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鄉土風物的色彩地圖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美麗鄉村 作者: 字號:【

  北京的鴨梨,吉林的參;山西的小米,內蒙古的奶;寧夏的枸杞,廣西的柚;福建的枇杷,浙江的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農業的角度來看,中國可以稱得上地大物博,三十多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各地有各地的特色物產。紅燦燦的辣椒、黃澄澄的柿子、紫不溜丟的葡萄、黑黝黝的栗子??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生長著各種豐沛的物產,這些物產滋養著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孕育出多樣的文化,同時也令這塊塊土地升騰出活色生香的煙火色。

  紅

  紅色濃烈、張揚、熱情似火,正如辣椒,它給味蕾帶來了痛感,但卻讓身體釋放出大量的多巴胺,由此給人帶來的感官卻是愉悅、歡暢的。今天的中國人的口味用一個詞可以概括,那就是“無辣不歡”,人們對辣的渴望、喜愛到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味無辣的地步。火紅的辣椒也就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料。

  辣椒

  家住重慶石柱縣馬武鎮寶蓮村59歲村民譚定華家里種著10多畝辣椒地,從2014年加入三紅辣椒專業合作社以來,家里的辣椒種植面積一年比一年多,收入更是逐年增加。石柱縣位于重慶東部,素有“中國辣椒之鄉”的美譽。石柱紅辣椒顏色鮮紅、肉厚、味辣、籽少、油氣足,是重慶的名優地方品種。2014年,由石柱培育出的、目前全國辣度最高的“石辣一號”品種已大面積種植,達到了近4萬畝在石柱。像譚定華這樣受益于辣椒產業發展的椒農還有很多。自2010年以來,石柱縣的辣椒種植基地一直保持在30萬畝以上,辣椒種植覆蓋了全縣四分之三的鄉鎮,產業總產值2016年達16.8億元,受益群眾近8萬戶。

  石柱縣地處武陵山腹地,立體氣候特征明顯,具備辣椒生長所需的光照、水分、土壤質地等自然條件早在民國時期,石柱縣就是重慶地區重要的辣椒產地。此外,以辣椒為底料的重慶火鍋行業遍布海內外,對辣椒及其制品的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大。2007年,石柱縣提出“舉全縣之力,做大做強辣椒產業”。通過與西南大學、重慶市農科院等院校開展科研合作,并堅持每年投入100萬元專項科研經費,推動石柱辣椒從傳統種植走向良種、良法并重的標準化生產。

  產業鏈的延伸是石柱辣椒占領市場的一大舉措。最近幾年,石柱縣不斷培育龍頭企業,推動辣椒產業鏈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終端產業延伸,并鼓勵企業創立品牌,開拓國內外市場,提升辣椒產業的整體效益。根據石柱縣辣椒產業“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該縣將鞏固、改造現有辣椒基地30萬畝,建成標準化生產基地10萬畝,辣椒產業總產值力爭達到20億元。

  山楂

  紅色的味道總是透著極端,不是辣的燒舌,就是酸的倒牙,這倒牙的就是那酸不溜丟的山楂。山楂在我國北方極為常見,以前多為野生,隨著人們對于罐頭、蜜餞等山楂副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它的栽培也越來越廣,很多鄉村靠著山楂產業越來越紅火。

  山西聞喜縣郭莊鎮七里坡村,原本就有山楂樹,野生的、栽種的都有,但是因為不能帶來收益,幾乎都被村民砍光了。一個叫王五法的農民從報紙上獲得靈感,想要利用村里的野生山楂資源發展山楂產業。2002年,王五法和村民許青龍的山楂樹第一次掛果,一年確實能賣好幾千元。這樣的收益自然在村中引起轟動。看到王五法他們把真金白銀裝進了口袋,村民們都上門討教,在自家地里栽起了山楂樹來。

