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焦曉卿
北方的冬天氣候干冷,卻是加工粉條的好時機。尤其是運用傳統手工制作紅薯粉條,讓人又找
回了老味道。利用紅薯淀粉手工制作成粉條,在我國至少已經有1400 多年的歷史。每到霜凍時節,平谷區夏各莊鎮幾乎家家戶戶都用紅薯磨出的淀粉漏制粉條,這種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瓢”式漏粉技藝讓人稱奇。老手藝漏出的粉條有良好的附味性,它能吸收各種鮮美湯料的味道,再加上粉條本身的柔潤嫩滑,一直被人們譽為餐桌佳品。
傳統老手藝助民增收
霜降前后,平谷區夏各莊鎮的特色農產品紅薯進入了收獲的季節。夏各莊鎮王都莊、紀太務、陳太務、賢王莊等村的土壤為河水夾泥沙多年沖積而成,土質環境非常適宜種植紅薯, 在沙土地上生長的紅薯,味道酷似板栗,別有風味。這里種植的紅薯品種有17 種之多,紅色、黃色、紫色、白色的紅薯,年總產量可達15 萬公斤,生產粉條5 萬公斤。也是在這個時候,大鐵盆、老柴鍋、葫蘆瓢漏、木質晾曬,成了夏各莊鎮農家院里的新“擺設”。從收紅薯,到最終制成粉條,需要經過挑選、清洗、粉碎、打漿、過濾、沉淀、合漿、沖打、煮煉、冷卻、晾曬等32 道工序,其中合漿、沖打最費功夫,也最考研技術。伴著裊裊炊煙,房前屋后的晾曬場上,掛滿了晶瑩剔透的粉條,穿梭忙碌的身影成了農家的又一道豐收的景象。通過提煉淀粉、和芡、漏粉、煮粉、洗粉、掛桿、晾曬等工藝,造
就了平谷區夏各莊鎮粉條的口碑,而這幾個鎮也因為漏粉遠近聞名。
每年霜凍過后,北京城區及周邊區縣慕名而來購買粉條的人絡繹不絕,每公斤售價50 多元,成為了當地農民一項重要收入。幾毛錢一斤的紅薯搖身一變,身價倍增,村民的粉條變成致富的“金條”。
“這里的粉條味道甘甜,切上幾片豬肉,再加上調料,豬肉燉粉條吃得過癮。”專程到夏各莊鎮購買粉條的市民曾女士說,她買了100 斤,準備送給親戚朋友,城里超市可買不到這樣的好東西。”
辛勤汗水漏出良心粉
北京益達豐果蔬產銷專業合作社社長見雙久常說,漏粉條要講良心,“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啊!”在加工制作過程中,要把紅薯洗得干干凈凈,過濾淀子的時候水要多一點,絕對不能摻加其它土豆粉和食用膠。58 歲的村民楊振中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制粉了,他告訴記者,漏粉很是講究,一是掌握好和糊的技術,糊摻到淀粉里起到筋骨作用,但糊的生熟、稀稠至關重要。二是摻加淀粉,按比例和均,軟硬適中才能漏出好條。三是端瓢漏粉,粉條的長短粗細都與師傅的技術有直接關系。“這種手工用瓢做的粉條比用機子做出來的要好得多,因為它是在葫蘆瓢上打窟窿再用手把紅薯粉一點一點地往下漏在大鍋里煮熟而做成的,這真的是過去的老作坊的做法,特別純。”如今,紅薯深加工后制成粉條,成為平谷區夏各莊鎮一大特色農產品。夏各莊鎮“瓢式”漏粉產品已經注冊了“薯我棒”商標,專門設計了粉條外包裝箱,每箱另附枸杞、大料、花椒等多種調料包,深受人們的喜歡。比直接銷售紅薯增值近20 倍,大大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步伐。在提倡回歸慢生活的今天,對傳統老手藝的重新重視,以及對現代傳播手段的合理使用,使得粉條變成金條,在都市人的餐桌上,煥發出新的光彩。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