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曉
“吹個孫悟空!”“我要個豬八戒!”“吹個黃鼠狼吃雞!”……孩子們圍著“吹糖人”嚷嚷著,引來一大堆好奇圍觀的人群。此情此景給民間廟會增添了古色古香的味道,勾起年長者甜蜜美好的童年回憶。
肩挑挑子,銅鑼陣陣,幾個孩子,給冬日的小巷胡同平添了幾分生機和盎意,不必多說,準是吹糖人的小販途經這里,他只要將挑的擔子放下來,再打開凳子坐好,掀起箱子蓋,整理一下工具、材料,把已做好的樣品糖人插擺出來,四周一定就會圍滿孩子……
“吹糖人”是舊時代的一種手藝行業,藝人們走街串巷,賺兩個小錢,勉強度日。特別是每年的春節、廟會、集上,更是少不了他們的身影。作為民間一個謀生的行當,吹糖人的起源無從考證,聽老師傅講劉伯溫可以算是吹糖人兒的祖師爺。據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幸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后制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么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相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于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的,傳到現在據說有600 多年的歷史了。所謂的吹糖人,其實是做糖人的一種技法,另外還有捏糖人和畫糖人的技法,只不過吹糖人是最常見的一種罷了。制作時,藝人從銅勺里取出一點兒糖稀,放在沾滿滑石粉的手上揉搓,防止粘連,趁熱將糖搓成卵形,團成一個空膛的長球狀,空膛的一端抻細,就形成了一根空心的小管子,如吸管,馬上就用嘴對著管子的一頭朝里吹氣,雙手立即在糖泡的另一頭隨手就拉捏出各種各樣的小動物來。做一個小動物,也就一分鐘左右的時間,一個活靈活現的大公雞,紅紅的冠頭和尾巴上幾根翹翹的羽毛,是吹糖人拉出的糖絲;一匹大馬,四個馬蹄似在飛奔,極有動感。
他們的作品大多來自民間故事和傳說,如一匹馬上騎著一只猴子,稱之為“馬上封侯”;一只老鼠抱著一個葫蘆,謂之為“老鼠偷油”;一條蛇纏著一只公雞叫“蛇戲雄雞”……總之,每一件作品他們都能報出一個好聽的名字,既吉祥又十分有趣。如果說吹糖人是空心的,那么捏糖人則是實心的。藝人用一根小木棍從鍋里先后撈出已經加熱了的糖稠,先捏一個頭形和身子,然后用小剪刀刻出五官和四肢,再用各色糖稠做成服飾和腰鼓,一個活靈活現的“糖猴仔”就誕生了,隨后在其底部插入一條竹枝,便于手拿。在制作過程中,共使用了搓、捏、挑、揉、
按、擦、撥、壓等手法,技術之嫻熟、手法之多變,讓人眼花繚亂。
還有畫糖人,就是藝人拿著盛了糖稠的銅勺,在一塊光潔的石板上作畫,畫什么像什么。待糖稠凝固,用薄銅片鏟起來,另拿一根麥秸或者是竹枝蘸了糖稠粘在做好的糖人(糖畫)上,等干了拿起來就成了。如果要做立體的糖人,就需要多畫幾幅畫,然后立體拼接而成,黏合劑當然還是
糖稠。
聽老人講,早些年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為了讓生意好做,糖人可以不必用錢來買,而是用牙膏皮來換。
兩筒牙膏皮可以換一個孫猴或是其他的小糖人。這一著頗受兒童歡迎,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沒有用完的牙膏擠出來,用牙膏皮去換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覺著甜滋滋的。如今,糖人也不再是孩子唯一的吃食期盼,但是吹糖人這一民間手藝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糖人的制作技藝也在與時俱進。在天津市河西區有一位畫糖老人李耀樹,他25 年前與糖畫結緣,自學繪制,以糖為墨勺為筆,用“3D”糖畫傳承甜蜜絕活。“ 用糖作畫,是要講究熬功和勺功的。糖是糖畫的材料,糖熬得好壞至關重要。熬糖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火候,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會焦。勺功講究的是手感和抖動的力度,且動作要快、要流暢,不然糖涼了以后非常容易凝固。練習得多了,自然就熟能生巧了。
糖畫的制作主要是利用糖遇冷凝固的特性,而最難的地方在于各個平面圖之間的連接,要做到‘胸中有數,
腦中有畫’。”李耀樹說。而河北省藁城市西辛莊村的馬青旺,潛心摸索創新,利用獨特的配方、氣法、手法,突破了前人夏天不能吹糖人、搞糖塑的“瓶頸”,使吹糖成為一項全天候的民間藝術,改寫了中國古老吹糖藝術的歷史。他還創造出獨特的密封保存技術,使薄如蟬翼的作品能夠保存下來。銅瓢、木箱、竹簽子,就這幾樣家伙什,藁城農民馬青旺揉捏著幾兩糖稀,吹拉抻甩,吊眼睛拋眉毛,背后吹、蒙眼吹,小小的糖人在他手里長出了表演的筋脈。當年,學吹糖人是為了換取生產隊工分之外的幾毛錢外快,馬青旺也沒想到,如今這糖人他吹到了韓國、西班牙、新加坡,全國的各大電視臺也去了遍兒,剛從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回來又收到了河北省文化廳發的吹糖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的證書,被命名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辛莊吹糖藝術”代表性繼承人。藁城的西辛莊,還有個別名叫糖人莊,馬青旺的師傅那一輩,村里有97 個吹糖人的藝人。背個木箱子,支個貨架子,走街串巷,逛廟會趕大集,糖人最早只換不賣,換玉米面餅子,換牙膏皮,物資匱乏的年代,吹匠只求口飯吃。如今,馬青旺卻練就出了蒙眼吹和背手捏等手法,并把魔術、相聲等藝術形式融入到吹糖人的表演中,使吹糖人走上了舞臺表演。更可喜的是,在河北省滄州肅寧縣西泊莊村就有一個四五十平方米的糖人藝術展廳。平時藝人們定期在這里切磋技藝,有外地客人來參觀時,藝人們就在這里義務集體表演,50 多個吹糖人組成的藝術團,一起表演吹糖人的場面甚是熱鬧、養眼。該縣還專門出資為藝人們統一購置了服裝、糖人器具。西泊莊村糖人藝術團是由藝人們自發組成的,團員中年紀最大的七十多歲,最小的才十來歲。
據介紹,該村吹糖人技藝已有100 多年歷史,現在村里50 歲以上男人大都會一手。糖人藝術團團長、第四代傳人楊振奇的父親楊寶坤生前曾創造過吹糖人的輝煌歷史,到過日本、德國、西班牙、美國等十幾個國家表演,被外國人稱為河北“糖人楊”。據了解,現在第五代傳人年齡在30 ~ 50 歲之間,只有十幾人,30 歲以下的傳人就僅剩一人了。
因此,看似美好的傳承前景也不容樂觀,老一輩的傳承人大多年事已高,技藝傳承也面臨著斷層、邊緣化的險境,我們真心希望吹糖人這種民間絕活能夠逐漸走進我們的視線,走進我們的生活,一回頭就在身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