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年過30不學藝。不過在密云區穆家峪鎮閣老峪村,一位老太太70多歲才拾起針線,年過80仍做得一手好針線活兒,在當地傳為美談。老人名叫梁金榮,今年84歲。
走進閣老峪村的新民居里,梁金榮把自己的刺繡活計兒擺了一大桌,花花綠綠、五彩斑斕,看得人應接不暇。一幅高90厘米、寬60厘米的十字繡作品往桌前一擱,“這是上個月在閨女家早起沒事干繡的。”老人言語輕松,發音清脆,動作麻利,讓人難以和八十多歲的高齡相聯系。
所謂刺繡,又稱絲繡,俗稱“繡花”。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或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底布)上穿刺,以縫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
據《尚書》記載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另在《詩經》中也有“素衣朱繡”的描繪。宋代時期崇尚刺繡服裝的風氣,已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這也促使了中國絲繡工藝的發展。明代刺繡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先后產生號稱“四大名繡”的蘇繡、粵繡、湘繡、蜀繡。
“年輕的時候,家里窮,孩子多,凈帶孩子,一門心思干家里的事兒,沒時間弄自己喜歡的東西。”梁金榮說,她有3個兒子、5個女兒,大半輩子時間,都在和老伴兒謝宗江一起拉扯孩子。
進入老年,孩子們一個個成家立業,有了出息,老人沒了牽掛,開始享兒女的福。在家當姑娘時的愛好重拾,老人拿起了針頭線腦兒。“我們小時候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紡線織布縫衣,哪有現在那么便利。那個時候有功夫的人家還會在布上繡個花什么的,看著就很羨慕,挺好看的,自己也喜歡的不得了。”
于是,老人就從相對簡單的納鞋底兒開始做起。一開始,一雙鞋底要納上好幾天,從簡單的菱形塊到小兔子、荷花造型,梁金榮可不滿足簡單圖形,自己琢磨著一點點創新。后來,“看見什么就做什么,對繡活兒就是特別喜歡。”梁金榮說,大到老虎枕、十字繡,小到香包、花鞋墊,這些年她都記不清做了多少件,但是這么多作品,她從來沒有賣過一件,遇到有人喜歡,她都慷慨相贈。周圍的鄰居、家里的親戚,大人小孩,都沒少收到過她的繡品。有不少市區的手工愛好者聽說閣老峪村有這么一位精于手工的老太太,常在周末來她家請教,每次她都不厭其煩,耐心講解。
也許是山里的空氣水土好,也許是因為有這么一個愛好,梁金榮已經到了耄耋之年,依舊眼不花手不抖,穿針引線得心應手。繡品越做越精,心態也越活越年輕,自家女兒都玩不轉的智能手機,梁金榮卻玩得很順溜,還時常用微信和家人分享新做出的繡品。
“這繡花本身就是個有年月的細活兒,到了這歲數又重拾起來,感覺是蠻充實的。尤其是時下還有一些年輕人挺喜歡這個,樂意跟我學,我是真心地高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