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達喀爾拉力賽,作為世界上最富有冒險精神的賽車運動,它受到了全球數億人的熱切關注。大賽以巴黎為起點,終點則在非洲最西端的塞內加爾。到過該國的車手和觀眾無不大開眼界:這里是非洲著名的“美人窩”;土著居民以咀嚼木棍兒代替刷牙,卻能貝齒如雪;距首都達喀爾不遠的玫瑰湖,不僅擁有粉紅色的絕美湖水,還能把游客自動浮在水面上??
夢幻玫瑰湖的驚世美景
塞內加爾共和國位于非洲最西端,人口約1100萬,面積19.6萬平方公里。它北接毛里塔尼亞,東鄰馬里,南接幾內亞,西臨大西洋。海岸線長500多公里,年平均氣溫29℃。全國有20多個民族,94%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塞內加爾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國度,境內遍布著猴面包樹、椰子樹、榕樹以及其他熱帶樹種,一年四季鮮花盛開。旅游業是其四大支柱產業之一。
達喀爾是該國首都和最大的港口城市,海港非常繁忙,世界各地的貨船匯集于此。它是歐洲到非洲、亞洲、美洲的必經之地,西非的交通樞紐。著名的玫瑰湖就位于達喀爾市區以北35公里處,當地人稱它為“粉紅湖”。
從巴黎到達喀爾的汽車拉力賽,其終點也在達喀爾北部的一片沙漠中。與賽場上的車輪滾滾、黃沙漫天、人聲嘈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只需從比賽終點走過幾個沙丘,就能看到一個粉紅色的橢圓形湖泊,寧靜地安臥在金色大漠之中,與碧藍色的大西洋近在咫尺。湖面波光瀲滟,水霧蒸騰,周圍綠樹環繞,一派熱帶湖泊的美景。它,就是極具浪漫情調的玫瑰湖。
玫瑰湖是一個面積達3平方公里的鹽湖。從空中俯瞰,一道細細的金色沙灘將湛藍的海水與粉紅色的湖水分隔開來。海與湖都鑲嵌著銀白色的花邊——大海是浪花,湖是鹽晶,色彩完美配搭,大自然不愧是丹青高手。
玫瑰湖美麗的色彩,是那些嗜鹽微生物的杰作。隨著湖水含鹽度的變化,它的顏色呈現出從淡綠到深紅的色調。每年12月到次年1月,是它最絢麗的時候,由于陽光和水中的微生物以及豐富的礦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它呈現出了如同綢緞一般的粉色,玫瑰湖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距玫瑰湖不遠處散落著一些村莊,當地男人每天的工作就是站在齊腰深的湖水里往外“撈”鹽;皮膚黝黑的非洲漢子們,卻在一個雪白的世界里辛勤勞動著,壯觀的場面頗具視覺沖擊力。而他們的妻子則劃著小船把提煉好的鹽運到岸邊,再出售給中間商。由于毗鄰大西洋,隨著海水不斷補充,湖中的鹽也取之不竭。當地大概有3000多人以“撈鹽”為生,辛勤勞作的場景為迷人的玫瑰湖增添了一幅動人的風俗畫卷。
如果說風平浪靜時的玫瑰湖像一位恬靜的睡美人,當勁風吹來時,這個波翻浪卷的淺紅色湖泊則如同非洲美女的狂野之舞。在大風作用下,它如同一片激情涌動的火焰,蔚為壯觀。而隨著陽光照射的增強,中午時分湖水還會變成濃烈的紫紅色。
盡管“玫瑰湖”并沒有位于約旦和巴勒斯坦交界處的死海面積大,但它的含鹽量卻比之毫不遜色,人們躺在湖面上也一樣不會沉——因為每公升湖水中的含鹽量達350?380克。泡玫瑰湖的游人不用擔心自己不會游泳,由于鹽水濃度高,一跳進來,“紅湖”就會把你自動浮起來。
美麗小島原是“黑奴集中營”
除了玫瑰湖,塞內加爾最出名的景點當數風光美麗的戈雷島了。這里曾經是非洲最大的奴隸交易中心,記錄了西方殖民者販賣黑奴的骯臟生意和非洲人最悲慘的經歷。據統計,15世紀?19世紀,至少有2000萬黑人奴隸從戈雷島被轉賣出去,有500萬人死于島上。如今,當地依然遺留著當年關押奴隸的牢房和堡壘。為了更好地保護歷史文物,1978年,這座“奴隸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座小島距首都達喀爾僅3公里,與之隔海相望。它南北長900米、東西寬300米。由黑色玄武巖熔流凝固而成的戈雷島,像一顆黑珍珠鑲嵌在藍色的海面上。它的南端有一塊筑有堡壘的平臺,北端則由炮臺扼首。島上有一個小碼頭,供來往達喀爾的小艇停靠。在沙土路面的街道兩旁,紅赭石色破舊的住房比肩而立。從新石器時代起,非洲人就經常光顧小島,島上發現的玄武巖工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在戈雷島上著名的奴隸屋前,陳列館館長庫勒以低沉的嗓音向我們介紹說,這里相繼被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占領,殖民者均在小島上販賣過奴隸。他們將非洲西部的奴隸強行抓到島上,在這里關押、買賣,然后再裝船運往南北美洲,因為當地是非洲到美洲海路最短的地方,可減少運送時間。
