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農半輩子,52歲的韓瑞穩最近有了一個新頭銜:家庭林場主。這位昌平區流村鎮韓臺村農民,今年承包了150畝集體生態林,在林子里種藥材、種蘑菇將成為他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自去年8月本市開展家庭林場試點以來,全市已建立家庭林場14家,64戶京郊農戶參與其中,成為家庭林場主。和經營承包果園不同,家庭林場經營管理的絕大部分是集體生態林。這些林子過去一直處于被保護狀態,幾乎不產生經濟效益,而今后,將成為農民的“綠色金庫”。
自主經營讓林下生金
從城區驅車70多公里,記者來到昌平最西部的流村鎮韓臺村。小村四面環山,盛夏季節,山上山下,草木蔥蘢。韓瑞穩和愛人韓桂榮承包的家庭林場,就隱藏在山下一片郁郁蔥蔥的林地里。
這是一片新造林,欒樹、國槐俊秀挺拔。開敞的林間空地里,50多畝黃芩長勢正旺,有的已經冒出紫色的小花。“開春前撒的籽兒,今年5月底、6月底已經分別掐了一次芽。”韓瑞穩說,黃芩可以泡茶,也可以作中藥材,村附近就有制藥廠,銷路不愁,過幾天還要再擴大種植100畝。
繼續往山溝里走,一片香椿樹底下,匍匐著一簇簇白色的小蘑菇。“這是新出的栗蘑。”韓瑞穩撥開土壤,讓記者看埋在樹底下的菌棒。今春,他在林地里埋下3萬支栗蘑菌棒。6月份已經收獲了一茬,最貴賣到每斤10元。第二茬這幾天說話就能采收,已有民俗院、飯店提前下了訂單。
在韓臺村,參與家庭林場建設的有9戶農民,數韓瑞穩夫婦承包的林場面積最大,達150畝。其余有的20余畝,有的30余畝。按照政策要求,家庭林場林業生產經營面積須到百畝以上,承包林地規模較小的就幾家合辦一個家庭林場,經營項目除了林下種藥材,還有林下養蜂、養柴雞。
“我們這幾戶都和村里簽了合同,享有林地的承包經營權。”韓瑞穩說,在不影響生態效益的前提下,承包農戶可以在林下自由搞種植、養殖,或是發展森林旅游,獲得的收益全部歸自己家庭所有。
滿山綠帶來實打實收益
和韓臺村同步開展家庭林場試點的,還有懷柔琉璃廟鎮二臺村和房山張坊鎮仙棲谷溝域。試點類型包括單一農戶家庭林場、合作制家庭林場和股份制家庭林場。截至目前,三個試點村共招募到股份制家庭林場1家,單一家庭林場11家,合作家庭林場2家,共有64戶農戶參與。
“發展家庭林場的林子,絕大部分都是集體生態林,過去幾乎沒有什么經濟效益。”市園林綠化局農村林業改革發展處處長閆霖介紹,本市有1330萬畝集體林地,其中有1070萬畝是生態林。這些林子以松、柏、楊、槐等生態樹種為主,其主要作用也是涵養生態,輕易動不得。
2009年至2012年,本市按照“均股不分山、均利不分林”的原則,完成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山林均股到戶,農民成為集體生態林股東,市區財政按照40元每年每畝的標準,發放集體生態林生態效益補貼。作為股東的農民,可以根據自己所持股份的多少,每年領取相應數額的補貼。
這次改革,讓不能動的集體生態林給農民帶來了實際經濟效益。但效益主要來自于財政補貼,而不是林地本身產生。這也給后期集體生態林抵押貸款帶來了難度。畢竟,林子本身并不直接生錢。
家庭林場試點,就是要盤活這沉睡的林地資源。“鼓勵有意愿的農民,通過承包獲得集體生態林的經營權,在保護林地的前提下發展林下種植、養殖或者森林旅游,從而獲得實打實的經濟收益。”閆霖表示。
“保護林子就是保護飯碗”
開辦家庭林場,依托的是林地,林子管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承包經營戶的生產經營效益。在韓臺村的北溝,記者看到,被承包的林地都拾掇得整整齊齊,林下的枯枝雜草比別處要少得多。
“保護林子就是保護飯碗。自打辦起這家庭林場,大伙兒都有這個意識。”韓瑞穩說,過去,村里護林,主要靠生態林管護員承擔。現在發現林子有病蟲害什么的,林場主們也爭著向村里鎮里報告。
“家庭林場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農民保護林地資源的熱情。”昌平區園林綠化局一位負責人介紹,從2004年北京市出臺山區生態林補償機制,到近幾年實施生態效益促進補償機制,政府每年要投入巨額資金維護山區生態。但由于制度還不完善,絕大部分山區農民獲得了相應的生態效益補償,但卻未承擔相應的林地管護責任。這次家庭林場試點,讓農民主動投入護林,就像保護自己的財產一樣。
不僅要管好林子,還要讓林子變得更美。在韓臺村,幾戶村民合伙,承包下了南山600畝山場,計劃自己投資,延長登山步道,補栽地被、彩葉樹,吸引城里人秋季到韓臺村登山、采摘、看紅葉。
“讓農民和市民雙受益,這也是家庭林場今后發展的方向。”閆霖說,在林地資源不被破壞的前提下,開展森林旅游,是可行并且值得鼓勵的。這也意味著,市民在京郊會有越來越多的休閑地。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