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公路,重要的不是起點與終點,而是連接兩端的那條線。在路上,我們對未來有著無限期許,對經歷有著無盡留戀。很多京郊愛好者都對“京郊大道”有著情有獨鐘的迷戀,在每個人的心中也存在一條專屬于自己的美麗的路。近日,北京美麗鄉村官方微信平臺通過“‘好美的鄉村路’主題評選活動”,為大家甄選出十條“好美的鄉村路”,本刊深入挖掘這些“京郊大道”的獨特之處,與公路行者一同感受速度與激情的公路之旅。
穿越二十八道拐,就是一種人生態度
平谷28道拐,始于平谷區鎮羅營鎮玻璃臺村,止于鎮羅營鎮與河北省興隆縣六道河鎮交接處東指壺,在這段全長5公里的公路上,沿途劍峰奇巒、巉巖怪石連綿,或凌空斜傾,或倒茬縱裂,或峭壁崢嶸;有的如人似物,有的像佛若怪,有的類禽比獸。谷中云霧在峰巒間縹緲游移,詭譎之狀為東紙壺山平添了幾許神秘色彩。
“二十八道拐”,顧名思義是一條有28個彎的公路,每道拐僅幾十米長,盤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燕山山脈。二十八道彎仿佛游蛇下山,欲飲山腳之清泉,從山下往上仰視,其彎道猶如白龍盤山,可謂“萬山飛翠上吟肩,路曲行人似蟻旋”,既有驚心動魄之感,又有心曠神怡之處。一路行進,在抵達平谷最高峰東指壺山時,只見腳下浮云連綿,煙氣莽莽,如入天宇。
從美麗鄉村玻璃臺到人稱小張家界的東指壺,“二十八道拐”承載了現代、精致的鄉村美學,又在自然的壯闊中展現鬼斧神工的百轉千回。平谷最高峰東指壺家喻戶曉,但是想爬東指壺峰,玻璃臺“二十八道拐”是必經之路。路不長卻是天塹之路,更是雄渾集美之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有“中國·玻璃臺”地理坐標的標志性路段,從山腳至山頂的直線距離約800米,垂直高度約360多米;在傾角近50—60度的斜坡上以“S”形蜿蜒盤旋而上,直至北京與河北省興隆縣交接山口。這條公路既是游客觀光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大山兩側人們來往的重要通道。
這是一條四季有色的公路。春天新綠嫩黃,漫山盛開的野花主宰著萬山靈魂;夏季蒼翠蔥蘢,茂盛的森林植被覆蓋群山;秋季多姿多彩,山風過處層林盡染;冬季更像一個童話世界,銀裝素裹描繪出世外桃源。
在不同季節、從不同角度看“二十八道拐”,總能得到或啟迪,或抒懷,或感悟認識的各種精神享受。因此,鐘情于這條路的旅客說,登頂東指壺峰,就像走過生活的曲曲折折,最終達到“一覽眾山小”的精神境界。
盤旋妙峰山路,傳說中的公路車圣地
妙峰山路位于門頭溝區東北部的妙峰山鎮,東起擔禮村、途徑桃園村、南莊村、櫻桃溝村,最后到達因高山玫瑰而享譽京城的澗溝村,全長20.43公里。在這短短的20公里范圍內,就有華北地區首屈一指的妙峰山娘娘廟敕建惠濟寺、京城最好的櫻桃、世界頂級品質的高山玫瑰、遼代的摩崖石刻以及億萬年前的奇松怪石。
從起點的擔禮村啟程,妙峰山一路怪石嶙峋,景色奇特。一路走,一路都是驚喜,沿途光看得出模樣,講得出故事的怪石就有近千塊,猿人石、太師椅、迎風石、拜香石、神來石有的三分形似,有的七分神似,有的惟妙惟肖,有的姿態生動,仿佛有人刻意雕琢般的精巧、逼真!除了蒼勁的怪石,妙峰山路的又一特色便是這幾百株百年古樹!它們不僅四季常青,而且造型各異,沿途絕沒有兩棵一模一樣的古柏!其中,金頂上的幾棵古松最為別致,遠遠望去,迎客松似敞開的懷抱、逍遙松似飄逸的居士、寶塔松似玲瓏的古塔,這些蒼松古柏配上嶙峋怪石,使得妙峰山路的景色既靈動又深沉。
