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聲炮火中,一對老人拿著戰爭遺物陷入沉思;花田下、鐵路上,一對愛人甜蜜約會,突然槍聲四起、炮火連天、戰機轟鳴,日寇進行了瘋狂地轟炸和屠村,打破了所有的美好與平靜??”在昌平區南口鎮花塔村和平寺點映的《南口一九三七》,讓人民對在這片熱土上犧牲的戰士陷入無限追思與祭奠,更加珍惜今日之和平。點映儀式中,“南口戰役陣亡將士英烈之靈”牌位前擺放著一件件戰爭遺物,參會人員依次向抗日英烈獻上象征和平的百合花,“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在這個“氣清景明”的節氣中,“祭之以禮”一代代傳承、輪回,上演著生命生生不息的交流儀式,為已逝的親人、祖先和英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鐘聲響起,焚香祭拜,期盼和平。萬物生靈,仿佛置于戰爭中。
在講究禪茶一味的禪宗文化中,伴隨著禪茶的清雅,德禪住持緩緩給我們開啟了走近和平寺的一扇窗口。敕賜和平寺,俗稱花塔廟,位于昌平區南口鎮花塔村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戰火中的前世今生
早年間,在和平寺西側緩坡上的塔林中,有六座塔尤顯壯觀。其中一座塔更是鶴立雞群,高約十幾層,塔身上半部有彩繪佛像,塔檐形同蓮花瓣,民間稱其為花塔。花塔廟、花塔村和花塔山皆因花塔得名。
世居花塔村的孟慶發老人說:“村北的花塔山狀如展開翅膀的鳳凰,故名鳳山。和平寺坐北朝南,處在鳳翅鳳尾之下。我們花塔村世代流傳著‘先有和平寺,后有潭柘寺’的說法。”和平寺山門內有一篇簡介,據《日下舊聞考》記載:“花塔山在州西??,有和平寺,唐建。”它由唐代名將尉遲恭督建,唐太宗李世民題名“敕賜和平寺”。據說,李世民率將士南征北戰才得天下,又親見瓦崗兄弟各為其主而反目成仇,或恩將仇報,而跟隨自己打下大唐江山九死一生的許多將士由于隨自己遠征高句麗,卻命喪異國他鄉,內心十分愧疚,故愿“天下太平”,再無戰事,所以將此寺取名“和平”。又一說,“三國末晉初就修建了和平寺。戰亂時期因交兵作戰,白羊城雙山的幾座廟宇遭到破壞。僧人喂養的兩只白鴿放飛后,落在十里地以北的鳳山之頂。出家人認為此乃佛祖之意,輾轉來此山下修建寺廟,因憧憬和平而命名和平寺。”
至今,在和平寺仍然流傳著禪宗祖庭之說:一些守關將士在清明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因遠離家鄉,無法到先祖墳前拜祭,往往都來和平寺祭奠先祖的同時祈禱戰死兵士永享和平,天下太平,永不戰爭。這也與《南口一九三七》所發散和傳達的精神異曲同工。電影中,和平寺里,鐘聲響起,提醒軍民危險將至;軍人家屬在這里避難;僧人悄悄送軍隊出居庸關;僧人打坐念經為軍民祈福??無不讓人動容,既是電影,更是來自生活的真實寫照。至今,文化一脈相承,和平寺里每年都還在清明節等重要節日舉辦為抗戰公祭、祈愿和平等大型活動。
歷經歲月滄桑
經過唐宋元明清各代不斷修葺擴建,和平寺早已頗具規模。廟里曾有殿堂、道觀、僧舍和尼姑庵九十九間半。既能以佛教、道教粗分為東西兩院,又可以中廟、東廟、西廟、娘娘殿和劉二爺殿細分為五個院落,共有大小七十二道門。
由于戰亂、年久失修等諸因素,曾經恢宏壯觀的廟宇塔林不斷坍圮。最后一次修繕由清末成郡王愛新覺羅·載銳一手完成,故現存殿堂的地基、石階以及碑刻為清代遺跡,建筑面積已經不足早年間的四分之一。西院的五間娘娘殿、五間劉二爺殿和僅存的三座塔,于“文革”初期再遭劫難,一片殘基斷碑碎瓦遺留至今。東院寺廟得以幸存,得益于新中國成立后改成小學校,1958年再建成中學學校。
和平寺廟宇建筑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勢,廟依山,山拱廟,殿堂錯落有致。現存建筑布局以山門、天王殿和佛祖殿為中軸線,橫向布局,從低到高分為兩進院落。寺院小巧,僅有兩層,上是正殿、香積廚與僧房,下面兩側許是經堂。四對支撐的庭柱上均有聯文,其主聯曰:“不可說不必說默而視之,真智慧無幻相無果相僧者凈也即空明。”
