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曉寧
當溫柔和順的羊邁著安泰的步伐,緩緩離去,神通廣大,聰明機智的猴,一個筋斗,早已倍兒精神,翹首以盼地等待著我們的喝彩!說到猴,最先跳入我們腦海的就是大鬧“天宮”的齊天大圣孫悟空。而猴文化在我國有很深的淵源,就在不久前,“猴年說猴——2016 年俗文化展”在拉薩開展,其中,展出與猴文化相關的實物近百件。今天,就借著中國傳統生肖文化中猴年到來的東風,為了這苦等十二年的約會,我們來說說猴。
猴年馬月
眼看著“猴年馬月”就要走來,面對網友的調侃:還好等到你,幸虧我沒放棄……,感覺很多等了很久的事情,就
要有結果了……那么,傳說中的“猴年馬月”到底是何時?根據節氣歷,猴年12 年一個輪回,馬月也是12 個月一個輪回,“猴年馬月”的周期是12 年。例如,2004(農歷為甲申年)正好是猴年,從6 月5 日開始直至7 月6 日是庚午月,正好是“猴年”里的“馬月”。而下一個“猴年馬月”就在2016 年6 月5 日(芒種)至7 月3 日(小暑前夕),就是傳說中的“猴年馬月”!
猴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約定俗成的成語、諺語、歇后語甚多。成語如“沐猴而冠”、“心猿意馬”等;諺語如“殺雞給猴看”、“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等;歇后語“猴子爬樹———拿手戲”、“猴子看果園———越看少”等,常被使用。
說文解“猴”
在中國古代十二生肖中,猴為其一。以12 種動物紀月的古歷見于《爾雅·釋天》,“七月為相”,即屬猴“申,猴也”見于漢代王充所撰的《論衡·物勢》中,說明十二屬相與十二種動物相配,自古就成為既定規范的習俗。“申”為什么是猴?說法很多,比較可信的是申者伸也。古人見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澗中飲水,故將伸(申)稱猴。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申為字像猴之形”是又一解。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漢代班固的《白虎通義》語:“猴者候也。見人設伏機,則憑高四望,善于候者也。”因狀定猴之名,也較合理。關于猴生肖的來歷,還有一段精彩的傳說:老虎以鎮山制獸之威名被稱為獸王,山中百獸見了老虎無不回避,猴子那時與老虎是鄰居,二人稱兄道弟,當虎王外出時,猴子便代行鎮山之令。百獸懾于虎王的威風,也只好聽猴子的召喚,這便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來歷。一天,虎王不幸落入了獵人的陷阱中,無法脫身,被猴子救了出來。為了
答謝猴子的救命之恩,在玉帝選百獸為生肖時,虎王傾盡全力去幫猴子說情,于是,玉帝下旨,將猴子也列入生肖之中。至此,虎王也還了猴子的人情,猴子當上了生肖,排在了第九。
“大圣歸來”
其實,自古以來,關于猴的神話、傳說,故事非常之多,首推童叟婦稚皆知的《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其次以《世說新語》中的一段記載最為動人:“桓公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緣岸哀號,行百余里不去,跳上船,至便即絕。破視其腹中,腸皆寸斷。公聞之,怒,命黜其人。”
另據河南《西華風采》記載:伏羲、女媧按照猿猴的形象用泥巴造出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這些人都跟猴子一樣長著尾巴。太上老君說:“這些人是用泥巴捏的,天要下雨被澆壞了怎么辦?應該放到陰陽八卦爐里,翻了三番,炒了三炒,煉得他們再也不怕刮風下雨了。不巧,在翻的時候,尾巴弄斷的,就變成了現在的人;碰掉了胳膊腿的,就變成了以后的殘疾人。
