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頂兩人,難解又難分。自己摔自己,底下定乾坤。”這是京郊懷柔區喇叭溝門滿族鄉帽山村描述“二貴摔跤”的一首打油詩。這項相傳始于清康熙年間的滿族民間舞蹈,一路“摔”了300多年,如今卻因有了“女二魁”而倍受社會各界關注。懷柔區喇叭溝門滿族鄉帽山村婦女主任王淑芳,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卻敢為人先,打破了“摔跤讓女人走開”的老規矩,大膽套上“二魁摔跤”道具,帶領姐妹們在鄉內、區里和北京及河北承德周邊市縣巡回表演,摔出了大名堂,成為市級非遺“二魁摔跤”的第一位女傳人。
“二魁”或者“二鬼”
“二魁摔跤”起先并不這樣稱呼,它有一個更外化的名字叫“喬相撲”,帽山人俗稱“二貴摔跤”,是滿族民間體育運動,也是滿族民間花會中必不可少的表演行當。因諧音訛傳,又稱“二魁摔跤”、“二鬼摔跤”等。它是集體力、智力、靈敏于一身的表演性體育項目,曾廣為流傳。它的表演者為一個人,表演時身背一個木架,其上安裝兩個可活動、身著滿族服飾呈摔跤狀的人形道具,道具均穿著靴子,分別作為兩個滿族人的雙腳,一人扮兩人摔跤,使出各種技法,使滿人道具做出掃蹚腿、就地十八滾等各種摔跤動作,顯得滑稽、幽默。
如今,經過幾百年的代代相傳,“二魁摔跤”保留了滿族民間文化藝術及民間體育文化的原生形態,傳承了滿族民間傳統的表演形式,目前,喇叭溝滿族鄉政府和帽山村委會,非常重視對“二魁摔跤”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組織了人力、物力對該項目進行搶救,安排專人對其進行深入的學習研究,廣泛地進行排練、表演,并制定了“二魁摔跤保護方案”,努力把它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2006年,“二魁摔跤”入選市級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在傳承人彭明數看來,能入評“非遺”,主要原因在于帽山村流傳著和“二魁摔跤”有關的故事。“二魁摔跤”歷史悠久,唐朝就有。說的是唐王李世民在八月十五這天賞月回宮,正值閻王爺打發二鬼來勾引唐皇御妹李翠蓮之魂。勾魂二鬼見到李世民,因為李是天子,命大如天,二鬼不敢造次,又一時難以逃脫,于是變作兩個人,在李世民面前表演摔跤把戲,以蒙混李世民。李世民見兩人摔跤摔得很精彩,越看越愛看。二鬼見李世民不走,又怕露出破綻,便更加用心摔跤。過了一會,二鬼見勾李翠蓮魂的時辰已過,只得悻悻回陰曹地府。第二天早上,李世民意猶未盡,還想看這兩個人的摔跤表演。于是命宮廷內外侍從尋找二人。但怎么能找到兩個鬼呢?于是李世民就讓宮里的人,按他所見二鬼的樣子打扮成摔跤模樣。從此,“二鬼摔跤”就流傳下來,演變為“二魁摔跤”。
誰說女子不能摔跤
“二魁摔跤”,一種曾經神秘得讓女人走開的文化遺存!
據村中長者說,“二魁摔跤”有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老規矩,女人是不能上臺表演的。目前,村里都是由梁山、彭明弟等幾個男子表演。
鄉文化中心干部介紹,王淑芳是滿鄉出了名兒的文藝能人兒。幾年來,她帶領村里的婦女組成了文藝宣傳隊,扭秧歌、傳花鼓、唱小曲兒、說相聲,樣樣都有聲有色,給山鄉農民帶來的歡樂源源不斷。
為什么不能成立一個女子表演的“二魁摔跤”隊呢?積壓許久的王淑芳,終于按捺不住,邀了張淑萍、彭麗娟、王傳鳳等幾個多才多藝的村里婦女,便向梁師傅學起了“二魁摔跤”。
不成想,這一摔還摔出了大名堂,徹底改寫了“摔跤讓女人走開”的歷史。
“誰說女子不能摔跤!”
