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貴州石橋村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筆墨紙硯,文人的看家寶貝。開蒙時候學寫字,家里覺得宣紙過于高端,于是給買便宜的元書紙、毛邊紙,字寫得好壞先暫不表,破紙磨壞了不少筆倒是真的。后來逐漸用宣紙,即便是很好的宣紙,也都是論刀買賣,一刀一百張,再論三尺宣還是四尺宣還是長卷,再分生熟或半生半熟。紙,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造紙術更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利用樹皮為原料造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后漢書·蔡倫傳》已有“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的記載。而在史籍中對樹皮為原料造紙的方法卻記載很少。可在中國黔東南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中國古代造紙的民間工藝。

  石橋村位于貴州省南皋鄉政府的西部,丹寨縣城北部,地處清水上游。東與雷山縣望豐鄉接壤,南與太平村毗鄰,西接清江村,北和凱里市舟溪鎮情朗村交界,是進出南皋鄉的大門。它更是一個以古老的手工造紙而遠近聞名的村子,這個苗族村寨里居住著250戶人家,而以造紙為生的就高達40余戶,是名副其實的造紙村。

  石橋古法造紙作坊生產白皮紙和彩色皮紙兩種,其生產工藝流程,與漢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記載的圖解基本一致。這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專家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它的碓、碓桿、水輪、曲柄軸等形式和構造,與《天工開物》上水碓圖如出一轍。傳說石橋造紙源于蔡倫,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這里生產白皮紙所用的原料是構皮麻和杉根。與《后漢書·蔡倫傳》云:“用樹膚、麻頭、敝布、漁網以為紙”很相似。因此,石橋村造紙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擇吉日舉行盛大活動來祭祀造紙鼻祖蔡倫。

  據專家考證,石橋白皮紙制作工藝屬唐代造紙工藝,它是石橋苗族先民借鑒漢民族的造紙技術,利用當地構皮、杉根、糯葉、滑藥等豐富的原材料,融入當地苗族文化元素,經過兩個流程:麻料制作和制紙來造紙。麻料制作需要紙甑、踏碓和木碓、料槽、洗料袋、料耙、料桿、石灰、柴火灰等。制紙需要紙漿槽、紙簾、壓、紙架、刷把、紙焙等幾十道工序,最后成紙。石橋現有露天煮甑10口,露天浸泡池10口,紙房36間木榨34個,抄紙槽50口,木碓3張,踏碓5張,是貴州省乃至全國古法造紙工序,工具保存得最完整的、規模最大的地方。

  最初,這里的工匠在石橋對面大石壁下設槽造紙,其生產的白皮紙比原來的紙質好,銷量大增。后來村內其他人家也紛紛開槽造紙,到20世紀30年代初,這里的造紙戶發展到三十多家。產品銷往南方各地等地。1949年后,石橋白皮紙生產有了發展。1951年,恢復開槽24家,從業人員120人。1953年到48家,從業人員153人。1984年4月,貴州省文化出版廳文物處于丹寨縣工業局簽訂保護石橋白皮紙傳統生產工藝和設備的合同。1985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橋古紙主要分為迎春構皮苗紙,書畫紙、白皮紙、特種工藝紙三大類,其中迎春構皮苗紙,主要專門為國家圖書館和國家博物館定做,用來修繕古書;書畫紙主要是將煮好的構皮和梳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碓碎后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后再生產成書畫紙,在整個生產過程中不能使用任何化學原料,具有純天然性,保存時間長、纖維等特點,主要是榮寶齋,寶翠齋及各地書畫家的訂單。白皮紙指純的構皮紙,主要用途為當地居民用來制作窗花、紙掛、包裹銀飾、畫符等。特種工藝紙可分為云龍紙、褶皺紙、凹凸紙、壓平紙、花草紙、麻絲紙等六大系列。由于石橋古紙靠純手工操作,工藝細膩,紙質優良,沒有添加任何化學原料,具有韌性強、光澤度好、吸水性強、純天然等特點。

  這里的彩色手工紙在全國絕無僅有。手工紙的原料是構樹皮,采自于滿山遍野生長的構樹,每年三至五月采集的構皮質量最好。取皮的方法很簡便,選用明火灼熱構枝至30?40℃,約烤十分鐘,即可在根部用手一拉,將構皮剝脫。隨后用刮刀去掉外硬皮,將初步加工的構成麻曬干即可備用。石橋村依山傍水而建,優越的地理環境為造紙提供了豐富的水源。村民用河水浸漚皮麻,漿灰洗料,在岸邊山崖下或天然巖洞里設槽抄紙。這里除了紙焙房外,沒有作坊,造紙的十多道工序幾乎都是徒手而就。在制白皮紙的過程中,還需要一種重要的輔助材料,這里稱它為滑藥。能夠做滑藥的植物種類很多,其中有巖杉樹根、野棉花根、獼猴桃藤、滑樹、糯葉等。

  由于在史籍中對樹皮為原料造紙的方法記載少,以致我們不能詳盡地了解造紙技藝的傳承年代,加之苗族沒有文字,長期以來,造紙技藝僅靠父輩或師徒之間的言傳身教,一代代地傳承下來。王氏傳承人王能,13歲開始跟父親王正海學習抄紙技藝,用了3年的時間才能掌握造紙技藝的全過程。后來又把技藝傳給兒子王興武,王興武現在大巖腳開槽造紙,還收有學徒。但是,村民們一代一代把這古老的手工藝傳承了下來,在一道又一道的造紙程序中,他們的臉上蕩漾著一種平和與幸福的笑容,石橋村村民們說:現在造紙雖然掙錢少,但最主要的是想讓祖先留下來的這一傳統工藝保存下去,讓后人知道我們祖先是怎樣造紙的。

  石橋造紙技藝的傳承是時間磨煉出來的。古法造紙工序多,其出產過程從山上采集構皮麻到最后出制品,要經過16道工序, 生產技藝僅憑師傅的言傳身教世代相傳要諳練和把握全套出產工藝,至少要3?10年的時間。純手工操作故而產量不高,一天出產500?700張。它是全國目前民間尚存的手工造紙工藝中堪稱工序最多,規格最多,其紙張質量最好的。當然,其價格也與其工序、時間、技藝成正比。盡管如此,聽到價錢還是令筆者吃了一驚,朱老夫子講課的江西鉛山連四紙也沒這么貴。后來聽說,這里的紙真的能做到“壽紙千年”,一張石橋紙,保存得當,一千五百年也不會腐爛——之所以有零有整,是因為石橋造紙術流傳了一千五百年,也就是說這個技術也能流傳一千年,最早的那紙爛沒爛也未可知。如果這么算賬的話,這個超級昂貴的白皮紙,似乎也值這個價錢。在提倡工匠精神的今天,文化產品必然會出現像石橋村這樣越來越多質高價高的精品。

責任編輯:高曉川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