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名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了一個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世外桃源。有趣的是,唐代《仙游記》中,也記載了在溫州鰲江流域,曾經有過此類的的桃花源。
據唐代大詩人顧況《仙游記》載:唐朝大歷六年(公元771年),有一個叫李庭的溫州人,帶領一批人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取材,由于山林密集而迷了路。他們慌亂之中到處尋找出口,突然看見遠處有一條瀑布,瀑布旁邊還有淡淡的炊煙,并隱隱傳來雞鳴狗叫的聲音。于是李庭他們循著聲音,渡過溪水,來到一個約有300余戶人家的村落。
只見小村四面環山,中間一條清澈的小溪蜿蜒流過,崇山倒影如墨,舍前屋后是種著莊稼的田野,田里種著許多水果和藥材。有一個族長模樣的老人,容貌很溫和,看到李庭一行后深感驚異,問他們從何而來,袁晁之亂是否已經平定(袁晁農民起義發生在762,次年被平定,至這位老者問話的時候已經過去8年)等。李庭據實回答。接著,老人把他們帶回家中,設宴招待。之后李庭返回溫州,并在一路上作上記號。不久,李庭再次入山,欲再次拜訪老人,但群山萬壑,再也尋找不著上一次到過的村落。
其實,這個地方就在浙江溫州平陽縣的順溪。順溪地處南雁蕩山深處,鰲江上游,是溫州平陽縣西部山區的一個山鄉古鎮。它坐落于眉峰山麓,四面環山,一條清溪穿鎮而過,順溪因此得名。為了探秘這個傳說中的童話之地,我們特意從千里之外趕到這里。
順溪因水得名,更為難得的是,靜水流深,順溪之美,不僅美在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觀,還美在它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論及氣質的話,用古色古香形容順溪再合適不過了。
順溪的古韻來源于它的古屋建筑群。順溪古屋建筑群是浙南地區最大的古屋群之一,共有10座保存基本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多建于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它們裝修精致,素有“浙南清中晚期民居博物館”之美譽,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屋的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以素木蠻石構造,精巧、多變,建筑細部精美、考究,木雕、石雕圖案精致,工藝精湛,造型樸素大方、典雅秀麗、形態古拙、穩重蒼勁中不失輕靈;整體建筑溫潤柔和,既合規劃,又不失鄉野質樸之氣。
古和幽是緊密相連的。對于浮躁的現代人,幽靜之處是修養的極佳之所。秋日,微雨,一個人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時間是不存在的,“我”是不存在的,只剩下眼前無限延伸的美景,通向永恒。兩旁的木屋,宛如點綴于生命脈絡的點點繁星。整個古老的建筑群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古樸自然,與田園風光和諧共處。
順溪古建筑群以陳姓營造的大屋為主,跨進陳氏大宅,撲面而來一股濃濃的傳統文化氣息,每片瓦、每塊石、每根柱無一不體現了當地古代工匠的藝術造詣,尤其是各種木質雕飾,幾乎都不加彩繪,顯露出木頭的天然肌理和質感,以及歲月給它們留下的色澤。古屋,成為保存當地年輪印痕和光陰故事的最好載體。
順溪,陳氏聚族而居。據《平陽縣志》記載,明代隆慶年間,平陽鳳凰山的陳育球由大岙底遷至順溪,其后裔繁衍而成順溪陳氏。陳氏始祖原經營木材生意,至七世陳永千,詩文并舉成一方儒商。陳氏子孫此后亦儒亦商,沉積了深厚的文化積淀。他們憑借厚實的財力又興建了許多大型民居建筑,如今順溪還保存下來十余座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總建筑面積達2.5萬平方米左右。
這些古民居體量巨大,布局恢宏,且粉墻黛瓦,沿溪砌筑,給人以古樸、深邃、莊重的感覺,是浙南溫州古代民居建筑體系的重要類型之一,故順溪便素有“浙南清代民居博物館”的美譽了?;蛟S當時陳育球并未想到,他的后裔們經過400多年的擴張營建,使昔日山重水隔、近乎荒蕪的山坳發展成為鰲江上游的一個大鎮。
順溪先祖原本做木材生意出身,所以在古民居中用木都是較為上等的,尤其是木雕,雕刻精致,圖案別出心裁。當你跨進任何一座古民居中,躍入眼簾的是各種木質雕飾,幾乎所有的木構件上都有雕刻,用“無木不雕”來形容絕非夸張。
更令人稱道的是,順溪陳氏雖遠居偏僻山區,仍不忘“耕讀傳家”的傳統。早在清乾隆年間,順溪陳氏文風已盛,創辦了書院和私塾。戊戌變法后,陳氏第四代陳作仁的后裔陳少文受新思潮影響,積極興辦新學,于光緒二十七年開辦“益智高等女學校”。這是平陽最早的女子學校,比1905年創辦于縣城的“毓秀女子學堂”早了4年。
順溪陳氏還有不少人在清代科舉考試中得中貢生、秀才、武生和京都國學的監生。在這偏僻的山鄉,涌現不少文儒武杰,實屬難得。清朝以來,更有莘莘學子游學四方,人才輩出,清末民初的著名實業家、慈善家陳少文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陳氏重視教育的傳統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
2006年6月9日,順溪古建筑群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氏宗祠和上述這些大屋構成順溪古建筑群的主體部分。
在古鎮行走,只見老街上的青石板路锃亮,上面印著順溪變遷的歷史。有些老字號還在營生,午后懶散的陽光落在茶館的木椅上,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靜。老屋的窗棱上雕刻精美,木梁的古色古香里沉淀著以往的煙塵,門臺、廳堂、軒房、廊道無不皺褶著世事滄桑的年輪??當年的繁華依稀可辨,百年前的喧嘩笑鬧聲似乎還隱隱約約纏繞在棟梁廳柱間,飄渺的余音久久不曾散去。
順溪是需要細細品味的,她的情調就在繞著村莊順流而下的溪水里;她的底蘊就在素木蠻石、青磚黛瓦的古屋里;她的風情就在青街四季常綠的竹林里。她是一位婉約如水、素雅若風的江南女子,等待更多的人走近,探尋她被時光沉淀過的內蘊和魅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