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綿綿鄉土情,時時駐心處。故鄉是抹不去的記憶片段,是流淌著的精神血脈,是不變的文化基因,鄉愁浸透著對家鄉的眷戀。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京郊的村落文明,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體可感的北京味道。北京的城鄉一體化建設中,要注重發掘整理歷史遺存和特色文化,盡可能地保留鄉村風貌和鄉土味道,讓人們知根尋根、自覺傳承弘揚文化傳統,留給子孫后代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近年來,由首都文明辦牽頭,聯合市委農工委在京郊農村組織開展了鄉情村史陳列室建設。在各區、村鎮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累計投入資金2.8億元,建成鄉情村史陳列室166處,遍布京郊13個區,總面積達到了73466平方米。這些風格各異、特色鮮明的陳列室,收集展出一批反映近現代北京農村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實物、文獻和影像資料,對于留住鄉村文化基因,延續鄉村文化命脈,保護鄉村文化形態,使居民精神有所寄托、心靈有所歸屬、鄉愁有所拾憶具有重要意義。讓我們通過這座橋梁,走進一步一景的鄉情村史陳列室里,感受那濃濃的故鄉情。
鄉風文明篇——30年泛黃老賬本記錄時代變遷
新寶莊村,這個遠郊山區不知名的小村子,連續8年被評為首都文明村。2013年,村里建起延慶第一家鄉情村史陳列室,而讓這個陳列室與眾不同的,就是那一摞摞泛黃的老賬本。
得知村里要建鄉情村史陳列室,在新寶莊村當了30多年會計、時年84歲的劉桂林老人,將他1949年底至1982年村內所有的會計檔案捐了出來。
會計賬冊、戶口簿、分田賬、記工賬、農業稅賬、集體養豬登記表、交糧賬??一冊冊發黃的老賬本記錄著這個村莊和時代的變遷。
劉桂林在捐出賬本時說:“只盼著讓小輩兒們了解咱村的歷史,看看老輩兒人過去的日子是咋過的,能夠勤儉持家,珍惜今天的好日子,我這些東西就沒白留!”
劉桂林如今已去世,新的會計岳俊耀接過了記賬的使命,一頁頁數字續寫著新寶莊村新的故事。
五六十年前的北京農村種什么、村民吃什么,他們有哪些生活用品、日常開支情況怎樣?如今的人們恐怕大多從老一輩人的故事中才能聽到。但是,這些情況在新寶莊村都用數字準確地記錄在賬本上。
“家里錢不夠花的,就向集體借錢,每年入賬時,再計算好工分,把欠款抵清。”村會計岳俊耀向筆者展示了一本1968年的賬本,社員朱玉臣當年工分3543,年收入198.41元,不過扣除上年欠款,最后還欠村里154.75元。那時村里都有些什么莊稼?一份作物種植清單顯示,高粱、黃豆、小豆、玉米是村里的主要作物。
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彌補了新寶莊村50年的檔案空缺,更是大榆樹鎮乃至整個延慶區目前最完整的一套村級檔案資料。如今,新寶莊村正在設計鄉情村史陳列室的二期工程,把前期收到的各種老物件以故事的形式分類展出,以此還原歷史,留住鄉村印記。
諸如新寶莊村這種以鄉風文明見長的村史陳列室,在京郊還有好多好多。它們真實記錄并還原著新農村的生產發展、生活改變、鄉風文明、村容村貌,是推進現代鄉村協調發展的內涵。從坑坑洼洼的土路到石灰鋪就的水泥路,從窄小破舊的民居到錯落有致的二層小樓,從足不出戶到在廣場舞中舞動人生??生活方式的改變是時代的印記,但抹不掉的是鄉村的格調與味道。
歷史人文篇——京西第一紅村唱贊歌
馬欄村最早見于明代史籍,是門頭溝區成村較早的軍戶村落。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就坐落在村里一個坐北朝南的二進四合院內。1997年,馬欄村建立了“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如今,以陳列館為基礎建立的馬欄村鄉情村史陳列室,通過數百幅珍貴的照片、實物,展現了這個京西第一紅村近百年來的變身記。
從馬欄村口到鄉情村史陳列室,有一條特殊的道路。路面上用碎石子拼成了一個個數字。“數字37代表的是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39則代表1939年挺進軍進駐馬欄村。40則代表40名鋼筋鐵骨的馬欄村戰士。”村委會主任李秀民說。
李秀民說,參加過抗戰的人大多已經去世,修建鄉情村史陳列室就是要把抗戰遺跡保護下來,讓后人知道這段歷史。
距離陳列室不遠處,有一座戲臺,馬欄人稱之為茶棚。曾經在這里,日本鬼子將村里手無寸鐵的老人、婦女和兒童驅趕到戲臺前,逼迫百姓交出抗日家屬,無一人開口。
就在鬼子準備屠殺百姓時,縣大隊隊長張崇德的父親、63歲的張蘭珠老人挺身而出,說:“我是八路軍家屬,放了鄉親們。”鬼子繼續盤問還有誰是八路軍家屬,張蘭珠回答不知道,被鬼子當場殺害。鬼子臨走時還放火燒了60多間房子。這就是“馬欄事件”。
1955年由毛主席親筆簽發的光榮紀念證,頒發到張蘭珠老人后代的手中。這張證書如今已由張蘭珠的后人捐贈給了鄉情村史陳列室,成為那段歷史的見證。
