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城村坐落在流村鎮政府正西3公里的五峰山下,距離昌平城區20公里,與白羊溝自然風景區、菩薩山風景區和大漠奇石館相毗鄰,是通往白羊溝自然風景區的必經之路。村域面積660畝,耕地1500畝,山場9220畝,河灘千余畝。全村440余戶,1156人。
據傳,白羊城位于白羊溝入口處,可直通懷來到達內蒙古,是燕國為防匈奴襲擾所建的邊城,距今2200多年。唐代之前,白羊城名為白龍城。據傳,狄仁杰視察此城時,有白龍給狄仁杰托夢說:“從匈奴來一條黑龍要與我爭水補給黑龍河,明天在城西南山坡上決斗,我變為白羊,黑龍變為黑羊,請助我一臂之力。”第二天清晨,狄仁杰提弓箭前往城西南山坡,果見一白一黑二羊搏斗,狄搭箭射黑羊,黑羊動作敏捷,遂將白羊抵往來箭處,白羊中箭受傷而敗,黑羊變成黑龍爭走了白龍河的水,騰空而返。從此,白龍河水勢減小,由長流河變為季河。狄仁杰追悔莫及,為紀念白羊,下令將白龍城改為白羊城。到了白羊城,就不可不去看一看近期修復的慶王墳。
慶王墳在村西邊,目前已經修復完工的有牌樓、新圈兒和慶王墳墓地等遺址。慶僖王永璘,乾隆的第17個兒子,也是最小的皇子。嘉慶登基后封他做了鐵帽子王,即可以世襲的親王。后來,永璘就讓堪輿家(即風水先生)為其勘尋福地(即墳地),相中了背靠五峰山,前有照山的白羊城村。永璘選中福地后,并沒有如實說選在軍事重地白羊城,只謊稱選了個五峰山下殘破的小土城。于是,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慶王府把百姓遷至城外建富永莊,開始拆城建墳。當時慶王墳占地1360畝,沒有圍墻,只以立紅柱為邊界,并沿邊界栽種了一圈兒花椒樹作為護欄,禁止百姓進入。
慶王墳建成后,此地先后埋葬了慶禧親王永璘、慶良親王綿愍、慶密親王奕劻家族等四世共22座墳墓。截止到1922年,慶王墳先后建成陵園8處,有大小寶頂22座,埋葬著四代共27人。整個陵區合稱宮上,分為東西南北宮四個小村。永璘陵稱為西宮,是祖園,建在五峰山中峰(三道梁)之下,俗稱老圈兒。據記載,該陵園坐西面東,墓前建有一條月河,上架兩座神橋。奕劻陵園(東宮)與祖園形制相同,規格略小。陵園兩側的南、北胡同各建了五個院落供看墳人居住,稱作“十家戶”。南宮位于永璘陵園西南的四道梁下。那里有慶良郡王綿慜、鎮國公綿悌和輔國公綿性陵園,也是規格略小。北宮位于五峰山二道梁下。那里有永璘的五格格和奕劻的三太太墓,還有載振的福晉索綽羅氏的陵園,俗稱新圈兒。現在,該陵園內的33棵白皮松是北京地區目前僅有的稀有樹種。
除此之外,這里的古燕國長城文化、抗戰文化,白羊溝風景區和平寺風景區等,都為該村增色不少。讓你來到這座“城”,不虛此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