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基亞索斯,希臘眾多島嶼中的一個,坐落在愛琴海西北部。在國人心中,這個小島的名聲比不過圣托里尼,甚至在網上能搜到的中文資料都很有限,但卻是歐洲人頗為喜歡的度假小天堂,而那里的當地人,他們生活的一朝一夕都被這個古老國家的文化、地理、歷史所滲透。
小島不大,大概十五分鐘就從機場到達我們落腳的民宿所在地,一路上藍天白云,陽光漫溢,道路兩旁、房前屋后都是郁郁蔥蔥的植物,紅色的、黃色的、白色的,加上藍的天,綠的海水,白色的云,像是一幅天然的水彩畫。熱烈而又輕盈。
家庭式旅館的接待大廳就是自家的院子里搭起來的涼亭,只不過這個涼亭太美了,雖然在室外,但又像是家里的客廳,整個裝飾充滿著濃濃的地中海風情,顏色以藍色和白色為基調,細節中又處處體現當地風情:一面石頭墻上掛的畫是島上風景,海水、船只、海鷗??制作材料是取自當地海邊的石頭,墻上邊的裝飾物也跟大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是魚就是水草,桌子上擺放著貝殼,椅子靠墊也是藍白色,穿過一道柵欄門(當然也是藍色的),便是房間所在,房間內的裝飾風格也一樣,白色的床、藍的床單,墻上掛的畫也跟大海有關,打開窗戶,植物嬌艷的不像是真的。這里,處處都是海景房,處處都是面朝大海、生如夏花。
其實藍白色不但是斯基亞索斯小島的基本色調,也可以算是整個希臘的顏色,藍色和白色正是希臘國旗的顏色,島上從酒店到餐廳乃至普通人家,大到房屋墻壁,再到桌椅裝飾,甚至連一個小小的電表都被涂成了藍色,可見當地人生活得雖懶散卻又細致。深藍、淺藍、蒂凡尼藍??在這里,藍色不再代表憂郁,而更像是悠閑。
夕陽西下,便到了享用美食的時刻。小島上有大大小小、風格各異的餐廳,在一個星期的時間里,我們嘗試了不同的餐廳,雖然都是正宗的當地口味,但每家又都有自己的小特色,不管是裝修還是食物的烹制,真的是每天都有驚喜,讓我分不出高低來。有的餐廳只有晚上營業,這可是旅游旺季啊,真是任性的地中海性情;有的餐廳傍海而立,有一覽無余的好風光;葡萄酒、橄欖醬、小餅,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吃都是每家餐廳的自制,帶著獨一無二的味道。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一家家庭餐廳,這家餐廳也經營著自己的小旅館,也就是我們說的“農家樂”。一家人一起經營,大廚是妹妹和妻子,他是老板兼服務員。這個服務員一直笑瞇瞇的,我們有什么需求,他就一路小跑過來,加上他胖胖的身材,真是喜感十足。這里的人酷愛橄欖,他們對自己種出的橄欖也很自豪,自詡“世界上最好的橄欖”,在每家餐廳,你都能嘗到新鮮的橄欖,而且每家都跟你說,這就是來自我們自己的橄欖樹。
起初我對這一說辭并無感覺:很多餐廳根本不會自產食材,都是要去市場上買回來的??墒呛髞碓谝淮苇h島自駕的路上,我看到漫山遍野的橄欖樹,這才恍然大悟:果真是家家自種橄欖樹啊!這也像極了這個民族的性格,伸出了橄欖枝歡迎來自各地的游客。橄欖不僅可以直接腌制食用,還可以制作橄欖油、橄欖皂,橄欖樹的樹干可以蓋屋造船,橄欖樹、橄欖果和橄欖油給予希臘巨大的財富,可算是希臘的“黃金樹”,并已深深植入希臘人的宗教和日常生活里。
據說現在有50萬的希臘家庭依靠耕耘橄欖林生活,每當秋天橄欖果成熟和收獲的季節。人們手拿擊打樹的棍棒,彎腰收集掉在地上的果實。這就是如今萬千希臘人的生活。