除了司令部舊址,馬欄村目前還保存了挺進軍司令部政治處、醫院、槍械所和彈藥庫的遺跡。這些印記承載著馬欄村人民英勇抗日不怕犧牲的愛國精神,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馬欄村平均每天都要接待一兩百名游客來訪。
隨著歷史車輪前行的懷柔超梁子村、人人爭唱飲水詞的海淀永泰莊村、釉色天成粹千年的琉璃渠村??老井、老照片、古民居,歷史在這里留下了太多的人文氣息與時代烙印,講述著千百年來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留給我們慢慢回味那些風雨斑駁中的痕跡與滄海桑田中的婆娑光影。
綜合體驗篇——消失的村莊記憶
坐落在昌平小湯山的洼里鄉情村史陳列室,由朝陽區原洼里鄉人為留住鄉愁所建。洼里鄉曾因廣種水稻而聞名,被譽為“千畝水稻第一田”。如今,走過北京奧運村,看到的是“鳥巢”、水立方、奧林匹克公園,那里早已不見曾經的洼里鄉影子。為配合奧運申辦和場館建設,有著500多年歷史的洼里開始了“大遷移”。
而在距鳥巢20多公里外的昌平小湯山,隨著洼里鄉情村史陳列室的開館,楊德祿他們這些老洼里鄉人又聚在了一起,尋找“故鄉”的記憶:房子是土坯房、墻上抹的是花秸泥、不同展廳的隔斷上糊的是窗戶紙,楊德祿說,“都是農村就地取材的東西,接近生活。”
走進洼里鄉情村史陳列室,迎面是一幅巨大的洼里行政區版圖雕塑壁畫。洼里鄉情村史陳列室有12個展廳,近千個老物件和1000多幅老照片再現了洼里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風貌和洼里人的生活場景。這些老物件都來自當年鄉親的捐贈。
洼里鄉情村史陳列室開館后,很快讓散落四方的老洼里人聚了起來。時不時地,就有一些老洼里人“組團”來到這里,或重溫鄉情,或在此組織一些活動。張文禮過去在洼里鄉舞獅子,是鄉會上表演的好手,現在他收徒弟也都要來這里辦儀式。
他們上一次在這里的大范圍聚會是在2014年的秋天。于文龍描述當時的場景:“來了1000多洼里人,一見面就互相擁抱,我一到門口眼淚就掉下來了。到了門前先照張快相,當是‘村民證’,外面架起了大舞臺,有花會演出,有舞獅子的,有講故事的,中午吃的大食堂,貼餅子、菜團子、熬的粥。那叫一個熱鬧。”
整個鄉情村史陳列室的投資幾乎都來自楊德祿,拿著當年的拆遷補償款,他前后投入300余萬元。但他覺得值得,“當時要是不建,過幾年就更建不起來了,慢慢地一些老人都走了。”
如今在這里,已留下了老洼里人的根。
老鄉聚會、農耕體驗、觸摸過去、探索明天,像洼里這樣著重綜合體驗的村史陳列室在京郊也有很多,它們不僅僅是一種靜態的觀摩,更多的是一種感同身受的參與和體會,在互動中,在潤物無聲中,集中展示了村莊歷史、民風民俗、傳統文化,讓人印象更加鮮明與深刻。
特色產業篇——小手藝編織出美好生活
草編桌凳、藤編提籃、蒲葦團扇、席織掛圖??一個個做工精巧的草編工藝品、實用的藤編生活用品,這些不是擺在市區手工藝品商店的小商品,而是密云區石城鎮石塘路村鄉情村史陳列室的精美展品。石塘路村,密云區一個古老的村莊。“白河入口石塘城,上流源自古開平。”從明代詩人唐順之的《夜上石塘嶺關》中,我們仿佛感受到了石塘路曾經的烽火硝煙。
走入石塘路村鄉情村史陳列室,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北京最美的鄉村”獎杯,越過獎杯,映入眼簾的是一面巨大的石塘路地形圖,其中包括一幅民國時期的石塘路城基圖,上面清晰地寫著當時石塘路城所轄的二十六處村莊,不難想象當年石塘路村的繁榮。
陳列室的一側墻面則設計成山型青瓦墻頭,下方壘起了一個小型景觀池,前方擺放一套極具禪意的藤編桌凳,方寸之間營造出一種傳統、祥和的氣氛。藤、草編工藝是石塘路村的支柱產業之一,它們用無聲而又美妙的語言向我們講述著石塘路村經濟發展的進程,生動地展示了石塘路人的聰明才智與巧手蘭心,同時也為這里的鄉情村史陳列室增添了趣味,注入了活力。
2002年5月,石塘路村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民俗旅游行業協會。2005年12月,成立了民俗旅游合作社;深度開發手工草編、木畫等旅游工藝產品,挖掘民俗旅游文化內涵,推進旅游休閑產業發展;投資80萬元,對鐘鼓樓進行修復,吸引更多游客參觀;投資200萬元,建設生態觀光采摘園和6座蔬菜大棚,促進了生態產業化發展。生態民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
小村亦載千秋史,藏在深山人未識。相比于歷史發展中相對后起的城市文化,以石塘路村為代表的村莊作為區域歷史發展的印記,更能體現人類的初始特征,更接近于整個人類文化的本原,具有不可忽視的文化意義。它表現出的是一種淳樸自然的生活方式,一種留存在手藝中的對生活的感悟。這是一種古老與現代的交融,在鄉情村史陳列室中,我們更是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
曹氏風箏放飛夢想的李家墳村、一盆豆腐香百年的柳溝村、陶藝產業助推發展的盆窯村??農耕時代的文明顯然沉淀出了一張張特色的鄉村名品,它成為新時代鄉村發展的基石,更是村民回首往昔的獨家記憶。
從2013年開始,首都文明辦與市委農工委聯合在京郊農村組織開展了鄉情村史陳列室建設,為京郊農村留下歷史、留下文化、留下濃濃鄉韻的同時,它們也成為京郊旅游中的一抹亮點。文以載道,成風化人。鄉情村史陳列室的建設,也為農村文化小康注入了一股活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