  短短幾年時間,七里坡村4000多畝耕地,就有3500多畝栽上了山楂樹。2013年,七里坡山楂獲得了農業部的地理標志認證,山楂產業已成當地的主導產業。

  今年的山楂地頭收購價格在一塊多,王五法家10畝山楂如今都出手了,賣了4萬多塊錢。

  如今山楂已經形成完整產業鏈,七里坡村村民靠著山楂掙錢的辦法多種多樣,村民獨立或者合資建設的冷庫有8個,最大的一個冷庫存儲量就高達1000萬斤。

  政府層面對山楂產業引導和推廣很積極。看到有游客前來,郭莊鎮政府因勢利導,在今年的4月份舉辦山楂花節,納入運城市“花之海,俏運城”整體旅游規劃。開花時山上白如云海,掛果后坡上坡下紅如晚霞。春秋兩季,開車來看花或者采摘的人往來不斷。還有不少人覺得空氣好,景色好,吃的東西沒農藥,放心,要在村里多住幾天。

  橙

  橙色最為醒目,耀眼,它比紅色多了一分冷靜,又少了一些極端。橙色給人溫暖的感覺,因而擁有這個特質的物產也繼承了橙色這一特點,柿子、臍橙、蜜橘,無一不是甜味適口,唯美多汁,廣受各地人們的喜愛。

  柿子

  金秋颯爽,紅柿遍野,陜西富平縣有“中國柿鄉”的美譽,在日本吉野市世界上唯一的柿子博物館有這樣的記載:“世界上柿子的主產國為中國,柿餅的集散地為青州,柿子的優生區在富平。” 富平柿子種類繁多,有升底尖柿、辣椒 尖柿、珠柿、方柿、四不像柿、重臺柿、五花柿、雞心黃柿、山疙瘩柿、鏡面柿、磨盤柿等十多個品種。

  此時的富平縣曹村鎮馬家坡村,漫山遍野的柿子分外醒目。馬家坡村一組的村民馬高龍家種植了大約3畝地的柿子,一年能收獲一萬五千多斤柿子,收入也在15000元左右。曹村馬家坡是富平柿子的主產地。據馬家坡的村民們介紹,每年農歷“霜降”之后,柿子就開始成熟,也就意味著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就要來臨了。

  “我們的柿子可都是賣給外國人的,最主要的是韓國”村民們說,曹村的柿子都是采摘回來經過7道工序,加工成柿餅再賣給韓國人的,當然也有部分臺灣客商和西安客商前來收購。富平大尖柿最宜制作柿餅,被專家譽為 “制餅珍品”。村民馬新及說,把柿子加工成柿餅7道工序分別是“采摘——打鉤——打柿花——去皮——上架——放水——剪”,每一道工序都必須認真對待,那樣做出的柿餅才好吃。富平柿餅含糖量高、肉質黏軟、營養豐富、纖維少而短、柿霜厚、味極甜、口感好,食之熱量大,壯筋骨,且具有止咳、化痰、除口瘡等療效。

  “今年可是個豐收年。”馬高龍說,“但是今年的價格還是個未知數,希望到時候能賣個好價錢。”“我們要是能打造一個國內市場就好了,你想要是中國人每人吃一個柿子,我們何愁銷路呢?”一位村民感慨道。

  蜜橘

  尋烏位于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江西贛南邊陲,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15°21'22"至115°54'24",北緯24°30'40"至25°12'10"之間。尋烏被稱為“中國蜜橘之鄉”、“中國臍橙之鄉”,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冬少嚴寒,夏無酷署,是種植柑橘類果樹的理想之地。

  30多年實踐證明,這里種植的臍橙、蜜橘、桃等果樹生長快、投產早、產量高。出產的果品具有果大形正、色澤橙黃、皮薄肉厚、油胞細嫩、肉質嫩脆、酸甜適口、汁多味濃、無核化渣的獨特品質,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深受消費者歡迎。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縣委、縣政府為了加快尋烏經濟發展的步伐,提出了“希望在山、在山上再造一個高效益新尋烏”的戰略部署,立足縣情,選擇了優質臍橙、特早熟蜜柑等果樹作為“山上再造”的重點,使尋烏的柑橘產業步入第三次發展高潮。1997年在全省率先實現人均一畝果目標。

  尋烏蜜橘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面積達100萬畝,果業已成為縣農村經濟及至整縣域經濟中比重最大、分量最重、效益最好的第一大支柱。今年適逢贛南柑橘豐產年,產量比去年增長約20%,達130萬噸。為保證柑橘果品質量,規范了柑橘產業鏈從果園到生產加工、包裝等各環節的管理,確保了出口果品的新鮮。

  黃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黃色與橙色相近,因為人們常說橙黃,其實,黃色看似燦爛,但并不會用它的色彩去吸引人,反而更多的是一種冷峻,比如冰涼脆生的梨子、堅硬飽滿的玉米、外表充滿棱角的香蕉??

