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北部山區寶山鎮道德坑一帶,歷史上曾歸屬河北省赤城縣獨石口管轄,所以我對“獨石口”——40年前的故鄉格外留意。可惜,一直沒去過,只有靠想象,而想象越豐富,越充滿神秘感。
去年的金秋十月,借著假期,驅車直奔赤城。一為賞景,一為揭開蒙在心頭的那塊神秘面紗。
獨石口到了。這是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北方村莊,街上的平房土不土洋不洋,古鎮城門只剩下一堆磚石遺跡,殘破的長城上黃土夯筑的烽火臺孑然兀立,盡顯滄桑風骨。
古鎮的居民倒是很悠閑,仨一堆倆一伙地聊著閑篇,不時地瞟一眼我們這些不速之客。我湊過去與一位老大爺搭訕,問他附近有沒有好玩的地方。他指了指村后的大山,說那邊有個景點,叫冰山梁。我問山上有什么,他想了想,說有大石頭。
大石頭有什么好看的?可既然來了,還是去拜訪拜訪吧。
通過景區大門,開車可直達海拔2300米的山頂。原來冰山梁是罕見的古冰川遺跡,具有較高的地質科研價值。經過了千萬年的洗禮,這些冰川世紀遺留下來的巨石都已經坍塌,散落在26平方公里的山巔之上。一座座巨型風車的出現,讓這里又重新恢復了活力。伴隨著風車轉速的風鳴聲,再看看踩在腳下的石頭,遠望群山如聚,心情豁然開朗。
老大爺說得沒錯,冰山梁真是山高石頭多。說它像石林,卻和云南的石林完全不一樣。整個山上,石頭挨著石頭,石頭壓著石頭,大的、小的、方的、圓的、扁的、長的、短的,千姿百態;有風動石、蟾蜍巖、龜望海、玉女賞月、獅子滾繡球、母雞下蛋,一切盡憑想象,數不勝數。這些石頭,看上去好像有海水沖刷過的痕跡,所以也有人說,這里很久很久以前曾是汪洋大海。一片片一層層的陣勢,蘑菇般突兀眼前的樣式令人稱奇,猶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之氣勢。在它們面前,無人不贊嘆大自然的神奇之功。我們從這塊石頭繞到那塊石頭,一路蹦著跳著,上上下下好不自在,覺得自己如脫兔一樣輕盈、快樂。偌大個景區,黃金季節,可周圍的游人卻寥寥無幾。人少真好,那感覺就像在自己的私家園林里散步,隨心所欲,物我兩忘,是享受,是一種心靈上的享受。
看了景區介紹才知道,獨石口自古為重兵防守的險關要隘,冰山梁至今還保存著古戰場的遺址。明朝天啟年間,守關大將劉挺兵困冰山,寧死不屈。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后人把這段歷史寫成戲劇《石匣記》,并把霧云山改為兵山。后來人們又感到兵山高聳,頂峰常年積雪不化,又把兵山叫作冰山了,一直流傳至今。如今,山的北側仍保留著劉挺將軍當年操練兵馬的點將臺。點將臺是一塊長20米,寬20米,高3米的巨石。距點將臺8米遠有一高2米的石柱,俗稱拴馬樁。在山邊北沿有一石槽,里面有泉水涌出。據說,劉挺的千軍萬馬也喝不完這石槽里的水。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那一份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婉轉了千年的相思;那一條茫茫古道,傳遞著壩上高原那柔腸百轉的情愫。劉挺留在了冰山梁,化作了戎裝盔甲的將軍石,他的身后是千山萬水的茫遠,是夢里的故鄉。望著連綿不絕的風車陣,猶如千軍萬馬,氣勢非凡。想當年劉挺帶領的守關將士和蒙古鐵騎拼死廝殺的場景似在眼前。山谷內一片片挺拔的白樺林金燦燦的樹冠,浸染著山野秋韻。它們以純粹的顏色隨著山勢漫延,無邊無際,如熊熊燃燒的火焰,照亮了古戰場。
慶幸故鄉的周邊有大自然如此慷慨的饋贈!冰山梁,我記住了你的名字。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