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中國南北的大運河,開掘始于春秋,完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經過元代的興修,棄洛陽而直取北京,方才稱作“京杭大運河”。為此便孕育了大運河中樞,并成為重要港口之一的——山東濟寧。
在全長1794公里的京杭大運河中,濟寧幾乎占據了其中三分之一的河道長度。元代在大運河北岸興建濟寧土城,到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又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和修建,由濟寧左衛指揮史狄崇將原土城“易土為磚”,城高三丈八尺,頂闊二丈,周長九里三十步,垛口六百七十個,女墻一千八百處,使舊城面貌一新。明清兩代歷五次重修,城以八卦形制四門八洞,巍峨壯觀,氣勢雄偉,成為京杭大運河上的重鎮。
“控引江淮漕運咽喉”, 由于濟寧地處京杭大運河的中段,被譽為“東魯之大郡,運河之要沖”。元、明、清三代都把濟寧看作為治運和司運中心,派設最高治運司機構和相應的軍事機構常駐濟寧。當年運河全線科技含量最高、可與四川都江堰媲美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也建在濟寧。
據《濟寧直隸州志》記載,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通過濟寧運往京都的“漕運三千艘,役夫萬二千人,初江淮歲轉漕米百萬石于京師”。河上帆檣往來繁忙,河岸兩旁貨物堆積如山。城里城外出現了很多商鋪作坊,還成為江南的竹器、瓷器,北方的皮毛和周圍農副產品的集散地。意大利威尼斯人、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元王朝時期,曾游歷了中國運河沿鎮。到達濟寧后,他在游記中贊美道:“這是一個雄偉的大城,商品與工藝制品極其豐富??城的南端 有一條很深的大河(即運河)經過,河中航行的船舶,數量之多,幾乎令人不敢相信??河中航行的船舶往來如織,僅看這些運載著價值連城的商品的船舶噸位與數量,就會令人驚訝不已。”
清代康熙、乾隆幾度南巡,沿大運河而下,駐蹕濟寧。御輦龍船前呼后應,所到之處極盡奢侈,地方供給不敢怠慢,大興土木恭迎皇上,至今很多街巷地名還記載著歷史的印記。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同意將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讓濟寧引以為豪的是,濟寧共有11處確定列入申遺預備名單,全部申遺成功,這在單個運河城市入選是最多的。
沿古河道隨波逐流到達微山湖,大運河潛伏到湖中。在這里,河就是湖,湖就是河,煙波浩渺,渾然一體。 那首《鐵道游擊隊》中膾炙人口的“微山湖上靜悄悄......”把人們帶入“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的意境。
盛夏時節,河面蓮葉接天,微風過處,一陣清香,引來蝴蝶在花間翩然起舞,朝飲荷露、夕眠花叢的蜜蜂“嗡嗡嚶嚶”地采擷花蜜。蜻蜓從半空中飛下來,輕蘸過水面,又悄然立于荷尖。倘若此時再有美人劃船而來,又應了那句“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許”。掬起一捧湖水,亦被荷香浸染。仰頭俯首間,盡是詩情畫意。
在微山湖中不能不提到一個小島——南陽古鎮,它就像鑲嵌在古運河長長的項鏈中的一顆珍珠。在那百舸爭流的年代,每天從清晨到黃昏,有多少的篷帆向它告別,又有許多的航船到這里靠岸。來自南方蘇杭,載滿絲竹白米、細軟名吃的航船;通州府北來南下的船隊,都夜泊在這里。環島的檣桅林立,篷帆遮云,挨挨擠擠。鎮上窄窄的街道兩旁店鋪鱗次櫛比,商客云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溫軟的吳語、憨憨的山東土話、道白韻味的京腔,雜燴不一。就連乾隆下江南,也要在此棄舟登岸。至今島上還有一座據說是當年給乾隆做飯的廚房。
歲月的流逝,帶走了大運河上的船桅,卻沒流走大自然賜予南陽古鎮的風姿。作為碼頭商埠的南陽島似乎是不存在了,可是作為浸潤著碧綠澄澈的微山湖水、玲瓏剔透的水鄉小鎮南陽島,卻依然靜靜地美麗著。 泉水,是流淌在濟寧大地上的清澈眸子。千百年來,噴薄涌動的泉水,一直是泉林不曾凋謝過的動人風景。
泉林鎮為泗河源頭,泗水文化的發祥地。據清光緒《泗水縣志》載,泉林有名泉七十二,大泉數十,小泉多如牛毛。而且和濟南的泉水同名。黑虎、趵突、珍珠、紅石、雙晴、淘米等諸多的泉珠聯星列。早在春秋時期,孔夫子即在此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之感嘆;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譽之為“海岱名川”;康熙南巡,瞻岱宗,祭儒圣,后至泉林;觀諸泉,登陪尾,盛贊泉林乃“泉源勝地,圣跡所存”。乾隆皇帝對泉林情有獨鐘,先后九次駐蹕,留下贊美泉林的詩文達190多篇,更有歷代文人騷客贊嘆泉林詩文200余篇。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亦是朱熹在泗河邊上所吟。
靈泉秀水匯聚,歷史與人文交融,滋潤的濟寧大地,千百年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積淀在這里郁積回旋,百轉千回,醞釀出了獨具特色的濟寧滋味。幾乎塑造東方傳統文明的所有文化因素都能在這里品出味道。泛舟而上,流連著運河的光影;溫文爾雅,熏染著孔孟的風尚;寶相莊嚴,蘊藏佛陀的偉力;登山長嘯,裹挾著好漢的情懷??。古人說,三千弱水,只需取一瓢來飲,若是一瓢不飲,何以知曉人生滋味?而在濟寧這條浩蕩的“弱水”之中,滋味卻不止一瓢,隨手一掬,納入口中,不僅有人生滋味,更有出世精神與入世情懷。
今天濟寧人養湖疏浚,維護生態,依托豐富的水上資源,打造優美的人文環境。原來的北湖,因李太白曾在此醉吟,而建太白酒樓,那么登樓遠眺那一潭湖水呢,該不是謫仙太白微醺中碰倒了酒壇,潑灑的一泓醇釀吧。而那個以青界湖為中心,占地11000多畝的生態旅游區,干脆就請朱熹命名“萬紫千紅”。
“春來泉鄉美,賞花到泗水”,依水而游,已經成了濟寧人的情懷。 曾有一曲《竹枝詞》:“濟寧人號小蘇州,城面青山州枕流。宣阜門前爭眺望,云帆無數傍人舟。城中阛阓雜囂塵,城外人家接水濱。紅日一竿晨起侯,通衢多是賣魚人”詳盡地為我們描摹出了濟寧水鄉風情和名勝特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