  梨

  在北京大興區龐各莊鎮有個著名的梨花村。這個村過去叫南莊,位于永定河東岸,屬沙質土壤,水量豐沛,所產鴨梨個兒大、皮兒薄、色黃、肉脆。據《宛署雜記》記載,明萬歷二十一年,這里的鴨梨就成為皇宮貢品,400多年來一直享譽京城。該村的萬畝梨園是北京種植面積最大、開花最早、品種最多的古梨樹群落。據說,該村共有梨樹40余個品種,樹齡已有417歲的貢梨樹曾被封為“金把黃”。 據傳“金把黃鴨梨”之名為萬歷皇帝所賜,至今流傳著“北村蘿卜蔥心綠、南莊鴨梨金把黃”的佳話。

  走進村里的梨園,深呼吸,花香淡雅,直沁心脾。雖然風很大,但朵朵梨花借著風勢竟然開滿了梨園。正所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你看那梨花開得悠然自得,那萬畝梨園梨花盛開的場景,真是美翻了,暖暖的陽光,和風輕拂,梨園里,鮮花朵朵,漫步在梨園內,老者悠然,少者閑適,別有一番風味。

  而今梨花村已經成了市民賞梨花必去的地方。為此,村里的民俗旅游也紅火起來。此前該村進行了多戶民宅的翻建工程。通過翻建工程,農宅的廚房、衛生間、臥室以及房子的外觀都有了統一的設計,也讓梨花村更整潔更美了。現在的梨花村正在著力打造梨花新型生態社區,此前已經引進房車營地,另外還有薰衣草莊園可以讓梨園更加生態怡人,同時還新建了 “梨花苑”、“梨花坊”等新民俗院落。

  枇杷

  枇杷果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是營養豐富的保健水果。枇杷的主要功效可以治療肺熱咳喘,吐逆,煩渴。用于治療肺熱和咳嗽、久咳不愈、咽干口渴及胃氣不足等病癥。每年5到6月間,枇杷成熟,與櫻桃、梅子并稱為“三友”。《本草綱目》記載“枇杷能潤五臟,滋心肺”,枇杷的全身都是寶,除果實外,枇杷花、枇杷核等都有各自功效。

  在浙江德清,每到枇杷上市季節,雷甸就成了熱鬧地。果農忙著采摘、游客絡繹不絕,鎮上還有一年一度的枇杷節??八方來客都在“品”枇杷。說起枇杷,楊墩人個個津津樂道。枇杷在楊墩是“老古董”,早在隋唐時期就是貢品,楊墩枇杷一度成為當地人的“金雞蛋”。

  上世紀90年代初,德清大力發展農業,楊墩枇杷重新進入雷甸“農業圈”,楊墩村積極響應。楊墩枇杷銷路不愁,但分散的種植使得枇杷質量不一。為保證楊墩枇杷的品質,2006年,村里成立佳珍枇杷專業合作社,建立“佳珍”枇杷品牌。“合作社統籌,統一收購、統一銷售,抱團發展,嚴格把關枇杷質量。 ” 目前全村枇杷種植面積1050畝,畝產值10000多元。“五月江南碧蒼蒼,蠶老枇杷黃。 ”每年5月,雷甸一年一度的枇杷文化節人潮涌動,至今舉辦十一屆的枇杷節已成為雷甸的一個文化品牌。

