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大圩古鎮中溫潤的歷史時光
時間: 來源:美好生活-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三面環水的寧靜古鎮

  初到山奇水秀的桂林,就聽說漓江邊上有一座千年古鎮——大圩。大圩古鎮始建于公元200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是漓江沿岸第一座古鎮。明清時,大圩已是南北商賈云集之地,為廣西四大圩鎮(舊時大圩與賓陽的蘆圩、蒼梧的戎圩、貴縣的橋圩并稱廣西“四大圩鎮”)之首。

  隨著汽車的緩緩前行,古鎮的輪廓也變得愈發清晰。只見遠處的大圩,古色古香,安寧靜謐。它北臨漓江,南靠磨盤山,東是潮田新河,西接相思江,一個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的地方,真是“村前漓江環繞,如玉帶青羅;村后奇峰雄起,似龍騰虎躍”。踏進古鎮,撲面而來的陳年舊香氣息仿佛一下就把我攬進懷里。只見高高低低的屋檐下,長滿了苔蘚,經年的雨滴跌落在屋檐下的臺階上,鉆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石洞。雨后,漫步在古鎮老街舊舊的、窄窄的路上,仿佛進入時光隧道。洗凈鉛華后的老街基本保持當年的格局和風貌。老街最寬處不超過3米,窄處就2米,挑出來的瓦檐仿佛就要相碰。石板路旁的老房子多為青磚、青瓦的兩層明清建筑,房門是一排木板,早晨把木板拿掉,家里的一切是透明的;到了晚上,再把木板裝上,就與外界隔絕了。

  大圩鎮中的民居建筑南低北高,臨江依山而建,多為三進、四進式建筑,外通碼頭、巷道,內通商業古街。大圩古鎮每棟房子設計十分合理,集商、住于一身,均由門前、天井、正房、廂房、后院組成。靠街的一般作鋪面從事商業,有樓梯可上二層。往里走是天井,一般都栽有花草,利于采光;天井后是正房,高大寬敞,供著神像及祖宗牌位,是主人活動、會客的地方;兩邊是用來居住的廂房。正房、廂房的門窗上都雕有花紋;正房后有門可到后院,后院臨江并建廚房和廁所,有石階可到江邊取水、洗衣。雖小巧逼仄,卻也有些與眾不同的情調。

  古街最有特點的是每隔幾十米,就會有一道高墻相隔,高墻有厚重結實的門框,門框上有舊跡,說明過去曾經有過門。在這些大門的門楣上端多鑲嵌有長方形石匾,上面鐫刻著不同字體的“永安門”,或“泗水鐘祥”,或“太平門”,或“瑞靄瀛洲”等吉祥詞句,使古街道增添了不少文化的氛圍。

  踏著石板路漫步在古鎮老街,沿街現在還保留著的許多竹編作坊、草鞋作坊、草醫診室等古老店鋪,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又一個古老的故事。房前有閑著無事的老人,或是坐在街邊看些發黃的老書,或是聚集在一起喝茶打牌,平靜地生活著、守望著這最后的古老。街上間或有肩上站著兩只魚鷹的漁夫穿著草鞋,從你身邊走過,去江邊捕魚;還有相鄰的婦女在悠閑地拉著家常,腳邊是酣睡的雞鴨貓狗,時間仿佛在這里放慢行進的腳步,生活顯得非常平靜,然而卻很溫馨。

  隨意進入街口的一棟老宅,沒想到竟是當年四大家之一的周家老宅。一進門,我便被其屋內濃厚的古老氣息所深深吸引。當年為武狀元賀喜的木匾靜靜地放在那里,不過早已斑駁得不成樣子了。院里看似不起眼的一口大石缸,竟也是乾隆十三年的老物件,在這棟民宅里處處透露出古意,就連那根深葉茂的大鐵樹也有三四百年的樹齡了。這個百年老宅,曾住過十幾代人,如今留守老宅的主人是位78歲阿婆,面龐清瘦,眉目卻依然清秀,人很精神,非常健談,說起舊年往事,仿佛回到從前。在阿婆的指引下,我參觀了這博物館一般的百年老宅。整個宅子由門堂、天井、正房、廂房、后院組成,集商住于一體,設計十分合理。前部臨街為兩層,一層多被用作商鋪,二層的中部鏤空設回廊,往里走是天井,一般都栽有花草,利于采光。透過天井投射下的光線我看到一塊木板,上面三個蒼勁的楷書“三合昌”。阿婆告訴我這就是他們家昔日的商號。

  三碼頭:舊時光染出慢生活

  從漓江登岸,走過青藤蔓延的城門,映入眼簾的就是古鎮碼頭了。自秦始皇開鑿靈渠,連通漓江、湘江后,隨著漓江水運興旺而逐漸發展繁榮起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在北宋時就成為商業繁榮的集鎮和水運樞紐。

  依靠水運興盛起來的大圩古鎮,自清代至民國初年共建有13個碼頭。碼頭一般長十米,寬三四米,青石砌成,伸入江中,功能各不相同。鼓樓碼頭多裝卸白果、桐油、日用百貨等大宗商品;大碼頭水面寬平,為竹筏停泊、起運處;塘坊碼頭為古代水驛塘坊,供官船停泊登岸用??

