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溫泉之鄉古城美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文/世明

  曾經在溫泉氤氳的古城里棲居、謀生、求學、革命、做官,或辦事的人一批又一批遠去,唯獨積滿歲月塵埃的古城在后山的腳下靜靜地佇立著,向來人展示其古董之美,已成了遠方千萬個游子俠女們懷念故土,記住鄉愁的高地。隨著城鎮建設步伐的推進,被譽為“溫泉之城”的滇西北洱源縣城已逐漸發展成了兩個城區了。一個是自西向東,朝國道滇藏公路延伸的寬闊馬路兩側,鋼混高樓林立,居住小區遍地,綠化帶相雜其間,不時散發出現代化氣息的新城區;另一個是沿著南北走向的青昌街或東西走向的寧洱路兩旁,于不同朝代,不同時期修建的低矮古舊的土木小院,古樸恢宏的寺院廟宇,陳舊斑駁的磚木或鋼混的老樓群的古城區。雖然幾條河流橫穿其間,但兩個城區幾乎不分彼此,相依相靠,猶如親密無間的祖輩孫兒,猶如根緊連,枝相依的新老鳳尾竹叢。

  繞過洱源特有的景觀標志“水花樹”的大型雕塑,跨過新老城區交界的悠悠濱河,就可踏進古城區了。

  剛修繕過,空氣里還泛著新鮮油漆的味道,還飄著新鮮的壁字壁畫墨香的古城就像一個飽經風霜而滿臉皺紋的老人,穿戴著嶄新的漢衣唐服,或白族的領褂馬甲,在寂靜的時光里享受著太陽的溫暖。

  在寧洱老街上坐落著一個“四合五天井”,土石鐵木綜合結構,古色古香的大宅院。據說這是建造于民國時期的“張家大院”,最初的主人是在煉鐵大山深處發跡后,從喬后遷入而買地興建的。已近百年了,那些屋脊瓦檐,那些雕梁畫棟,那些山墻壁畫,還是完整如初,可見當年承建的那些木匠、泥工和畫師的技藝之精湛!因院落設計精美堅固,布局精巧,設施隱秘,防范能力強而被用作“銀行重地”。每字方約有一米,繁體行書的“中國農業銀行”幾個大字的痕跡還在朝街的墻面上清晰可見,下方的墻上還釘著一塊原生態的小木板,上墨書:“古浪穹”。在一對精致的石獅子守衛著大門的一側,懸掛著一塊嶄新的白底黑字“某某文化旅游公司”的大牌子。這在無聲地向過往的行人昭示這座深宅大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寧洱西路的盡頭是洱源后山,后山的腳下便是老縣委大院。踏著五彩而光滑的石階,進入剛剛修葺一新的大院內,抬頭仰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蘇式鋼混建筑模樣的老縣委大禮堂。沿著石階向上爬,便是老縣委辦公樓、宿舍樓、籃球運動場等建筑群落。它們有的興建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鋼混樓群,有的興建于清末民初,甚至是更早的古色古香、土木石磚結構的三合或四合院落。它們的布局錯落有致,簡樸而實用,擠擠挨挨地往后山的高坡處爬。可見當年的“老革命”、“老前輩”們還在繼續發揚著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作風,不大肆修建樓堂館所。

  即使有必要修建也惜地如金,寧愿多爬幾步去占荒山,也不隨便去征用良田好地啊!眼前雖然是“臺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墻壁斑駁,蛛網集結,裂紋如織,陰暗潮濕,塵埃落定,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氣和光彩。但它們曾經是“老革命”、“老前輩”、父母官們前赴后繼,幾十年如一日,日夜操勞,月月坐鎮值守的前沿陣地,是上級每一個政策和法規落腳的驛站,也是當年十二個鄉鎮三十多萬群眾和干部信仰和擁護的地方,可遺憾的是這紅色的革命圣地在本世紀初的一個雨季因后山地質滑坡開裂而被迫遷移他處,現在成了古城區保護的主角之一了。

  老縣委大門前南側有一個20 世紀六七十年代興建的前鋪后院,鋼混、磚石木結構的大院落。朝街東的鋼混主樓有三層之高,裝飾較為獨特,樓體正面左右兩側浮雕著齒輪、麥穗、紅旗疊加的“工農兵”彩圖,體現了建造時代的特征。這黯然失色的老樓卻是當年洱源城標志性建筑啊!這飽經風雨的老樓是當年國營供銷合作社的門市部,經營著煙酒糖茶、衣被鞋帽、肥皂香脂、圖書字畫等副食、日用和商品,是緊俏而日用必需品匯集的地方,是城鄉群眾購物的天堂。每逢洱源大街天,售貨員忙得揮汗如雨,購客擠得排成長龍。后來火紅的門市部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被淹沒,只剩下老新華書店仍然堅守著崗位慘淡地經營著,還承擔著全縣春秋兩季的中小學教材和輔讀物的發行和訂銷任務。這是長盛不衰的生意蛋糕,因為這是每個學子步入知識殿堂必經的階梯。

