由最初的不足5000 人次增加到60000 人次。距離陳列室不遠處,有一座現在看來已經殘破不堪的戲臺,馬欄人稱之為茶棚。曾經就是在這里,日本鬼子將村里手無寸鐵的婦女、兒童趕到戲臺前,逼迫百姓交出抗日家屬,卻無一人開口。就在日本軍官賴野拉開陣勢準備屠殺百姓的時候,縣大隊隊長張崇德的父親、63 歲的張蘭珠老人挺身而出,當場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鬼子不肯善罷甘休,臨走時還放火燒了60 多間房子,這就是“馬欄事件”。1955 年由毛澤東主席親筆簽發的光榮紀念證,頒發到張蘭珠老人后代的手中,而這張極其珍貴的證書如今已由張蘭珠的后人捐贈給了陳列室,成為那段歷史的見證。
村里對通往陳列室的兩條路也進行了精心的設計。用4 個馬掌和一些碎石鋪成的3.7 米的石子路,象征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日寇的鐵蹄踐踏,中國山河破碎;而兩條紅磚線之間的距離3.9 米,則代表1939 年挺進軍進駐馬欄;40個五星鋼釘代表40 名錚錚鐵骨的馬欄村戰士……這些印記承載著馬欄人民英勇抗日不怕犧牲的愛國精神,深深地感動著所有來到這里的人們。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