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田野
俗話說,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餃子是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年節之時不可缺少的主食,全家人團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包餃子、吃餃子,一種中國人獨有的幸福油然而生,年節的氣氛烘托得愈加熱烈。據說餃子起源于東漢時期,為醫圣張仲景首創。想不到張仲景的那雙妙手不僅能救死扶傷,還能讓人一飽口福。不過,當時的餃子也是藥用,張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 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后,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陜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到了清朝則稱為“餃子”。這么說來,“餛飩”一名更為古老,而清代的“餃子”稱謂則一統北方美食圈。
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時以前包好,待到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年夜飯的餃子年年吃,怎么吃才能吃出年的吉祥喜慶味兒呢?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 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 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征
團圓發財。本期小編特地為大家奉上一款“五福餃子”,為年夜飯增添一份賞心悅目的好彩頭。何謂五福?《尚書》上所記載的五福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新年不講五福何時講,春聯中的橫批就常有“五福臨門”。長壽、富貴、身體健康且心靈安寧、有美德、不遭橫禍而善終,這是中國人對“福”最早的具體闡釋。至于后來演化為“福祿壽財喜”則更符合世俗的要求,心靈安寧、有美德屬于對精神層面的更高要求。
《說文解字》中“福,佑也。”只要有神靈保佑,就能逢兇化吉。那如何把五福融入進餃子里?餃子餡兒大家各好,無論是肉的,素的,好吃即可。那么五福餃子就是要在餃子皮兒上下功夫。我們選用五種顏色代表五福。綠常青代表長壽,紫色祥瑞代表安康,橙色似金代表富貴,紅色忠義代表福德,白色安詳代表善終。五色由此而來,五福齊全,和和美美。
如何把餃子皮既做的五顏六色,又能健康自然呢?我們選擇天然食材的汁液來給面粉上色。綠色,用菠菜汁上色效果最好??梢姴げ遂趟笕サ羟o稈,碾成菜泥和入面粉中即可。紫色,將紫甘藍煮水或榨汁都行。煮水需要熬得久一些,顏色會比較艷麗。橙色,將南瓜蒸熟后壓泥和面或者是摻入玉米面都行紅色,用胡蘿卜。其實胡蘿卜的顏在不同的地方有很大的區別,有的地方是紅橘色,有的地方為金黃色,這里所指的為紅橘色。將胡蘿卜蒸熟后壓成泥和面即可。白色,面粉原色即可。五顏六色的餃子撲通撲通地下入熱騰騰的鍋中,經過熱水的烹煮,餃子皮中的色素都顯現出來,不一會,一鍋艷麗的餃子就浮出水面。當一盤盤色彩紛呈的五福餃子端上大年夜的餐桌之時,一定會成為令一家老少欣喜的焦點,您不妨可將其中的寓意娓娓道來,為新年增添更多的吉祥與祝福。
小貼士
一般來說,過年的餃子餡多是以肉為主,肉多菜少,吃多了自然會覺得比較油膩,此時喝點自制的酸梅湯最為解膩。酸梅湯是由烏梅、山楂等數種天然原料熬制而成,可以極為有效的幫助身體排出油膩。而且酸梅湯的味道雖酸,但它卻屬于地道的堿性飲品,肉類等酸性食物吃多了,喝點酸梅湯還會有助于我們保持體內血液酸堿值的平衡。而且酸梅湯的味道酸甜可口,比起苦澀的茶水和甜膩的果汁更為適宜搭配菜肴飲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