  緊挨著老新華書店的南側便是

  在清代“觀瀾書院”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依山而建的百年老校——寧湖小學的老校舍群落。它曾經是源城及周邊村鎮數萬名子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啟程碑,曾經是圓人生之夢的起始站。每天晨讀的瑯瑯書聲,每節上下課急促的鐘聲,每堂課上抑揚頓挫的教誨聲,從這里隨著溫泉的馨香飄向了遼闊的上空,飄向了遙遠的天際,飄向了振

  興中華的夢里。老校舍的附近也隱藏著青瓦紅柱,雕梁畫棟、壁畫繪飾、飛檐高脊、翹角飛頂,氣勢宏偉的文廟、武廟、城隍廟等古寺古廟的建筑群落。這是明清時期鼓勵當地“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大型獎牌,也是舊時縣衙府所在地的重要標志。因為那時只有本縣的學子在殿試省考中獲取“進士”、“舉人”等功名,才有資格建造這樣威震八方,瞻天萬里的文武宗廟,也是本縣“文獻名邦”的物證和榮耀。

  在老校舍的東北側有棵大青樹掩映下的“溫泉澡堂”,是洱源古城里最古老,最熱鬧的地下直冒的溫泉眼。數百年來,古城居民和外來游客愛去泡澡洗塵,愛去游泳鍛煉,愛去燙洗食物,愛去挑水拉水的老地方。

  每天棲居在古城里的人們,什么都可以離開,就是無法離開這眼散發著高溫而“省系輝”(白語,省柴火之意)的老溫泉水了。她就像一個充滿乳汁而永遠汲之不盡的碩大乳房,默默地哺育著古城里一代又一代的子民。因它不求任何回報而被老城人奉稱為“母親溫泉”。

  沿著青昌古街自北向南邁進,穿過已經修復硬化,且認真地刷白,再以水墨畫點綴的古街道,一座座被風雨剝蝕的鋼混老高樓或已修繕的高樓,鶴立雞群般地從古樸陳舊、瓦草萋萋、壁畫連連、低矮土木結構的坡頂瓦屋群間高高地從街的兩側迎面而來,大都是清一色的前鋪后院,商居兼宜的院落。隨意向臨街,鏤刻著吉祥圖案而顯得古樸精致的舊木大門里張望,只見并不寬大的院里,花木扶疏,爭奇斗艷,走廊或廈沿上的素心蘭在翠綠的枝葉間吐出一串串雪白的花兒,猶如一群群白鷺在空中展翅翱翔。沐浴著從老屋上空射下來的陽光,拄著拐杖的一對老人佇立在欣欣向榮的花壇旁,嘴里嘮叨著,手里比畫著,不知是在觀花賞葉,還是在談論幸福安詳的晚年?

  游著走著,不知不覺地在青昌古街上遇到了一口古井。井口井沿、井周圍都用洱源特有的五彩石灰巖砌就而成,且被世世代代取水的人們和如水的時光打磨得光亮如新,走近朝井口俯視,只見井壁嵌石洇濕,井水盈盈,清澈見底,倒映著藍天白云下的自己。不時有人提著吊桶過來取水用水。它是古城里另一只碩大而豐盈的乳房,每時每刻,它都無私地養育著身邊的一切生靈。出門在外的洱源游子或俠女,不知你們的夢里是否常有這口古井靚麗的影?抑或是慕名尋訪洱海之源的來客,當你見到這口布滿歲月痕跡的古井,會不會也聯想到你家鄉的那口曾經養育你長大而四處奔走的老井呢?青昌古井的東側,也是青昌古街盡頭的十字路口,正好有一座進深寬大而數層的老木樓,雖然古舊,但主體結構,門扇窗戶卻完整尚好。它曾經是南來北往,東進西出的商賈老板或達官貴人下榻落腳的體面首選。它是餐飲和住宿兼營的旅館,吃住服務為一體,熱情周到,客至如歸,讓旅客念念不忘。門前車水馬龍,旅客滿屋充棟,往往一票難求是常有的事。每逢農歷六月洱源火把節民族物資交流大會等節日盛會期間,則要提前預訂,但它始終堅守著誠信經營、薄利多銷的理念,從不任意哄抬市價。然而飯店經營的規模越來越大,食客盈桌而排隊,所使用的碗碟盤盆等用具都是專訂專制,并印有“青昌食堂”或“青昌旅社”等字樣。這就是享譽20 世紀六七十年代,馳名縣內外的“青昌國營旅社”。但一代新鮮一代蔫,長江后浪推前浪。一陣喧鬧過后,一切又歸于沉靜。青春已逝的青昌國營旅社跟當年的國有老板和員工也一起慢慢變老了,現在它的主人不知已經換成了誰?它當年響當當的名字只能永遠地記載在洱源的史冊里,永遠活在洱源人記憶的腦海中了。千百年來,洱源古城一路挺胸、一路高歌、一路走來,盡管道路坎坷曲折、情節跌宕起伏,而歷經風雨搏擊,歷經匪患猖獗,歷經槍林彈雨,歷經是是非非,但她仍像羅坪山上的臘梅一樣傲然挺立,盛開在后山腳下,寧湖之濱。像城北街的古槐樹一樣,沐浴著春風夏雨,在古街古巷里向來者訴說著自己古老而傳奇的故事。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