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勺,北京延慶風味小吃,山西晉北有類似面點,京城及周邊地區鮮見。火勺與火燒,不同物不同名,兩者制作工藝、口味均不同!火燒,個大、多層、癟塌餅樣,表面多粘芝麻;火勺,形如勺頭,鼓膨膨像個圓荷包。
延慶火勺制作過程叫做“打”。“打火勺”是門技術,也是一種藝術,和面、翻烙、烘烤都是手藝活兒,差一點就算丟手藝。舊時,紅爐匠做點心,白爐匠打火勺。打火勺“尜尜槌”乃專用工具,棗木制成,尺把來長,兩頭尖、中間寬,像個掐頭去尾一棍中穿的蘿卜頭。巧匠打火勺更講究,每道工序間歇,都要在梨木面案上彈敲一陣尜尜槌,槌肚發聲渾厚、沉實,槌把聲音輕逸、脆生,敲擊聲音帶嘟嚕,抑揚頓挫,煞是好聽,替代叫賣吆喝,讓人覺得火勺香味兒不是烤出來而是尜尜槌敲出來似的。
要打好火勺,先得和好面。揣面團時加入老肥,適量澄堿;然后把“餳”好的面團復揉,均勻揪出劑子搟成厚皮,再捏一小塊面團蘸滿花椒油鹽,放入皮中做“舌頭(內瓤)”包裹嚴實,用尜尜槌搟成勺頭形狀的火勺生坯,每枚直徑十厘米,直接“摔”在鐺上,以手拍按“塑形”烙印火色,樣如月暈,逐個翻面烙至八成熟;再一一遞放到鐺下,立于爐壁烤熟。經過鐺烙、爐烤,火勺皮脆、瓤嫩、煳香,外形扁圓鼓脹。
火勺是延慶特產,最特色的是火勺“舌頭瓤”與外皮分離。“打”得好的上品火勺,以手輕搖,內瓤碰外皮“撥楞楞”有響動;掰開火勺,“舌頭瓤”能掉出來,散發一股清新的椒鹽味兒。
火勺的優點,在提倡少油少鹽、回歸原生態生活的今天尤為顯現。它外觀呈虎皮色,帶有淺黃金暈圈;口感干脆舒爽,具有濃郁的麥香和椒鹽味;它是半發面制作,烤制成熟,既好消化,又能保存較長時間;它食用方法多樣,可以當時現吃,也可以撕開夾肉、夾腸、夾油餅兒,甚至夾“糖葫蘆”,還可以鹵煮或配套涮鍋汆著吃??據說有人把剛出爐的火勺夾冰棍兒,味道遠勝炸酸奶。延慶火勺,就這么任性!
火勺是延慶地方風味小吃的“首席代表”,是延慶人的記憶符號,飽含著豐富的飲食文化,可謂延慶人的最愛。不僅老延慶人,就是離鄉在外多少年,一回延慶準要找火勺;回不來的,還托探親的帶將過去。延慶火勺以脆嘣出名,捎帶火勺忌用塑料袋兜,而應該拿布袋或者紙袋包裝。
要品味正宗延慶火勺,最好是一大早圍著早點攤,看師傅揮舞火勺槌,伴著節奏明快悅耳的“乒乒嘎、乒乒嘎”敲擊聲,搟火勺的師傅一邊往大鐺上“摔、按”續添成形的火勺坯,一邊倒替著從鐺下逐爐起出熟制的“新鮮貨”??那才是視、聽、嗅三重感的享受。假如您聽:“火勺剛出爐兒,熱噠噠的正好兒吃嘞,來個火勺夾油篦子!”此時方可聲稱探尋到了地道“延慶火勺味兒”。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