寺院山門內有一棵一千三百多年樹齡的古槐,枝繁葉茂,寺前石階33級,分東西兩院。東院主體建筑有正殿、彌陀殿、菩薩殿。正殿面闊3間,前廊后廈,正殿西為彌陀殿。西院有配殿1間,配房3間。和平寺正殿前有一奇景,兩株挺拔茂盛的銀杏樹,一雄一雌,雌樹在左(東)邊,雄樹居右(西)邊,正合武則天“女左男右”的唐朝遺風。雌樹果然不負武則天厚望,在主干旁邊竟然滋生出12根支干,根根蓬勃向上,秋天里銀杏累累,常常引得香客、游人嘖嘖稱贊。觀音殿位于佛祖殿左(東)側,與通常寺廟里的在佛祖殿的右(西)側,恰恰相反,也恰恰帶有明顯的武則天“女人為尊”的時代烙印,而不是男左女右的排列慣例。
和平寺內兩院緊鄰,東院為佛家,西院為道家。寺內多有雕像,其中有一僧一道耐人尋味,絕無僅有。通常,佛祖殿里多陪奉十八羅漢,而和平寺里卻有十九位羅漢。傳說,那第十九位羅漢本原是一位外寺的僧人,騎著租來的毛驢來花塔廟聽佛祖講經。他剛到山門外,就聽見廟里傳出佛祖朗朗的講經聲。僧人嘴里念叨著:“晚了,晚了”,一邊從兜里往外掏錢一邊往山門里跑。待他跑進佛祖殿里,發現兩側靠墻的臺上已經座無虛席,趕緊一屁股坐在窗前,屏聲靜氣專心聽講。趕腳老漢在門外喊著:“師傅,你還沒給馱腳錢哪;師傅,你還沒給馱腳錢哪??”趕腳老漢哪里知道,騎驢僧人手中托著二百文馱腳錢,已經在殿內坐化,成為羅漢堂里的“插班生”。從此,和平寺佛祖殿里就有了手托二百文銅錢,靠窗而坐的第十九位羅漢。
傳承共耕“和”文化
和平寺是京城西北民間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舊時,每個大村莊都建有規模不等的村廟,供奉著佛祖、菩薩、關帝、五道、龍王和土地等神佛,卻少有出家人在廟里住持修行。和平寺主奉佛教,廟宇大,僧人多,常應邀給官家或百姓做道場。方圓幾十里的人家辦喪事,都要到和平寺請和尚放焰口。“長的橫吹,短的豎吹,七長八短的抱著吹,舉著個窗戶欞子敲得叮當亂響??”描繪了眾僧人用笛子、嗩吶、笙和云鑼,配合鈸、镲、鼓和木魚誦經唱佛的熱鬧場面。
和平寺廟會聞名遐邇。每年農歷四月初六至初八開廟會,初五鬧臺即是搭戲臺。初八浴佛節舉辦功德法會,用香湯給佛祖塑像洗浴。廟會期間,遠處的香客、游人或坐著馬車或騎著毛驢來到花塔廟,近處十里八村的扶老攜幼齊聚和平寺。屆時,寺內煙霧繚繞,鐘磬鏗鏘相聞,香客們虔誠地燒香拜佛求神,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多子多福,祛病消災。游人們摩肩接踵,盡享一年一度的廟會娛樂。戲樓前人聲鼎沸,鑼鼓喧天。臺上演出蹦蹦戲及河北梆子,還有寺僧表演的少林護山刀。臺下有附近村莊表演的花會,白羊城的中幡及吵子(鐃鈸)、桃洼村的五虎棍、花塔村的少林棍、古將村的秧歌柳子、黑寨村的鈸鼓??廟會上商販云集,吆買喝賣之聲不絕于耳。有賣叉子、笤帚和簸箕等農用具的;有賣夏天應時布料、草帽和雨傘的;有賣涼粉、糕點小吃的;有賣不倒翁、泥人泥獸孩童玩具的??
當下,和平寺在花塔村里種了近100畝的菜地,倡導心地共耕,修心養性。前來的人都會在這吃齋飯,規矩是要吃三大碗,以免去三災八難。這里的素餐以青菜、大豆、小麥蛋白和菌類等為主。據說,這里最稀奇、最受歡迎的便是花生豆腐條了。前一天晚上就要將泡好的花生,像做豆腐一樣,碾成乳狀濾渣成漿,然后加少許淀粉燒開,在缽里晾涼過心。上桌前,才用刀切條形,澆上香濃的芝麻辣醬,自然讓人味生雙頰,唇齒留香,再配上和平茶,禪意漸生,茶意漸濃,禪茶一味。除此,寺里招募了一些志愿者,也就是和工,幫助自閉癥兒童以及成立稀有血型聯盟,幫助弱勢群體。此外,寺院每年都會盡微薄之力捐助給中國慈善基金會,幫助聽力有障礙的兒童。以和平之名,做和平之事,祈和平之愿,傳承和平之精神與肩擔更多社會責任勇往前行。
如今和平寺門楣上的字跡雖已斑駁,但如同歷經千年風雨的石碑,輕輕拂去上面的灰塵,真情依然激動人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