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陳燕的時候,她正在詳細地給顧客介紹著黃芩的功效。小小的店面里,整齊地擺滿了各色茶品,茶香四溢。顧客品茶時,激動地喊出聲:“對對對,就是這個味兒。前幾年來你家飯館,喝的就是這個山茶,讓我一直惦記著呢!”
顧客隨口的一句感觸,讓我們很是好奇,陳燕大姐明明是阿芳嫂茶廠的負責人,這怎么開起了飯館呀? 陳燕說,在經營阿芳嫂茶廠前,自己租過一家小飯館,那時候窮,顧客來了,連十塊錢的茶葉都上不起。說到這里,陳燕笑了,那笑中帶著一絲苦澀。“開了飯館卻買不起茶,這不是讓人家笑話么?!我就想起小時候,長輩們也不出村,就喝山上采來的黃芩山茶,挺香的。”
想起長輩們喝茶的法子,陳燕也有了做山茶的想法,匆匆就回了老家采茶。對于陳燕來說,既沒有做茶的技術,也沒成功經驗來借鑒,制茶只能自己一點一點摸索著來。那段時間她每天早上走十幾里的山路到山上采集野生的黃芩,然后一點點的研究。一開始,茶葉做出來后,泡出來的湯色是黑的,茶葉不沉底兒,色香味根本就無從談起。
為了做出精致的手工茶葉,陳燕嚴格把控制茶的每一個環節。就這樣,她從一次次的制茶失敗經歷中總結經驗,從開始的搓茶都不搓好,到現在自己親手創造出了一帆風順、夫妻同心等多種形狀的黃芩茶葉。
最終,陳燕采用傳統的工藝和現代工藝相結合的方法去試制,終于制成了自己想要的湯色金黃、味道純正的黃芩茶。
茶葉制好了,顧客能不能接受又讓陳燕擔心起來:“游客都是城里來的,怕人家受不了山茶略苦的味道。”可能是陳燕的手工茶葉有特別的味道,游客品嘗后連連稱贊,紛紛說好喝,“老板娘,您這茶葉哪買的呀?入口稍苦,入嗓則甘,大夏天的喝上一口,真是解暑生津啊!”陳燕想起顧客的稱贊就忍不住偷偷地樂起來。
“看到大家很喜歡黃芩山茶的味道,我才覺得這小小的山茶里也蘊藏著商機。”陳燕說,“在我們這里有黃芩,但是從來沒有把黃芩做成飲用品來出售的。于是我開始研究著怎么將山茶利用起來。我想著,建個家庭小茶廠,讓我們村的鄰里鄰居都一起參加進來,有錢大家一起掙。”
2007年10月,陳燕成立了黃芩種植專業合作社,入戶社員150多戶,種植黃芩近千畝,帶動農民就業近百人,其中婦女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年加工鮮黃芩近四十萬斤,收入達百萬元。發展中不斷探索增加新品種的山茶,如;百里香、金蓮茶、酸棗茶、野毛尖等,取得了綠色有機認證,并注冊了“阿芳嫂”的商標。陳燕的茶廠運作起來了,從最開始的只有12名家庭婦女,每天靠人力采茶、制茶,到現在的,廠子逐漸擴大,變得更加機械化、質量化了。 “要不是陳姐想著大家,我們還每天無所事事,就知道打牌呢,這現在大家一起干活一起掙錢,日子都過的有盼頭了。”茶廠的理貨員老趙激動地說。
為了將山茶打入更廣闊的市場,促進銷售量,陳燕利用原來的小餐館做銷售平臺,凡是到店就餐的客人都可以免費喝他們自己加工的山茶。就餐后,還會給每一位客人一小包野山茶作為禮物帶回去給家人和朋友品嘗。“通過這種方式,顧客們就成了我們的宣傳員和推銷員,這樣就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我們京西山茶的功效。”
如今“阿芳嫂”品牌的山茶現已銷往天津、河南、河北,更遠銷香港、韓國等地。幾年下來,陳燕不但還清了所有的債務,還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通過陳燕的不斷努力,2004年獲得了北京市農委頒發的自主創新明星獎,被評為北京市高級實用人才、2008年的全國婦女創業女能手獎??
在榮譽面前陳燕沒有忘記回報社會,連續八年,每逢元旦,她都要租車,接送敬老院的全體孤寡老人以及員工到她的餐館里和我們吃上一頓共度新年的團圓飯。每年的農歷新年前夕她都要帶上慰問品去當地的“溫馨家園”和敬老院慰問在那里生活的殘疾人和孤寡老人。
陳燕說:“扎根農村這片沃土,我勇做創業先鋒,幾年來,經過艱苦創業,我取得了一點成績,也得到了各級黨組織充分肯定。今后我要繼續堅持“誠信為本、服務于民和科技致富”的理念,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引進新商品、新機制,不但做一名致富路上的帶頭人,還要幫助和帶領更多的農民兄弟姐妹早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她是陳燕,野山茶創業路上的,平凡制茶者。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