  一個個碼頭分別與鎮區垂直而伸入江中,碼頭多用料石鑲砌,皆伸入江底,浮出水面的長方形平臺,顯得小巧玲瓏,古樸秀美。碼頭順江排列,而兩者之間卻并不等距,具有一種錯落美感,碼頭靠岸的一端,多連有一段平地,均有巷道相通,依坡砌級,石板鋪路,高墻夾擁,天光一線,或古榕濃蔭,或龍亭飛角,或丹桂飄香,或鳳竹搖曳,給碼頭平添一種縱深感和活力。

  據說,1921年12月,孫中山北上桂林的船隊到達大圩鎮時,曾在塘坊碼頭登岸,向歡迎民眾致敬并做南北統一的即席講演。同時還以一個木桶盛裝南瓜白菜,寓意南北(白)一統(桶),預祝北伐成功。

  十三碼頭見證了古鎮水運的興衰。在古鎮鼎盛時期,趕圩人數高達萬余人,沿江碼頭上泊船多達兩三百艘,有“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順流下廣州”之說。舊時的繁華已成過往云煙,現在古鎮江邊,只能看到兩三個碼頭停泊著幾艘渡輪。然而古韻猶存。江上晨渡的招呼聲,午時往來的游船和機器聲,傍晚巷尾此起彼伏的吆喝,使古街在現代與歷史中交錯,讓人恍然如夢。

  此刻的大圩,舊時光渲染出來的是古鎮的慢生活。徜徉在古鎮透亮的青石板路上,看著青瓦人家古朽的窗欞、簡樸的家飾,檐前隨風舞動的火紅燈籠,感受著歷史在大圩古鎮的留戀。

  即便街景不再光鮮,但是一點一滴,生活最質樸的氣息和歷史最動人的韻味賦予了古鎮充盈的內容,不禁讓人萌發一種逃離都市喧囂,到古鎮體味平靜生活的淡淡感動。這或許正是今天的大圩雖繁華褪盡卻仍令人留戀與向往的魅力所在。

  對于大圩,明朝才子解縉對其有著這樣的描寫“大圩江上蘆田寺,百尺深潭萬竹圍。柳店積薪晨昏后,壯人荷葉裹鹽歸。”其詩真實地描繪了當年此地的自然景致、生活場景和商貿繁華景象。一位大嫂告訴我,詩中說的壯人,不是壯族人,而是家中的漢子。漢子要親自操持家務,買鹽回家,那么漢子們的女人到哪里去了呢?解縉詩中到此戛然而止。大嫂說,當地有女人做生意的習俗,大圩的漢子對于女人拋頭露面習以為常,非但不予歧視,反而呵護關愛有加,這種關愛,不是關在屋子里自己愛,而是讓其張揚個性、盡情發揮。這家的大嫂一定如此,悠然地洗菜濯衣,想必是見慣了繁華的,所以才有這般平靜的神色和目光,一如“慣看秋月春風”的處變不驚。

  萬壽橋青龍臥江影如月

  古鎮的千年往事,早已如夢似幻。追尋著解縉詩句的遺韻,一步步走上萬壽橋。石階上斑斑駁駁,是歲月留下的痕跡。萬壽橋始建于明代,是一座石塊砌起的虹式單券石拱橋。它拱高8米,橋面寬3.5米,長9.5米,橋面兩側各有20余級臺階,橋面以青石板嵌成,兩側有1米左右矮護墻。橋四角有四柱,柱頭有造型美觀別致的石獅。橋磚也早已失去往日的光亮平整,但見青綠的小草從磚縫鉆出,給石拱橋的滄桑平添幾縷生機。

  橋下是馬河,與漓江相接。馬河東接古鎮泗瀛街,西連青板街,遠望似青龍臥江,近看橋影如月,與兩岸古樸的民居相依,頗具小橋流水的典雅嫵媚。而萬壽橋古老的石拱倒映在清幽的馬河上,形成一個美麗的圓環,讓人仿若進入“船從碧玉環中過,人步彩虹帶上行,上下影搖波底月,往來人渡水中天”的夢境。

  可以說,橋是大圩的玉骨,水是大圩的肌膚,橋和水的碰撞,勾畫出大圩古鎮的風情,成為它的一大特色。

  穿街走巷,去細細品味古鎮與水的緣分。老街的房子,后院緊挨江邊,還有石階相通,經常可見勤勞的婦女走出來取水洗菜浣衣;古舊的屋檐下,左鄰右舍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泡壺清茶,嘮叨著古鎮千年的滄桑與輝煌。由此,“街坊”這個動人的詞匯,得以在古鎮水漾的歷史里沉淀。

  據說,每到端午節,古鎮坊間舉辦的龍舟賽仍是其不可或缺的傳統節目,桂劇、彩調、龍船歌和送船歌都是當地人喜愛的傳統曲目。佳節上的美食也分外誘人,鮮美滑嫩的漓江清水魚、“醉也不上頭”的大圩米酒,還有那徐霞客贊譽有加的熊村蛋面,都讓人口舌生津。

  萬壽橋無疑是極好的觀景臺。站在橋上,看那漓江漁舟穿梭,聽小鎮古曲輕揚,遠望對岸,磨盤山上白云悠悠飄蕩??

責任編輯:高曉川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