  在楊墩村,優質枇杷香飄滿園,外來養蜂戶每年也聞風而至,利用當地的枇杷花出產優質的枇杷花蜂蜜,延伸枇杷種植的產業鏈,每年每畝可增收2000元。去年全鎮枇杷種植面積2850畝,可產面積1970畝,總產量610噸,銷售收入2100余萬元。

  綠

  綠色象征著活力和生機,如今,它不單單是春天的顏色,它也是健康的顏色,是今天最受大家歡迎的顏色,它代表純天然、無污染、無添加等一系列正面的含義。

  茶

  貓寨村位于貴州省石阡縣龍井鄉南部,居住著159戶612人,村域面積13.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46畝。過去的貓寨村,地方偏僻、氣候高寒、遍野荒山,是省級一類貧困村,多數家庭依靠傳統農業勉強能夠養家糊口。2011年,貓寨村通過學習、考察、調研,決定利用荒山、殘次林、閑置地等發展茶產業,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生態油茶種植,通過“支部+基地+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第一期就發展了5000余畝野生油茶。

  自貓寨村種植野生油茶以來,老百姓從中逐漸嘗到了甜頭,人均收入也由原來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現在的近8000元。農民不但能在家門口就業,還能有可觀的收入。“僅僅靠在這個專業合作社打工,每年就可以增加1.5萬塊錢的收入,到了年底,我還可以參與土地入股的分紅。”貓寨村村民羅忠權高興地說道,到目前為止,他共有20畝土地入股合作社進行有機油茶種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貓寨村以無公害綠色有機為目標,用良心做放心食品。“我們的油茶種植、加工過程都是綠色無公害有機的。”貓寨村村主任、農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中樞說,該村的有機油茶只施用農家肥,從不施用化肥;除草都是通過人工,從不使用除草劑;產品加工壓榨,都是采取冷壓榨方式。

  貓寨村目前已建成了1.6萬余畝高效生態油茶產業示范園區,還建起了占地面積6000余平方米的油茶加工廠,該加工廠可年產200噸優質精煉茶油,實現年產值近4000萬元。

  除了有機油茶產業,貓寨村還不斷探索林業產業發展新模式,在荒山上發展有機油茶的同時又開辟了核桃種植等生態產業,既為該鄉農旅一體化發展增加了一道新景觀,又為老百姓增收致富開辟了一條新渠道。

  筍

  五月的福建仙游仙竹村,漫山的翠竹郁郁蔥蔥,苦竹林中,一根根苦筍破土而出。苦筍又名甘筍、涼筍,野生于崇山峻嶺之中,其呈苦味的糖甙有刺激巨噬細胞生成的作用,該細胞有防癌解毒的功效。走進村里,每位村民的臉上都寫滿了增收的笑容。深山里的仙竹村民嘗盡了苦筍的苦,從心里盼望著“苦竹”變“甜竹”。

  仙竹村地處仙游縣最西端,與永春、德化交界。生長于山區蒼山翠嶺中的仙竹苦筍,筍壯色白,鮮嫩脆爽,但正因交通不便,多年來一直藏在深閨人不識,這里的農民只能守著“金山”過窮日子。近年來,當地政府和村兩委干部在實施精準扶貧中,積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苦筍產業,成立仙游縣仙竹苦筍專業合作社,注冊“仙竹”生態有機苦筍商標,帶領村民做大做強“竹”文章。

  陳清山是仙竹村的苦筍種植戶,他家的苦竹種植從最初的一兩畝,發展到現在的十幾畝。“苦筍銷路大,經濟收入好,比發展其他林竹經濟劃算!”與其他村民們一樣, 陳清山今年可出產的五千多斤苦筍還沒有出土都被商販以每公斤20元的價格提前預訂。仙竹村還實行科學種植和規范管理,指導采收、留種、防病防蟲和施肥等技術,要求村民對上市銷售的苦筍絕不能摻假摻雜,保證質量。如今,不少外出村民都紛紛上山種苦筍或對低產林改造,靠精管細作種出的苦筍成為當地100多戶農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眼下,仙竹村正著力謀劃在苦筍包裝、加工上做文章,打響“仙竹苦筍”品牌,為群眾帶來更多的實惠,成為群眾的脫貧項目。

