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滿家年夜飯 吃出幸福味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文/聞聲

  “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每一位中國人都有關于年夜飯的記憶。這些記憶,往往都是就著大年三十兒晚上那一桌豐盛可口的菜肴蔓延開的。而這些菜肴,在各個民族和家族的血脈里,也都有著固定的名目和寓意,許多輩人的口味與習慣。在時間的漏斗里流下來,散發出的香氣兒,早已超越了菜肴本身的馥郁。

  對于生活在首都北京最北部山區的湯河川3 萬多滿族人而言,他們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年夜飯習俗。盤碗箸尖上的飯菜,杯盞觥籌中的酒飲,遠非食物本身集納的滋味與能量這么簡單。全家圍坐的喧鬧之間,流淌著的全是湯河川地區滿族人血液里最濃最深的鄉愁情懷……喜歡聽相聲的市民對“八大碗”肯定不陌生。因為,在“滿漢全席”中經常會提到這個名字。而這“八大碗”,恰恰就是湯河川滿族人民大年三十年夜飯的“主打”,當地滿民俗稱“二八席”。

  在素有“北極鄉”之稱的喇叭溝門滿族鄉中榆樹店村一個農家院內,身著整潔花邊大襖兒的彭明琴大姐正在廚房內專心地切肉,動作嫻熟。今年56歲的彭大姐是地道的滿族人,制作“八大碗”的手藝她已經“耍”了30多年。彭大姐介紹,滿族“八大碗”是由16 個大海碗分別盛著的八道涼菜和八道不同熱菜肴組成的,具體菜肴和口味因各地習俗有所不同。“我們湯河川地區滿族村民們的‘八大碗’,主要包括條肉碗、方肉碗、菜卷碗、瘦肉碗、肘子碗等。”

  彭大姐一邊忙活著切肉,一邊滿臉綻放著笑容說道,聽著大肉大碗的,感覺應該很油膩,但經過我們當地土方法兒這么一“拾掇”,膩味全消,吃到嘴里都是滿滿的幸福味兒呢。走出廚房,院子里四個土灶火勢正旺濃濃的肉香以及松枝燃燒后的清香,撲鼻而來。彭大姐介紹說,年夜飯吃“八大碗”是滿族文化之一,“八大碗”的制作工藝雖然不難,可想要做得地道就必須費些心思。“咱們都自己散養豬,定點屠宰,檢疫后再自己加工。”除了選用上好的豬肉外,制作時還要經過煮、腌、炸等過程,就連上鍋蒸都是有講究的,不能用煤氣灶,必須用土灶,燒松枝。這樣做出的“八大碗”才能確保色、香、味俱全。

  望著灶上燉著的大肉,彭大姐打開了話匣子,開始介紹自己經歷過的年夜飯。她說,在曾經的物質匱乏年代,一頓年夜飯可能要準備上半個月,一家人平日里節省下來的食材,齊齊擺放團圓夜的桌上。各式各樣平時見不上、吃不到的葷腥,悉數登場。現如今,滿族人年夜飯餐桌上的菜品不再求多、求全,重新簡單起來的菜品,已非昔日阿蒙,精致、營養、健康要素俱全。除了“八大碗”,湯河川地區滿族人年夜飯的節日食品也異常豐富,黏豆包、粘火勺、薩其馬、白肉血腸、豆面卷子( 驢打滾)、蘇子葉餑餑、大黃米干飯等等,一樣也不能少。特別是薩其馬,當地滿族人的最愛。村民們介紹,薩其馬是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和瓜仁等原料制作而成,色美、味香、可口,是人們喜愛的具有滿族風味的節日佳品。而在年夜飯上喜歡喝的酒,主要是自己用大黃米釀造的“米酒”;客人來家拜年,喝的飲料是用炒的大黃米、高粱米沖的“煳米茶”。80 后的彭玉貴是地地道道滿族旗人的后代,屬正黃旗,在他家——湯河川長哨營滿族鄉項柵子村,至今保留著獨具特色的滿族年夜飯舊俗。彭玉貴說:“我的年夜飯要從傍晚7 點持續到凌晨12 點,在吃飯之前要貼滿文福字、吊錢兒,祭祀先祖,供奉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畫像。吃飯時年輕人身著滿族盛裝,給長輩敬煙、敬酒。”

  彭玉貴介紹, 大年三十這天,家家都要豎起一根五六米高的“索羅桿子”( 也稱神桿),桿頂上掛方形的錫升,升里盛著豬的五臟供烏鴉、喜鵲去吃。相傳此桿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挖人參時用的索撥棍。又傳當年明將李成梁害努爾哈赤,努爾哈赤蒙李夫人相救,騎馬逃跑,途中馬失前蹄摔到崖下,一群烏鴉、喜鵲落在他身上將他護住,追兵以為他已經摔死,便掉頭走了。努爾哈赤脫險逃入山中,以挖參所得置辦兵器、糧草,起兵統一了東北。后人為紀念烏鴉、喜鵲的救祖之恩,在春節豎起“索羅桿”。對于中國人來說,沒有哪一頓飯的重要性能與年夜飯相媲美。年夜飯關鍵詞的更迭更是伴隨著“餃子”,陪同你我見證了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一般來說,除夕這天我們湯河川地區的滿族人都要吃餃子,滿族人稱餃子為‘煮餑餑’。而擺放的餃子要橫豎成行,意味來年財路順氣。”彭玉貴指著院子里東墻根兒底下一堆木柴說,煮餃子時,鍋底需燒“杏條”柴,因“杏”與“興”諧音。當餃子從沸騰的鍋里起來時,煮餃子的人吆喝道:“小日子起來了,小日子起來了!”全家人必須隨喊:“起來了! 起來了!”吃完了餃子后,一些人甚至會讓家中小孩在屋內高處跳上幾跳,預示自家的小日子蹦了個高。有一些人還在餃子里包上銅錢或其他一些東西,來測一年的運氣,以此增加節日的氣氛,寓意吃到的人會在來年“財運亨通”。

  彭玉貴說,記憶中的年夜飯是一年之中規矩最多,但是最豐盛的一頓飯。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湯河川滿族年俗是清朝宮廷禮儀、關外漁獵遺風、南北節慶民俗相融合的產物,更是中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晶和歷史見證,保護獨特的滿族文化已成為越來越多滿族青年的責任和使命。由于家族歷史的緣故,像很多關外的京旗滿族一樣,家中的年夜飯有很多和老北京滿族相似的傳統。這,也許,就是年夜飯的“幸福味道”真諦所在吧……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