怪石、奇松為公路注入強有力的神秘色彩,而櫻花和玫瑰則柔情似水地讓前行的人們如沐春風。每年4月中旬,正是櫻桃花綻放的季節,粉嫩的櫻桃花沿路可見,微風吹過,花瓣飛舞,行進在其中,那真是相當的仙呢!櫻花一落,櫻桃就熟啦!這時妙峰山路的景色就又不一樣了!一片蒼翠之中,一串串紅紅、亮亮的大櫻桃,顯得格外顯眼。淡雅的櫻花嬌艷動人,火紅的玫瑰熱情似火。沿妙峰山路一路向西是澗溝村,千畝玫瑰園就在這里。每年6月,玫瑰綻放,幾公里外便能看到一朵朵粉玫瑰競相綻放的景象,空氣中到處都可以聞到玫瑰花的香氣,香而不俗、不艷,十分雅致。
除了這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妙峰山路沿途的人文景觀也十分豐富。仰山棲隱寺、金山寺、端云庵、連心亭等千年古剎就坐落在山路旁,依山就勢,高低錯落,可謂是山為佛生景,佛為山增色。而在路的盡頭便是京城最著名的金頂妙峰娘娘廟了,這里不僅香火鼎盛,松柏、怪石景致奇絕,每年四月初一,還有著名的妙峰山香會,這項國字頭非遺傳統民俗活動,每年都會云集八方來客。
此外,妙峰山路還是北京國際山地徒步大會和環北京職業公路自行車賽等國際賽事的重要路線,被譽為 “傳說中的公路車圣地”。
騎行北運河新堤路,古老運河上的綠色心情
通州北運河新堤路,是一條沿著京杭大運河分布的公路,起點為六環路跨北運河橋下,終點為武興輔線,道路全長8.4公里。這是一條非常適合騎行的公路,道路靠近運河的部分大都鋪上了塑膠,紅色的塑膠路掩映在兩側樹木影子里,中間一條明黃色的分割線把道路帶向遠方。身穿各色騎行服、戴著炫酷眼鏡的騎手們“唰唰”地從道路上經過,很快就消失在下一個拐角處。
由于毗鄰通州大運河,整個運河公園就是北運河新堤路的加厚版綠化帶。公園里高大筆直的楊樹需仰望才能見樹梢,一人多高的金葉榆棵棵明艷照人,相思樹上結了一簇簇的小紅豆,野牽牛和不知名的野花趁著秋日的暖陽肆意地開放,但最招人喜歡的還是運河畔那些枝條婀娜的垂柳,在仲秋過后依然保持著夏天的綠色。
北運河新堤路的騎行道與大運河畔的道路幾乎是比肩并行,走不多遠就有一個勾連二者的小通道。如果覺得騎行的人太多,可以到運河邊上走走。停靠在岸邊的大型木船仿佛在提醒人們大運河曾經的繁華,站在漕運碼頭上看著那悠悠的河水放空一會兒大腦,不開心了就朝花叢里揮一揮手驚起一片鴉雀。夕陽像一個紅色的橘子倒映在水面上,整個公園像是籠罩在一層霧氣當中。大運河上跨著不止一座大橋,橋上的車輛川流不息,遠遠看著就像玩具汽車般大小。在漕運碼頭有供游人騎行的電瓶車,還有通州的公租自行車。8公里多走著太費勁兒,租個自行車一路慢慢騎行看景還是不錯的選擇。
在這里,古老的運河文化與現代的“綠色出行”理念交織碰撞,擦出別樣的火花,構建出了另一番靚麗的風景。京杭大運河在通州境內流域長達42公里,古老的通州也因運河而聞名。起于北運河橋下的北運河新堤路如今已是運河文化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陪伴在大運河身旁的北運河新堤路因大運河而光彩照人,文化底蘊深厚的大運河也因北運河新堤路的陪伴增添了新的生機。也正因如此,這條獨具匠心的公路便承擔起了另一個重要使命——傳承運河文化,踐行“綠色出行”。
如果大運河是一幅飽經滄桑的歷史畫卷,那么北運河新堤路則是引領人們走入畫卷的使者,它將這幅畫卷在您面前徐徐展開,帶領您走進大運河,了解大運河,品味大運河。
行攝密關路,大牌云集景區串聯
這是一條“大牌云集”的路線,從密云水庫出發,一路北行,直至密云區溪翁莊鎮金叵羅村,全程10公里,沿途景區串聯,云蒙山、云龍澗、黑龍潭、京都第一瀑,桃源仙谷等等。不管您想在景區扎堆賞花,還是要把最美的風景留在路上,這條“密關大道”都會一一讓您滿足。