經過梁師傅的多次點撥,再加上王淑芳等幾位婦女的不斷努力,如今不僅能獨立表演,而且還表演得有模有樣,大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趨勢。就連梁師傅都大為驚訝,“沒想到幾個婆姨表演得還真挺到位,看上去剛柔并濟,使流傳百年的滿族傳統體育項目有了新內涵!”
王淑芳介紹,自己在很小的時候就聽其爺爺曾經說過,清朝康熙皇帝自幼喜歡摔跤,并有一定功底,與宮廷侍衛練習摔跤,滿語稱摔跤為布庫之戲。據說少年康熙決定除掉鰲拜,立志治國,但苦于無計。這一天,有一八旗彭氏大臣上奏密折一帖,講述除掉鰲拜之法。康熙閱罷,龍顏大悅,欣然應允。一日,彭氏八旗大臣找來彭氏雙胞兄弟二人,在宮廷表演摔跤。因為文武大臣們知道康熙喜歡摔跤,所以鰲拜等人并不在意。話說彭氏雙胞兄弟摔跤正值高潮之際,來到鰲拜身邊,趁鰲拜毫無防備之心時,將鰲拜撂倒在地。等鰲拜醒過神來,早已被五花大綁拿下。由于彭氏雙胞兄弟制服鰲拜有功,康熙皇帝親自賜封他們為“大魁”、“二魁”,意思是武藝魁首。
“剛開始,也使不好這勁兒,胳膊腿兒都好像不聽使喚了,每天摔得是渾身疼,晚上回家就想躺著。”王淑芳告訴記者,剛開始學“二魁摔跤”也有人不理解,說一個婦道人家摔摔打打的,有傷大雅,摔跤是男人們干的事。可王淑芳就是憑著這股子韌勁,愣是和其他幾位姐妹一起學會了基本摔法和要領。她說,打一開始,就決心要超過男人,做一個真正的“二魁摔跤”女傳人。
傳承滿族文化是榮耀
一摔不可收。
經過沒日沒夜地苦練,如今,山鄉女跤手“摔”技驚滿鄉,不僅在村內試演,還在鄉里巡回表演,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在一次表演結束時,看著熱烈鼓掌的觀眾,未除戰袍的王淑芳便高興地唱起了豫劇《花木蘭》選段:“誰說女子不如男??”村民都說,沒想到流傳了上百年的“二魁摔跤”居然有了女傳人。
村干部介紹,在懷柔區每年端午節舉辦的滿族民俗風情節期間,我們都會準備40人的“二魁摔跤”表演,其中有20名女子表演,就包括王淑芳等。現在,王淑芳她們正在加緊排演、練習?? 準備在2016年滿族風情節上再次精彩亮相。
談起“二魁摔跤”的傳承,王淑芳說:“‘二魁摔跤’過去就是一種滿族特色體育運動,就應該全民推廣。我們也想為弘揚傳統體育做點兒貢獻,不但在鄉里表演,在風情節上表演,還要到區里、市里表演,要讓更多人參與到了解滿族傳統體育、弘揚傳統體育中來!”
“二魁摔跤”的動作有講究,王淑芳說,古時“二貴摔跤”上場是翻著跟頭來的,支架子、互掄、較勁、掃蹚腿、下絆子、蹶腰、就地十八滾等動作,這些動作沒有一定的程式,可以在表演中重復使用。現在“二魁摔跤”主要的道具是大辮子的旗兵、戴著帽子的滿族驍勇漢子,每次演出之后,她們還沒有抖掉身上的泥土,就開始把道具仔細裹好,放在村子活動室里,墊上泡沫防潮。“二魁摔跤”的伴奏一般使用鑼鼓,在表演中可以用長錘、急急風、老吵子等鑼鼓經,在鼓樂的烘托下,“自己摔自己”越發顯得生龍活虎,熱烈火爆,是民間花會中的“壓街”節目。
如今,山村的“二魁摔跤”女子隊現在是參加各種活動的主力。王淑芳說,她們去過地壇廟會、滿族風情節和企業節慶,“如果是在村里訓練或者表演,是無償演出,如果有出外活動,一天能有幾千元的勞務費。”
王淑芳還表示,作為一名“女二魁”身感肩上責任重大,自己和其他姐妹將繼續苦練基本功,將“二魁摔跤”滿族傳統體育項目繼續發揚光大。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