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四川省玉河鎮鄉村博物館又“化緣”到了幾件文物寶貝,其中多是明清和民國時期的。
作為四川省首家鄉村博物館,玉河鎮鄉村博物館經常邀請全鎮和城里的家長帶孩子來參觀學習,感受當地的民俗歷史和生活生產面貌。
玉河鎮是綿陽游仙區最偏遠的鄉鎮,這里,依山傍水,茂林修竹,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隋唐五代時期,這里就是著名的古魏城、鹽泉縣治地,更因北宋年間的一代狀元蘇易簡名噪一方。
犁頭、風車、石磨、油燈、馬掌、匾額??2200多件原本散落鄉間的農家物件,被有序擺放在鎮博愛學校內的4個展廳里。這些農家物件的身上,不僅折射出先輩的田間智慧,也守護著日漸式微的鄉村根脈。
四川首家 藏品兩千
前不久,我們在玉河鎮博愛學校內看到,這鄉村博物館是利用該校的4間空余教室改建的,雖然看上去比較簡陋,卻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和民俗風味。推開一扇古色古香的大門,一件件老物件呈現在眼前:400年前的石雕石器、清末的木雕木刻、龍骨水車、民國的桐油燈、犁鏵、獨輪車、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放映機、唱片機、手搖式電話??這些平時出現在老電影里的物件,卻在這個群山環抱的老鎮枯樹開花般煥發出生機。
“光是明清的寶貝就有好幾大筐!”博物館管理員老賈看到我們這些城里來的參觀者,興奮地說:目前博物館的收藏品已有2200多件,分石器類、陶瓷類、木器類、竹編類四類。其中漢代陶俑1件,明代酒缸1件,石雕6件,清代中晚期石雕12件,清代酒缸1件。另外還有一間家訓家風館。
“我們收藏的農具類物品就有100余件,輪式水車、石碾子等物品在當今極為稀缺,幾乎‘滅絕’,而民間石匠、篾匠、剃頭匠、彈花匠、木匠等即將失傳的民間匠人工具也在博物館內重現風采;還有那些圖書畫報、小人書能讓參觀者了解到祖先的智慧和本土的歷史。”在博物館客串解說員的玉河鎮原鎮長董勇說,通過這種方式,既讓散落在民間的文物找到安身之所,避免流失和消亡,也讓當地的孩子們甚至更多的學生們觸碰到鄉村文化。
博物館4年前開館以來,免費每周三定向對學生開放,每周五對外開放,開館至今已有上萬人次參觀。大伙兒看了這些東西特別親切。
村民捐贈 品種豐富
原本棄落在農家人家的舊物品,是怎么“涅槃”成為鄉村博物館的藏品的?
李術義是現任玉河鎮博愛學校的校長。2012年春,還是普通教師的他去家訪,無意中看到農家院里有個閑置的米碾,他問起學生這東西的用途時,幾個學生瞪大眼直搖頭。當然,孩子們對父輩在田間地頭的勞作情況也不甚了解。
李術義馬上請示鎮領導,建議在學校建一個鄉村博物館。
但發動村民捐獻舊物,不是一件容易事兒。常年擱置在犄角旮旯的農耕器具,平時不起眼,但捐出去還真有些不舍,還有的農戶主張“拿錢來”,不想白給。
籌建過程中,副校長蔣元興率先帶頭,他將自家收藏的1976年報道毛澤東主席逝世的《綿陽報》慷慨捐出;另一副校長李曉軍早就盯住了岳父家那架清光緒年間的龍骨水車,他平時跟岳父似乎沒有什么共同語言,但那幾天他“別有用心”地天天向岳父問寒問暖,還送了些禮品,終于“順”走了老人的水車寶貝。天寶寨村的朱正享算是個小村干部,他捐出了家里從明朝祖傳下來的一對太師椅。村民白蟬阮將家里的一塊清代匾額無償送出;顧家老院子里的民國花壇石,也“易幟”成了館里的文物??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文物捐贈隊伍,東西由少到多,品種由單一到多樣。鎮上和學校又請來幾位有名的老匠人,設計布展博物館。
當然,出于對捐助者的尊重,鎮上一再強調,要在每件展品下面用小標簽標明捐出者的姓名。
每件農具 都有故事
犁頭、風車、石磨、油燈、馬掌、匾額??無論校內校外,孩子們看著眼前的器物,似乎熟悉,又顯陌生;似乎親近,又很遙遠。
當地家長經常帶著孩子趕來參觀,他們的臉上帶著某種儀式感,指著物品給孩子們講:“三兒啊,你娃只曉得苞谷漿甜糯甜糯的很好喝,你曉得媽老漢是咋個用這石磨子辛苦碾出來的哦!”“毛子啊,你經常爬樹滾地,一點不愛惜衣服,你曉得外婆當年是如何在紡車上手腳并用地轉輪子、繞紗錠,折騰好多晚上才織出一匹布的嗎??”
讀初二的唐雪榮小朋友望著展品,一臉認真地說:“我們雖說都是農村長大的,但要準確說出每件物品的名字,還得撓撓腦殼。但我蠻喜歡聽老輩子擺點他們的龍門陣。”
筆者在博物館看到一本40年前董洪元先生編繪的高爾基《童年》小兒書大為驚喜,讀到那句“外祖母的身體是胖胖的,她永遠是那么快活,她的故事??不但高爾基愛聽,連船上那些大胡子水手都成了故事迷”時,我忽然想起自己小時候在峽谷老鎮聽外公講評書的往事,不禁鼻子一酸。
每年春暖花開的季節,許多成都驢友路過這里,也興致勃勃地擱下單車,提起相機,跑進鄉村博物館“看稀奇”。
異鄉打拼 尋“根”踏實
小小博物館,竟有大名堂。
四川家鄉建了鄉村博物館,讓遠在異鄉打拼的玉河人激動不已。
那天,我在學校門口的文化墻上看到這樣的介紹:一位叫楊遠禮的村民,20年前外出打工,現在是江南一家大型造船廠的大老板,他對家鄉的眷戀讓他每年都像候鳥一樣飛回來,但陌生的房子、陌生的街道,讓他有種走錯了地方的感覺,現在有了鄉村博物館,他覺得自己的故園之“根”終于有了安放的載體。
一位川北作家說,他算是這里的常客了,每次撫摸著這些散發著泥土味的舊式農具,都能找到小時候牽著鄰家小妹的手兒跑到山上放牛的感覺。
玉河鎮原鎮長董勇說,隨著人們對自身歷史和文化傳承越來越重視,來這里參觀的人越來越多,“這些真正接地氣的寶貝,就是活靈活現的鄉土教材啊。”
素有“狀元故里”之稱的綿陽玉河鎮,是北宋狀元蘇易簡的故鄉,蘇易簡也是四川歷史上最具知名度的狀元之一,他的文化巨著《文房四譜》詳細記述了筆墨紙硯的發展歷程及制作工藝,是我國最早記錄“文房四寶”的一部專著,影響深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