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之
葫蘆者,福祿也。葫蘆自古以來被賦予了吉祥的寓意,在很多古代傳說的畫像、雕塑里,一些菩薩神仙的身上都會掛個寶葫蘆。在密云區的東邵渠鎮就有這么一個裝滿“福祿”的有福之地——東葫蘆峪村。
這是一個地形呈葫蘆狀,以盛產葫蘆的而聞名的村莊,也是傳承葫蘆文化的地方。東葫蘆峪村,四面環山,空氣清新,林木茂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葫蘆、鐵頭蟈蟈、小米和大棗,被譽為“葫蘆峪四寶”。
臨近村子,遠遠地就看到村口的葫蘆架走廊,綠色的葫蘆大大小小掛滿了藤架。東葫蘆峪村不大但街道整齊、干凈,村中主路兩側的墻壁上,會有很多的以葫蘆為主題的裝飾畫,東葫蘆峪村以葫蘆為媒,開展民俗旅游接待。這里家家戶戶的門廊下都掛著串串葫蘆,用來裝點幸福生活,真是名副其實的葫蘆村兒啊。東葫蘆峪的鄉情村史陳列室的面積大約有60 平方米,可以說是對全村打造的葫蘆文化的集中展示。走入展廳,迎面是一個碩大的葫蘆造型的裝飾背景墻,兩邊的多寶格內陳列著大大小小的葫蘆燙畫、葫蘆雕刻和葫蘆彩繪工藝品。
結合琳瑯滿目的葫蘆展品,鄉情村史陳列室內還布置了內容豐富的文字展板,穿過一個葫蘆造型的門洞,進入到文字圖片展示區,這里的內容圍繞“葫蘆”,詳細介紹了東葫蘆峪村的由來、葫蘆在傳統文化中的意義、葫蘆在風水中的作用、葫蘆的吉祥寓意、葫蘆的栽培種植、葫蘆工藝品制作以及葫蘆的功效作用等內容。可以看出,村里花了很大力氣去挖掘葫蘆文化,發展葫蘆產業。
東葫蘆峪村目前引進了觀賞葫蘆、把玩葫蘆、食用葫蘆等多個品種,不僅建起了葫蘆景觀長廊、葫蘆展室、西葫畫院、同時還推出了“葫蘆宴”等,20 余種特色葫蘆菜品,讓游客一品“舌尖上的葫蘆文化”,成了該村發展民俗旅游的一張新名片。這些內容在鄉情村史陳列室都有具體的體現。
作為以民俗旅游為主導產業的村莊,展廳內的展板還向參觀者介紹了東葫蘆峪的歷史傳說、民俗、特產等豐富有趣的內容。物產的豐富源于溫暖的小盆地氣候、充足的陽光照射,尤其是這里優質的紅粘土壤,北京科學院曾做過土壤分析,紅粘土土質富含20 多種礦物質和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據《密云縣志》記載,葫蘆峪小米是明清兩代的皇宮貢米,該米顆粒圓潤,晶瑩明亮,吃來軟綿噴香。不同尋常的是,用這種米熬粥,粥體金黃,味道香美,鍋邊不掛米粒,燜飯、蒸飯不配菜吃也越嚼越香。東葫蘆峪的鄉情村史陳列室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內容豐富,展品也比較豐富,在距離村子不遠處就是葫蘆大觀園。那里有200 多個品種的葫蘆,琳瑯滿目,是個名副其實的大觀園,已然成為該村鄉情村史陳列室的延伸,極大豐富和提升了東葫蘆峪村的“葫蘆文化”主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