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細數家鄉老“嚼谷”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文 陳谷

  春節的習俗始于何年,沒作過考證。北方人多把“春節”說成“過年”,按家鄉人的說法,“過”代表長久的意思。年在中國的文化中,代表的是親情的凝聚,體現的是子繼福長的快樂和延續,也是對未來日子的企盼和展望。有了這樣的寓意,年也就與每家每戶的生活有了緊密的聯系,從而也形成了一整套與“吃”有關的民俗。

  家鄉的年,是從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開始的。家鄉有一種說法: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的生日,也稱“小年”。因為這天灶王爺要回天宮過生日,所以家家戶戶都要用糖瓜抹在灶王爺的嘴上。有兩層意思:一是為灶王爺慶賀生日;另一層意思是,把灶王爺的嘴抹甜,讓他“上天言好事”,多替民間說好話。家鄉人把這種形式戲稱為“封口”。也就是從這天起,家鄉的年也就拉開了序幕。

  從臘月二十三開始,每一天的日子都有講兒。但就像家鄉人說的:“日子一天天地過,事一件件地辦”。為了不至忙中出亂,家鄉人對年節該辦的事都做了提前的安排: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紅斗;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樣的過程被家鄉人稱之為“辦年貨”,也叫“備年兒”。

  事實上,從一進臘月門兒“備年兒”就開始了。“進了臘月門兒,家家推碾子兒”,“十五六做豆腐”。兩句農諺暗示出的不僅是年的腳步,更和家鄉的兩道美食有關。一是蒸饃饃,也稱“淘米”;二是做豆腐。這兩道美食不僅制作過程復雜,更是家鄉年的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饃饃是家鄉一種特有的黏食。發明這樣的黏食,一是它容易儲存,吃起來方便;二是“黏”和“年”同音,有著特殊的寓意,透出的是家鄉人熱愛生活的態度和創造美好生活的智慧。因為在過去缺少白面大米這些“細糧”的年代里,人們通過這種“粗”糧“細”作的方式不僅調劑了自己的生活,也讓困苦的日子因此變得有了味道。制作饃饃的原料有玉米、黏米(俗稱大黃米、小黃米)和小豆。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是壓面,也稱推碾子;把毛驢套在碾子上將糧食一點點壓碎成面,再過籮細篩。壓出的面按一定的比例攙在一起,再用燙手的水對面進行攪拌,這樣的過程也稱“拃面”;然后放入適量涼水把面和勻放在熱炕上發面。面發好后再加入適量堿水去除酸味兒,接著把事先煮好的豆餡兒包入發好的面中揉成手掌大小的團放入柴鍋中蒸熟。于是,一道美食便在煩瑣的勞動過程中誕生了。蒸好的饃饃香甜綿密,粘道、有咬勁兒。

  饃饃的衍生品是年糕,也稱炸糕。制作的方法與蒸饃饃一樣。不同的是年糕個頭小,用油炸。炸年糕有著特殊的寓意,圖的是“年高”的吉利。糕不在炸多少,要的是這種圓滿的過程。

  再說豆腐,豆腐也是家鄉一道有著悠久歷史傳承的美食,京郊最好吃的當屬永寧的豆腐。當地很早以前就有“吃了永寧的豆腐不饞肉”的說法。言下之意是這里的豆腐好吃、解饞。制作豆腐的關鍵是水好。相傳,過去永寧城里最好吃的豆腐出自西街的胡家。據說胡家做豆腐的水取自上磨村的黃龍潭,好吃是因為胡家的豆腐沾著龍氣。可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說法是極有道理的。制作豆腐的原料是黃豆和鹵水。黃豆泡好上磨細研后再濾去皮渣,然后把漿放入柴鍋煮沸,再用鹵水點;點出豆腐腦兒后再放入細密的豆腐包中濾出多余的水分,之后放入模子里加壓,水分壓凈后,鮮嫩如玉的豆腐就成型了,吃在嘴里口感細膩綿柔。豆腐的衍生品很多:冰豆腐、炸豆腐、豆腐絲……味道不同,花樣繁多,不僅豐富了味覺,也把年裝扮得豐富多彩。

  家鄉的年味兒,就是在這種辛勤與忙碌的過程中打造出來的,這過程不僅凝聚著智慧,透出家鄉人高超的生活技藝,更有家鄉人對生活的透悟和理解,以及對文化的傳承。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