如果您想問這里哪個季節最美?我只能說北京之秋是當之無愧的“地理名片”。秋天行駛在公路上,兩邊的山體被秋色層林盡染,一叢綠色一叢金黃一叢火紅,處處秋意深濃。山壁間成片濃艷的紅葉,山林拐角若隱若現的一抹金黃,在蜿蜒的密關路上,這一切的一切都恰如其分地融在一起。
如果您的第一站是黑龍潭,那么走這條路準沒錯,這里上山的路只有一條,順著蜿蜒的山路前行所有的景色都不會錯過。拾階而上,沿路小溪隨處可見了,或寬或窄,溪水清澈,偶爾還能看到小魚在其中嬉戲。兩旁的大山巍峨聳立,黑龍潭十八名潭中的“春、花、秋、月、平沙、落雁、曲、疊、沉、懸”就撒落在幽深的大峽谷里,千姿百態。即便已近深秋,溪水變涼,但還是有不少游人坐著皮劃艇在潭中嬉戲,一陣風吹過,紅葉飄落水中,美不勝收。黑龍潭景區坐落在密云縣石城鎮鹿皮關西北面的一條全長4公里、水位落差220多米的峽谷里。這條峽谷俗稱轱轆峪,窈窕峽長,蜿蜒曲折,峪谷兩壁陡峭奇聳,峰巒疊嶂。
景區的壯美盡收眼底,沿途的風光回蕩心頭,這條路的終點站設在密云區溪翁莊鎮金叵羅村,則讓人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傍晚時分,月色朦朧的村莊,在裊裊炊煙的映照下,更顯一派人間自然景象。
來到金叵羅村,你會一下子被上千畝谷子地給震撼到。成熟飽滿的谷穗壓彎了秸稈,遠遠看去一片金黃。微風吹過,空氣中飄來谷子的香味,已經枯萎的葉片唰啦啦作響。這里緊臨密云水庫,歷史悠久。早在唐朝時期就有此村,自金朝建村時就開始種植小米,并像傳家寶一樣把小米種子一代代傳承至今。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土質造就了聞名于世的進貢產品——金叵羅御膳宮小米。
來這里不吃打包飯,可算是枉來。金叵羅打包飯也叫貢米飯打包,采用金叵羅新鮮有機小米、農家自種新鮮時令蔬菜制作而成。輔料有芝麻仁、豆瓣醬、醬豆腐、辣椒醬、臭豆腐,食客可以根據個人口味隨意添加,吃出香、脆、辣、臭的不同味道。
徒步水泉溝,上演山水歷險記
水泉溝——水長城穿越,是北京五大穿越路線之一,雄偉的長城、夢幻的灝明湖、滄桑的明代板栗園、與世隔絕的峽谷、低聲吟唱的小溪、留守夢中的小橋在這里隨山就勢,蜿蜒曲折成一幅十公里的美麗畫卷,山轉,水轉,畫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入畫,這里成為驢友向往的地方。
這是一條適合夏季穿越的絕美徒步線路,由于路線沒有太大的上升過程,屬于平地穿越,一路上層林翠綠,泉水潺潺,綠樹環繞。但由于道路彎曲曲折,山石眾多,也是驚險連連。從水泉溝入口處的土路剛進去不久便要穿過小溪流,對面是一個不大的村莊,四處傳來狗吠聲,村莊卻顯得格外安靜。
穿行在水泉溝的峽谷之中,望著連綿不斷的明古長城,無限滄桑的烽火臺不經意地展現在你的面前!眺望遙遙烽火樓,遠山一樓接一樓。每個山頭的敵樓形態清晰可見,盡管有點殘破,但觀賞起來更有歷史的滄桑和凝重,形同一條臥龍環抱山巒。在水泉溝穿越途中著名的“廊橋”下,你不時就會看到一些帳篷零星地點綴在河邊,人與自然顯得是那么的和諧。
徒步穿越,是一項精神與體能的運動,同時也有著互助的團隊協作精神。在穿越過程中,當踩著石頭過河時會聽到“這石頭是活動的,別踩,當心掉下水”;當走到比較陡峭的山石前會聽到“先把鞋底沙子磕磕,當心滑倒”;當走到跨越幅度很大的巖石處時會有一只大手把你拉起,渡過險境??
在這條風景極佳、難度不大的穿越之旅上,每位行者用雙腳丈量鄉村的足跡,在大山深處成就鄉村的回憶。山野的魅力與徒步的艱辛,讓每一處風景都有著獨特的記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