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大理洱源縣鳳羽、煉鐵等西部山區白族聚居的村里,當地的白族人家每逢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都要舉行板凳戲演唱會,來為活動營造熱鬧氣氛,在精神的心靈上祈保一切平安,表達一種情思。
所謂的板凳戲是演唱者坐在板凳上,圍著“果酒席”,在鑼鼓、嗩吶、二胡和笛子等樂器的伴奏下演唱各種角色的一種地方傳統戲。
夜幕降臨,在辦喜事的東家堂屋中央擺上“一”字形的四張八仙桌,十條雙人板凳圍桌而放,桌上擺滿各種水果、糕點、糖果和煙酒茶水等,因而稱為“果酒席”。被邀請的演唱者按扮演的角色入座,演“財神”、“賜福”和“魁星”三者就坐于堂屋的里端——上八位,演生、旦、凈、丑者分布于果酒席的兩側。嗩吶、鑼鼓、二胡和笛子等樂師分坐于堂屋的外端——下八位。一切準備就緒后,板凳戲就從禮炮和嗩吶鑼鼓喧天聲中拉開了帷幕。
首先是“財神”開金口:“吾奉勅執下南天,身騎黑虎手提鞭。五行山前成正果,鋼鞭一指財門開。吾當正一,黑虎巡堂,公大元帥趙某,已在南天門外,慧眼遙觀中,有白鶴含松,童兒報到。今有四大部洲之中,云南省迤西大理州洱源縣某某鄉某某村某姓弟子,(賀婚時唱)紅鸞天喜之慶、(豎房時唱)修建華堂之慶、(辦壽時唱)賀歲祝壽之慶??”(唱腔高亢威嚴)
其次是“賜福”唱道:“虞虛宮殿作霞衣,香煙裊裊彩鳳飛。今觀扒開云霧里,祥光朵朵碧桃子。吾乃上元一品,賜福天官,北極紫微大帝。吾神在紫微宮中,管理三朝福祿。今朝王母壽誕凌霄,回至紫微宮中,忽然心血來潮,特來給主人賜福??”(唱腔柔和綿軟)。
其三是“魁星”唱道:“筆點文章先點德,斗量陰司不量才。鰲魚涌進千山洞,一支彩筆點三元。吾乃當場顯應,特向主人賜斗魁??”(唱腔平和頓挫)。
這“三仙”的扮演者必須是當地會演唱者中德高望重者。接下來是“生、旦、凈、丑”等角色的演唱,一般演唱的曲調有“喜利喜”和“阿招利”等。
最后演唱結束時叫“扎金榜”,凡是參加演唱者一起高聲敬祝賀詞。如祝壽時唱“壽酒頻頻獻,壽花朵朵開。壽山開壽花,福壽萬年長!”、結婚時唱“東邊一朵紫云開,西邊一朵紫云來。兩朵紫云相會,夫妻和合壽百年!”、豎房時唱“時逢黃道,豎拄上梁。千秋永固,世代吉昌!”等。
“好!”板凳戲演唱會就在來自四鄉八鄰的觀眾們齊聲應和聲中落下了帷幕。
板凳戲的唱詞一般用白語、漢文或漢白相雜的形式來表達。其樂器伴奏的方式是以“吹吹腔”(又叫“三盤古”)配之,開頭和結尾都要配以熱烈歡快的嗩吶、鑼鼓、二胡、笛子等樂曲三巡,其間是演唱者唱一句配之鑼鼓、二胡、笛子半巡,唱一段配之以鑼鼓、嗩吶、二胡、笛子等樂曲一巡。
如果是辦喪事時演唱(也叫“護靈”或“鬧喪”),所配的嗩吶、鑼鼓、二胡、笛子等樂曲則是哀宛低沉,如泣如訴,唱詞也充滿凄美悲涼之情。如在老父老母的葬禮上可演唱“十哀”和“十報”等,但鬧喪時是不能演唱“財神”、“賜福”、“魁星”三仙的。
千百年來,板凳戲各角色的唱腔、曲調和配樂都較為相對穩定,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各角色的唱詞除了傳統的以外,大部分都要靠演唱者因時因地,據人據事,現編現唱,要抒發出現場的“此時此景”,讓主辦的東家和來捧場的觀眾在思想上引起共鳴,以達到娛樂和教育的作用。這大概是板凳戲產生的初衷吧!
正因如此,滇西大理洱源白族原生態的板凳戲時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具有頑強的藝術生命力,不僅深受白族人民的喜愛,還受到其他民族的青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