捕獲和販賣奴隸的過程,是一幅血與火交織成的畫面。最初,歐洲殖民者組織“捕奴隊”,駕著海盜船偷襲黑人的村莊,殺死老弱,把青壯年擄走。1446年葡萄牙殖民者阿蘇拉拉帶著全副武裝的捕奴隊,一次就掠走160名男女青年和兒童。這樣的方式當然會遭到黑人的直接反抗,危險性很高。于是殖民者改變手法,挑動當地酋長從事獵奴戰爭,由他們出錢收買戰爭中繳獲的奴隸,或以商品、槍支作交換。他們還出錢并供應槍支彈藥,武裝起了一些二手奴隸販子。
戈雷島上的奴隸屋分上下兩層,一層的石頭屋子低矮潮濕,二樓的房間寬敞明亮,據庫勒館長介紹,樓下分別是關押黑人男人、女人和小孩的牢房;樓上是奴隸販子談生意和住宿之地。庫勒先生說:“體重60公斤是販賣者制定的男奴隸健壯的標準,不達標的男奴隸價格要低很多,一般女奴隸只能賣標準男奴隸1/4的價錢。但美麗,尤其是身材苗條的女奴與標準男奴同價。”
島上的大多數房屋始建于18世紀下半葉,現在有的已凋敝破損被棄用,有的經翻修后仍住著島上居民。如今戈雷島已成為1000多名當地居民生活的家園,島上的歷史文化遺跡每年都引來大批游客。
中國商人進軍非洲“美人窩”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中國有“米脂婆姨綏德漢”的口碑,而在非洲同樣有公認的美女和帥哥“集中地”:塞內加爾是非洲出了名的美人窩,而它的鄰國馬里則以“盛產”英俊男子著稱。更難得的是,與其他許多非洲女性不同,不論身穿民族服裝,還是套上歐美時尚T恤,身材傲人而又氣質淡雅的塞內加爾美女,同樣顯得楚楚動人,讓人眼前一亮。
走在首都達喀爾街頭,隨處可見明眸皓齒、腰肢纖細、長腿翹臀的“標準型”非洲美人,她們舉止大方,笑容迷人。由于地處西非熱帶雨林和草原的邊緣,塞內加爾既不像內陸國家那樣干燥炎熱,又不像南邊的幾內亞灣各國那般過于悶濕,對女孩子的皮膚甚為受用。加上當地盛產熱帶水果,尤其是又大又甜、汁多味美的芒果和木瓜,更是養顏的極品;她們的飲食以大米和魚類、水果為主,較少脂肪和淀粉,這也避免了她們像以木薯、玉米為主食的鄰國女孩那樣——年輕時娉娉婷婷,為人妻后便身材走形。
此外,曾為法國殖民地的塞內加爾,一直與法國保持著特殊的親密關系,其開國總統甚至當過法國政府的部長,該國官方語言也是法語。所以,塞國的教育普及程度雖一般,但卻深受法國文化影響,耳濡目染下,當地女孩比起非洲其他地方的黑人美女,更平添了一些浪漫和時尚氣質。該國女孩也因此有更多在法國露臉上鏡的機會,當名模、演員、歌星,幾十年來,在巴黎名利雙收的塞內加爾美女數不勝數。至今仍有很多天生麗質的女孩,把當選“非洲小姐”、闖入歐洲時尚圈當作人生目標。
有趣的是,盡管塞內加爾與法國關系親密,但當地美女最愛的服裝、首飾、化妝品等,卻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貨,理由很簡單:物美價廉!這些華商大多來自中國福建、河南及東北地區。他們出售的商品從鍋碗瓢盆到胸罩、女包、腰帶、化妝品,再到筆記本電腦和數碼相機等應有盡有。而在中國商人來此之前,當地根本都找不到低于20塊錢的鞋或內衣,如今,這些價格低廉而款式又很“潮”的中國貨已經風靡塞國。畢竟,許多當地人每天的生活費只有幾美元。
塞內加爾人的穿著很有特點,男人習慣穿一種白色的“布布”大袍,女子一般都穿顏色鮮艷的長裙,有的還在頭上蒙一條圍巾。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還有這樣的風俗:男性都把頭剃得光光的,只在左耳朵的上方留下一片頭發。
每當有貴賓來臨,當地人常以烤全羊來熱情款待。席間,還會讓家里的年輕男女打起手鼓跳風情萬種的非洲舞。
這就是堪稱“西非明珠”的塞內加爾,一個浪漫而奇妙的國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