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土與火的藝術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特約記者 溫來生

  陶瓷,土與火的藝術,國人引以為豪的偉大發明創造,更是幾千年中華文明的傳承,被喻為中國文化的象征。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這一“土與火”的藝術不斷豐富、成熟、推陳出新、“點土成金”,燒制出各具風格多姿多彩的瓷器迭出不窮,美不勝收。從潔白的高嶺土,再到涼爽坯泥,爾后又經過制造工匠靈巧的雙手,最終,熊熊窯火將美麗的夢想化為詩一般的柔美,千姿百態、各競風流……

  2015 年冬日,時逢初雪。北京城在感受突來的寒冷時,卻又迎來一陣火熱的暖意,第26 界國際木火節——2015 中國(北京)國際木火節在北京市懷柔區橋梓鎮鵝和鴨農莊開幕。

  “ 陶為瓷之源, 瓷為陶之流。”在這樣的時代契機下,2015 中國(北京)國際木火節落地北京懷柔,意味著復興陶瓷、重振對外文化交流的最佳時機已經來到。本次木火節與歷屆不同的是,還將在太廟舉辦“絲路瓷語——2015 國際當代陶瓷藝術精品展”,突出表達了陶瓷文化的多樣性的同時也推動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這場節日盛宴雖在國際范圍內剛剛走過第26 個年頭,但其淵源卻由來已久。所謂“木火”,即為古老的窯爐與原始的木材,暗指傳承千年的陶瓷工藝。平凡的泥土經加工后再接受木與火的錘煉便燒成堅硬而精美的工藝品,泥土在木火之中重生,國際木火節則因陶瓷而生,以木火為名。國際木火節,是由世界傳統陶藝家協會發起舉辦的國際陶瓷文化交流活動。從1989 年開始,該項活動在世界范圍內每年舉行一次,已先后在韓國、日本、土耳其等國家舉辦二十五屆。

  木火文化不但意味著摶泥成瓷的文化,在當今歷史環境下更有陶瓷文化浴火新生的意義。作為國際陶瓷領域文化交流的盛會,木火節今年首次選擇在北京懷柔區橋梓鎮舉辦,這無論對木火節本身,還是對橋梓鎮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談起本次木火節,世界傳統陶藝協會會長金榮文表示:“陶瓷是水、火、土之間的藝術。木火節不是藝術家個人的事,每年各國的陶藝家聚在一起,彼此交流信息,切磋技法,共同探討作品,欣賞作品,勵志做出好的作品,為傳承陶藝提升品位和內涵。”

  木火節現場,不僅設有藝術大師陶瓷作品展,還設置了陶瓷藝術創作現場演示,使觀眾在欣賞琳瑯滿目的各類陶瓷展品時,也可以與各國陶瓷藝術家互動交流。突然,一陣陣清脆的叮當聲,將記者帶到了陶瓷藝術創作演示區。只見十幾名刻瓷藝人一字排開,或執錘,或拿筆,正專注地在素色掛盤或瓷瓶上刻瓷作畫,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筆觸細膩、線條明暢、色彩清雅。一位正在刻瓷的藝人告訴記者,刻瓷是一門集繪畫與雕刻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以刀法取勝,完成一件作品需經過幾千刀甚至上萬刀的雕刻,刻瓷的制作過程漫長復雜,往往需要花費至少一個月以上甚至幾年的時間來完成一件作品,所以刻瓷藏品升值潛力非常大。參展藝術家余樂恩先生表示,“木火節就是一場陶瓷藝術家們的大party,而且是越來越國際化的party,在這里我可以認識很多同行,看看大家都在做什么。現在是個互聯互通的時代,陶瓷藝術是人和材料之間的溝通,但我們同時也需要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我作為職業陶瓷藝術家很希望陶瓷藝術能夠進入現代空間。藝術本可以容納每一人,但現在藝術有一道‘門’,它把很多人關在外面,泥土是一條很好的路,可以讓很多人走到一起感受藝術帶來的力量。”藝術家姜曉燕也介紹了她眼中的陶瓷藝術。陶瓷自從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開始便被視為工藝而非藝術。直到20 世紀,西方才出現“陶瓷語言當代化”的說法。而中國在接受這種觀念以后慢慢便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關于陶瓷與雕塑之間的差別,姜曉燕解釋:“陶瓷語言是獨立于雕塑之外存在的,而陶瓷除了追求泥的質感以外還特別講求釉的質感,雕塑也有質地的要求,但比較少,強調造型。從這方面看,陶瓷就比雕塑語言多了自己的維度。它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釉的質感與可觸摸感和人本身的感覺特別貼近。”而在會展一角,幾名外國陶藝家正坐在轉盤旁專心致志地制作陶品一堆泥巴在師傅的手中開始變得有形起來,時而碗狀,時而柱狀,時而罐狀,令現場觀眾驚嘆不已。陶瓷在這里已成為各國陶藝家們相互交流和溝通的直接而美妙的語言,更充分地體現出了展會的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

  據悉,此次國際木火節落戶北京,意味著其步入了富有更強生命力的發展軌跡,在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當代藝術和傳播的中心,國際木火節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前景。通過舉辦木火節“復興傳統、傳承文脈”的同時,連續實現“藝術家駐地計劃”“系列陶瓷藝術展”“陶瓷大師展覽館”“陶瓷藝術品交流中心”等系列主題活動,進一步搭建國際級的陶瓷文化商業平臺,使國際木火節成為懷柔乃至北京地區的文化新名片。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家余恩,也應邀參加國際木火節活動。近年來,他的陶瓷藝術作品創作有《墨觀》、《山居圖》、《墨跡》、《墨影》等系列作品。香港大公網為此次活動,專門在大公訪談視頻欄目中做了一期《余樂恩,陶瓷伴隨人類一同成長》的專訪。在采訪中,藝術家余樂恩說:“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人都是藝術家,只要熱愛、只要肯動手。而陶瓷是一種美好的材料,一種很好的情感載體,人人都可以用,它伴隨著全人類的成長。當代陶藝作品只有強烈的個性和風格,才能有它的存在價值。而在形成個人風格作品的過程中,構思立意、材質的運用等等,到最后都要經過火的煅燒,才能體現出效果,所以煅燒在現代陶藝創作中,乃是最關鍵的、神圣的。因而現代陶藝家對待煅燒都非常重視。”

  “作為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陶瓷,堪稱人類文明進步的‘活化石’,是文化的載體,歷史的固化。中國是陶瓷的故鄉,陶瓷構成了中華文明的象征。中國陶瓷以其獨特的魅力遠播海內外,成為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2015 中國( 北京) 國際木火節組委會會長丁一兵介紹,國際木火節因陶瓷而生,以木火為名,在世界范圍內已舉辦了25 屆,此次在北京舉行,有著十分特殊的意義。目前,經過世界各國陶瓷藝術家精心燒制的300 件陶瓷藝術品已開地窖問世,并在太廟舉辦的“絲路瓷語”——2015 國際當代陶瓷藝術精品展上亮相,精美的陶瓷藝術品在莊嚴肅穆的皇家祖廟內渾然天成,同時也開啟了中國陶瓷發展的新紀元!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