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我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養攝生論,講究“色、香、味”俱全的境界說。當美食與味蕾碰撞出繽紛的彩虹心情時,食品的安全與健康是否猶如避雷針一般,作美食與人生大廈的守護者。北京大興區融青生態觀光園,融日月精華、匯萬物青翠,千畝的生態園立足傳統農業,以科技作為支撐,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發起一場“綠色革命”。
一粒大豆一條生態產業鏈
來到融青生態園,放眼望去千畝的園區內滿眼綠色,1500畝的果蔬種植區內,57個高效的聯動設施大棚將綠色從土壤中滋生發芽;園區內歐式與綠色嫁接的建筑風格,將綠色掩映在藍天之下,成為自然之上的另一種神韻。綠色代表生機,代表健康,也是融青生態園的特色。如何做好這份綠?“讓十三億中國人健康起來”是融青的夢想,也是未來發展的終極目標。于是,作為一家科技型農業企業,融青打造出中國第一條生態循環產業鏈——“一粒大豆一條產業鏈”。
豆腐古稱“福黎”,由我國發明、制造,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傳統的制作豆腐工序由泡豆、磨豆、過濾、蒸煮、點漿和成型幾部完成,這種用傳統的石膏、鹵水等化學原料點制豆腐的方法會出現味道發澀發苦的弊端。而融青生態豆腐的制作方法利用RK益生菌技術有效解決了古文獻中記載的“老漿”點制方法的弊端,實現了二者的完美結合。用此方法做出的豆腐白、活、細、綿、精、嫩,后味清幽淡遠,略帶甘甜,徹底消除了化學原料、食品添加劑對人體健康的威脅。
RK益生菌群是這條大豆產業鏈的核心,它是利用豆漿、豆水發酵液開發的一種高活性復合RK益生菌群制劑,由光合細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線菌和發酵型絲狀菌等組成,采用獨特的發酵工藝使這些有益細菌共同生活在一個統一體中,相互促進、相互抑制,共同組成了一個復雜而穩定的微生物生態系統。RK益生菌群被作為微生物土壤改良劑用于水稻、蔬菜和果樹等的栽培,對提高產量和品質發揮了作用。在種植生產實踐中,利用RK益生菌群中的互利作用改善土壤和植物根際微生物生態群,改良土壤的同時增進植物根系營養吸收功能,促進植物的生長和作物品質改善。在禽畜飼養生產中,飼喂RK益生菌群發酵飼料,能改善禽畜腸道微生物群體組合,抑制腸道腐敗性、致病性細菌的生長,促進禽畜營養吸收功能,增進食欲,加速生長并提高抗病能力和提高禽畜產品質量。 RK益生菌群能抑制環境中腐敗性微生物的生長,可以凈化水質和對有機物進行無害化處理,有效的改善人類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
融青通過大豆產業鏈的建立,革命性地改進了現階段大豆制品的生產工藝,提高了豆制品的質量和口感。通過益生菌技術,成功研發出生物制劑、生物肥料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大豆衍生品,有效地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科技農業作為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融青先后獲得“一種瓜豆發酵液、發酵肥料”、“一種生物光譜殺蟲劑”、“一種新型生態豆腐”等發明專利。
“京南吐魯番”,榮獲基尼斯之最
融青生態園位于大興區采育鎮境內。采育鎮歷史悠久,古為外埠進京要道,今為北京市中心鎮之一,尤其是采育的葡萄產業,已有上百年的種植歷史,在北京乃至全國也小有名氣,有著“中國葡萄之鄉”和“京南吐魯番”的美譽。這里的氣候、水土等自然條件與世界著名的葡萄之鄉——法國波爾多非常相似,因此十分適合葡萄的生長。
采育葡萄品質較好,含糖量高,果形勻稱,口感好,是京郊主要的葡萄產區。融青生態園依托采育地區大環境形成自己獨特的葡萄種植業,并在此基礎上拓展種植其他果蔬品種,且品種較多,在周圍農村推廣種植;農產品自給率高;重視運用新品種和推廣新技術;園區所有果蔬均為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且通過有機認證。融青生態園作為主打葡萄種植的農業園區,擁有2000余畝的種植面積,其中鮮食葡萄980畝,育有150多個品種,年產量超過196萬斤。2013年,融青生態園獲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認證的“鮮食葡萄品種最多的種植園——北京融青生態園”基尼斯之最的證書。園區葡萄也在申請地理標志農產品過程中。
走進葡萄大棚內,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掛滿枝頭。巨峰、玫瑰香等在市場中多見的品種如今已經進入成熟采摘期。融青作為北京唯一一家立體種植示范園,游客可以認購葡萄樹,觀光園代為養護,當年即可產出。除了葡萄認養外,園區內還有300畝生態認領農場,供城市農夫過把“開心農場”癮。在這里,可以認養土地,培育個人開心農場,每個季節產出時鮮蔬菜,滿足一家三口日常的有機蔬菜供應。在春天,種下一把種子,體會田間地頭的樂趣與實惠。吃著自己親手栽種的蔬菜瓜果,在美食味道里增添了一抹不可計量的幸福味道。
作為一家科技型的農業園區,融青生態園科學的管理技術,為果品質量保駕護航。他們對食品有著自己的定位,“中國味,健康味”是他們在生態農業上的追求。它為消費者提供一個產品展示的窗口,更是一個體驗消費的平臺。生態旅游、生態生產、生態觀念普及和生態產品銷售在這里完美銜接,讓千萬人融入到生態建設中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