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茶棚村黨支部書記李艷秋女士告訴我,峪子溝大變樣了,您還不過來看看!提起峪子溝,不免思緒萬千,我還真有話要說。在順義區木林鎮境內東北和密云區交界之處,有條南北狹長六公里的溝壑,當地人稱峪子溝,屬茶棚村管轄。峪子溝離京城60公里,是燕山山脈支系黍谷山南麓腳下的南北走向的峽谷。我第一次知道這地的時候,還在我少年時代。我清楚記得,那是1956年的春天,我就讀的木林中小,曾組織一次春季旅游,那時,茶棚村還由密云縣管轄,直到1958年,修建唐指山水庫后才劃歸順義。
那是一個星期天的清晨,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出發,步行10多里地, 去峪子溝旅游。雖然峪子溝離我們居住地不太遠, 但我從來也沒有光顧過, 今天終于可以揭開它神秘的面紗了。原來身邊這兒還有這么美的地方。一進山谷, 就感到心曠神怡。谷里樹木成林, 枝丫間傳來了鳥鳴,各種不知名的山花競相開放,鮮艷的二月蘭展開了燦爛的笑容。這里有不少股清泉, 匯成一道清澈的小溪從山巖中流淌出來,這條小溪通過人工修得的管道流向村里。經那村當時在任的黨支部書記殷萬富介紹,新中國成立前,村里無井,都靠人背畜馱,到峪子溝運水。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修了管道小渠,才把水才引進村里。
在離溝口三四里地處,山路堤下,有塊巨石,猶如蛤蟆,形象逼真,人稱蛤蟆石。聽一位隨隊導游的老者說,相傳唐朝年間,大將薛仁貴追趕葛蘇文時,他的坐騎渴了,進了峪子溝讓馬飲水,可總有一只大蛤蟆在馬頭前面一邊往前蹦跶,一邊搶水喝,把水喝干。薛仁貴見此大怒,掄起馬鞭朝蛤蟆抽去,打斷了蛤蟆一條腿。蛤蟆趴在那動彈不得,后來成了一塊大石頭。我們只見這蛤蟆石前后,河床干涸,它張著嘴,瞪著眼,在溝里孤零零地蜷曲著。
聽那導游老者說,別看這里山溝溝普通,但有很多景點,不少典故,傳頌著很多離奇的故事和傳說,彰顯著典型的唐代文化。我們急于去看下一個景點,就沿著山體東側坎坷不平的山路,又往前趕,來到了一個叫尚廟的地方。這個尚廟,就是一座小廟,其實就是過去百姓求雨的龍王廟,廟里還有幾個泥胎佛像。這座小廟,四面圍墻,只有一門能進,但首先映入你眼簾的卻是一個長方形的水池。水池上方的壁上,清晰的字體標著《慧靈潭》,這潭水清澈見底,據說,如果往池里灑些帶顏色的涂料,在二三十里外的箭桿河都能夠看到。可惜,這廟和潭后來被拆毀了。而在這小廟上方,有片稻田,結出的稻谷碾成米,潔白透明如玉,做出的米飯香甜可口。在廟前廟后,有幾小片平坦土地,土質松軟,水源豐富。在這里種植煙草,葉子還在青綠時,摘下卷上就抽不滅,煙味柔和并灰白火亮。這里結出的黃瓜,用手折斷后再對上,一夜之間還能粘上接著長。最讓人難忘的是那片杏樹林,那一棵棵杏樹結下的果實核小肉厚,味道甜酸甜酸的。它曾伴隨著村里百姓度過艱苦歲月。摘取杏葉,用開水焯了,做成餡窩頭,也是一頓美餐。
一晃多年,如今順義區啟動了舞彩淺山的開發,打造大孫各莊、張鎮、龍灣屯、木林、北石槽各有風騷的五座旅游小鎮。而木林是龍頭,就在茶棚村西面,有座中型的唐指山水庫,順義區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要把木林打造成一個“大唐風韻·山水小鎮”,建一個高端的旅游小鎮。日前,已完成了從唐指山到峪子溝一側山脈的一期登山步道開發,并和龍灣屯鎮連接起來,全長125公里,全部貫通,成為北京市最長、全國最好的健身登山步道。
架不住艷秋的誘惑,我當機立斷說:“我畢竟七旬有許,已力不從心,心臟又放了4個支架,你無論如何給我準備一輛車,我明天就去,但徒步恐怕真不行了。”
“好吧,現在村村都有巡邏車,俺村也有,反正每天也要到山里去巡查,您就搭他們車前去好了。”我還就借著人家巡邏的光,前去峪子溝兜了一圈。這些年沒去不知道,一去嚇一跳,如今的峪子溝,和以前相比,簡直成了兩個世界:當你漫步峪子溝水庫壩上時,使你心曠神怡,往日干枯的景象已化為烏有,一池靜水,波光粼粼 ,兩旁的山麓,郁郁蔥蔥。一條四五米寬的柏油馬路,曲曲彎彎伸向山里。我隨著巡邏車,來到了一處古色古香的建筑點,大門外的墻垛上懸掛著“木林淺山文化服務中心”的木牌,往里張望,好氣派的院落,包含著十幾間房屋。當你置身院落之中,感到古樸、典雅,別有洞天,讓你流連忘返。伴我來的,是剛剛卸任的村委會會計、過去的學生杜慶奎告訴我,這地方就是農中的舊址。啊,過去的土屋已蕩然無存,不由得使我浮想聯翩。那時,中學招生有限,有相當一部分高小文化程度的學生,被關在校外。為了使校外這些高小生也得到初中教育,在當時的教育方針指示下,國家號召農村建立半耕半讀學校。我的老師車文煥主動請纓,在這里辦了一所學校,茶棚農中應運而生。我初中時的老同學,已故蜂療專家王孟林,有幸在這里任過教。就在他任教期間,他看到這山溝溝里,山花爛漫,青草萋萋,流水潺潺,是得天獨厚的養蜂的地方。于是,他領導學生學養蜂,辦起了養蜂場。由于養蜂創收,免去了學生的學雜費,使學生切切實實得到了實惠。他們學養蜂,掌握了技能。農中畢業后,走向社會,確實起到了實際應用。最典型的是順義區牛欄山鎮藍營村的張子元,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宅基地挺大,就有三間小土房,回鄉后開始養蜂,也就一年多的光景,就發展了幾十箱蜂群,也就兩年,前后院蓋起10間大瓦房,徹底脫貧致富。今天,舊址上有了一所文化服務中心,不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嗎!
出了院落,向南眺望,一條小河潺潺流過。之字形的甬路,用材各異,曲徑通幽,一座座小橋,像一道道彩虹,橫架在小河之上。一爿爿小屋,星星點點,點綴在溝底和溝沿之中。當你佇立溝底之上,仰望山巒,之字形的健身步道,曲曲彎彎,淹沒在群山峻嶺深處。回來的路上,碰見正在執勤的、也是我當年的學生張鳳桐,他也六旬開外,深情地對我說:“我們茶棚人,都沒想到會有今天。”看得出,他臉上,堆滿著喜悅和驕傲。目前,仍有部分地域沒有開發,我想,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久的將來,那三潭六洞十八景,一定是人們旅游休閑的好去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