相傳,在我國少數民族羌族神話中,猴人是我們的祖先。那時候,猴人一身長滿了毛,他是木巴(天爺)制的人,聰明,山林里頭的野獸都怕他。有一天,老熊想要收拾猴人,結果卻被猴子做的‘地底喀’(羌族叫箭為地底,弓為喀)射中了。這下惹怒了眾獸。于是,野獸一起跑去把猴人捉到,要把他撕來吃了。這時候,天上的木巴知曉了,就對野獸說:“你們吃不得猴人,他是人種。”野獸就把猴人的毛拔了個精光。從那時候起,猴人身上就不長毛了,就變成現在的人了。
“圖騰文化”
猴神話和傳說,久而久之就與猴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約定俗成、密不可分。《禮記·王制》記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其中侯為五等爵位之第二等,因“猴”與“侯”諧音,故猴成了封官晉爵的象征。例如大猴背上馱個小猴,象征“輩輩封侯”;“馬上封侯”則是在馬背上坐著猴子;“封侯掛印”是一猴在楓樹上摘取枝上所掛的一印,意為大權在握。
此外,人們將“白猿”與“仙桃”巧妙地組合在一起,猿猴手捧仙桃即為白猿獻壽,寓意長壽。始建于唐朝的白云觀為我國著名道觀之一。清代,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前來參加廟會的人們都到觀寺的大門前尋找雕刻在漢白玉上的兩只小石猴,無論大人小孩都競相觸摸,希冀的是新的一年吉祥、祛病、長壽。在這里,猴又成了能使人們逢兇化吉、祛病延年的祥瑞動物。
在我國民間,猴文化類似于“圖騰文化”。我國一些少數民族至今還尊猴為“祖神”。藏族古稱吐蕃,其先民以猴為祖圖騰;居住在云南西雙版納、景洪的克木人均崇猴,嚴禁捕捉和食用;廣西南丹縣的瑤族人稱其始祖妣為“母猴”;漢族人居住的廣大中原地區,也不難找到崇猴、敬猴的痕跡。最典型的如在河南淮陽每年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的人祖伏羲朝拜廟會上,大量出售一種叫“人祖猴”的泥塑玩具,造型猶如一尊神,頭戴冠冕,威嚴莊重,被當地人尊崇為人類始祖偶像。此外,猴子在中國民俗文化中幾乎無處不在,成為民間藝術創作的主要靈感來源。比如,人們為祈求平安,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的農家炕頭上的“ 護娃猴”;三門峽、陜縣一帶古渡口上的“護航猴”;陜西、甘肅、山西一帶拴馬樁上的“避瘟猴”,賀壽之神“抱桃猴”,祈求功名的“馬上猴”等。
猴年習俗
臺灣高山族傳統習俗中有猴祭,是高山族卑南人十二三歲少年入會時禳災納吉的傳統祭儀,又稱“第一次入會所儀式。”通常在十一月間早稻收成后舉行,為期十天,其中第三天殺猴,旨在崇尚武勇,培養少年膽識,是祭祀的主要儀式,故稱猴祭。祭前,少年清掃道路及殺猴圣地。黃昏,身纏芭蕉葉,面涂鍋灰,持棒挨家逐戶倒騰攪擾,以示驅除邪魔。第三天清晨,捉一山猴囚于木籠,祭司率少年圍繞木籠,以竹竿刺死山猴,拋擲猴尸,以示棄舊圖新,祛邪納吉,然后抬猴尸至敵首處舉行安葬儀式,齊唱猴祭歌。猴祭歌內容包括“祭猴”與“葬猴”兩部分,前部分在殺猴儀式上吟唱,后部分在葬猴儀式上吟唱,歌詞圍繞祭奠猴之亡靈,反復闡述禳災祛邪,賜福安康的主題。猴祭畢,少年們在青年持棒監督下輪番登會竹臺挽手歌舞,直至祭祀結束,獲準入會受訓。祭祀期間,禁止女性進入會所。吉羊(祥)靈猴雙臨喜,福祉(至)祿茂萬家春。春光無限好,華夏新桃俏,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到,街頭巷尾猴兒蹦蹦跳跳,又是一個吉兆年景。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