在希臘到處都能吃到各種腌漬的橄欖,各種顏色,各種大小,各種口味。中國人剛一吃可能不太接受,時間長了就可以體會到橄欖的清香,簡直欲罷不能。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平時希臘人是用咸橄欖來送紅酒下肚的,這讓我想到了我們就著花生米也能喝一頓二鍋頭,看來每個民族的吃喝都是源于古老的文化傳統,又跟自己的地緣特征息息相關。橄欖配紅酒,就不得不說到島上另外一種植物——葡萄,希臘有很多山區和丘陵,非常適于葡萄和橄欖的栽培,所以從很早的時候起,葡萄和橄欖就成為希臘最重要的經濟作物。而家家也都有自制紅葡萄酒、白葡桃酒,甚至還 有葡萄葉包裹而制成的菜。在希臘,葡萄酒口感清冽,意味深長,喝一口回味無窮,而且價格便宜,在餐廳吃飯,葡萄酒比啤酒和茶都便宜,大概20元人民幣就可以買一大杯。
我們總以為島上的食材要靠外界供應,誰知當地人告訴我們,大部分食材他們都可以自給自足。我們去餐廳吃海鮮,室外憑欄而坐的位置,夕陽西下的海景,經過簡單烹制的魚肉,唇齒之間,回味無窮的時候,老板親自過來說:你們吃的這條魚,就是在那片海域內剛剛捕撈上來的。不但是魚,你們餐桌上的每一道食物,都是我們院子里自產的當季時蔬。辣椒、茄子、胡蘿卜,就算是奶酪,也是自家的果園里散養的牛羊。
除了這些,當地人居住的小房子很多也都沿著起伏的地勢而建,幾乎家家戶戶都能看到海景,或者山景。山和海在小島盡頭的一處海角結合得最為奇妙。我們開著四驅車翻山越嶺來到這一處沒有人煙的“村落”,一路上地勢太過陡峭,我甚至覺得我們的車下去了就上不來了。最后在車無法穿越的地方,我們步行穿過山間的亂石,遠遠看去,有一座像是有著一張笑臉的房子。等我們走近,其實不過是廢棄的無人居住的小屋,讀了指示牌上的說明,才知道,這里曾是小島最初的城鎮,有城門、有儲藏室、有淡水供應設備、還有自己的教堂。只不過,城門已經破敗,城門前有一座吊橋,據說以前要通往城鎮,只能通過這座橋,吊橋一撤,任是千軍萬馬也難以登堂入室。守住這處海角,也就是守住了城鎮,守住了小島。只不過如今吊橋已經殘破,再也不能投入使用,就像教堂的遺址,其實看起來只是半圈石頭圍墻,只有中間佇立的一座燭臺,以及上面殘留的油漬提示著到訪的人們,這里也曾是信仰者的追隨之地。
雖然已經沒有人居住,這里仍然保存著完好的淡水供應管道,有些房屋外墻也還整潔如初,我想大概時不時也會有人來維護修整,在海角的最高處,希臘的國旗也迎風而立,在海風中,在陽光下,朋友說,這里曾經一定是一個快樂的小鎮。那他為什么破敗,小鎮為什么遷走?我們不明所以,也難以深究,但是站在最高處,迎風而立,看著遠處的海岸線,夕陽的余暉下,一切都顯得那么古老又那么沉靜。
現代的城鎮早就搬遷到了島的另一處,這里的人慢慢的生活,而小島上,中老年人依然活躍,他們經營著商店、民俗、餐廳,絲毫不怠慢,但他們也悠閑自得,沒有半點急切,好像這不是生意,而是他們的生活。這跟小島的氣質不謀而合,有時候看到四處并肩而行,或年輕或年邁的情侶徜徉在小島的美景中,就會想到葉芝的那首詩: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惟獨一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愛你臉上歲月的留痕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