  紫

  紫色給人的感覺高貴、典雅,同樣,紫色的物產本身也透著不凡,紫薯、紫甘藍、紫花生、紫米,這些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天然就比它家族中的同類更被人們所喜愛。

  紫薯

  紫薯具有普通紅薯的營養成分外,還富含硒元素、鐵元素和花青素。在日本國家蔬菜癌癥研究中心公布的抗癌蔬菜中名列榜首。從“空殼村”到如今集體凈收益達30萬元,短短3年多時間,重慶九龍坡區白市驛鎮大河村村域經濟就實現了“華麗轉身”。

  大河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全村1070戶、2805人,經濟收入主要靠種植水稻、玉米等。怎樣才能讓村里富起來、讓村民們的腰包鼓起來?經過考察,村兩委在2009年確立了“發展紫色農產品助民增收致富”的目標,并在當年成立了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引進紫薯試種。

  試種成功后,村干部趁勢牽頭注冊成立了重慶滿秋紫薯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示范基地+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基地試種,黨員垂范,帶動農戶擴大種植。“效果還真好,比我以前幾畝地掙的錢還多。去年我種了1畝,收獲2000多斤,賺了4000多塊錢。”大河村五社村民王家文說。

  為解決農產品結構單一問題,去年,基地又引進紫色花生、紫色山藥、紫黑玉米等試種,以便擇優選種,為村民致富再開新路。截至去年底,紫色農產品種植面積達500余畝,人均增收約10%,達到近萬元。特別是紫色花生,因營養價值高、產量高受到村民熱捧,今年面積進一步擴大,種植戶達100余戶,播種面積110余畝。“今年,我買了10斤紫花生種子,預計能賺四五千塊錢。”說起搞紫色農業,王家文興致很高。

  九龍坡區科協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幫助大河村做大做強紫色農業,拓寬紫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并以紫色農產品發展為推手,推進當地特色農家生態旅游。

  藍莓

  藍莓雖名為藍色的漿果,但其中富含的花青素給人視覺呈現的色彩卻近似紫色。藍莓果實的花色苷色素對眼睛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能夠減輕眼的疲勞及提高夜間視力,具有抗氧化作用,號稱“可以吃的化妝品”,被譽為“21世紀功能性保健漿果”,被國際糧農組織列為人類五大健康食品之一。

  黑龍江省樺川縣新勝村是省級貧困村,也是國家級貧困縣樺川縣貧困人口最多的一個村子。全村736戶1889人,其中貧困人口119戶233人。面對這么多的貧困人口,村里通過尋找產業扶貧項目和政策扶持幫助村里的貧困戶脫貧。

  2015年12月份,由新勝村委會主任王大江等17人發起成立樺川縣百禾漿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經營模式是與企業合作,以農民合作經營為主體吸納當地村民和貧困戶入社,走“公司+聯合社+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合作社的果蔬基地不僅種植了藍莓、藍靛果,還種植了山藥等。王大江說,藍莓、藍靛果到了豐果期,產量還高,山藥等長勢也不錯。這個果蔬基地建設總投資1075萬元,種植面積2000畝,其中,藍莓500畝、藍靛果900畝、樹莓100畝、套種草莓90畝、甜玉米500畝,觀光旅游采摘園2.7萬平方米。

  王大江算了一筆賬:藍莓畝產1650斤,每斤最低6元,畝均收入9900元,種植成本6400元,盛果期每畝純利潤可達3500元左右。藍靛果畝產2500斤,收購價格每斤最低2.5元,種植成本4200元,每畝純利潤2000元。藍靛果達到盛果期后,預計利潤達到600萬元。“這些小漿果帶來的效益,能讓村里的百余戶貧困戶徹底脫貧,今后的日子會越過越好的。”王大江說。

  白

  白色是純潔的顏色,人們往往會對白色懷有一種崇敬之心,仿佛一場飄飄灑灑的冬雪給大地的一片白茫茫的寧靜。

  牛奶

  牛奶是最古老的天然飲料之一,被譽為“白色血液”,對人體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如今,人們不僅能喝到新鮮的傳統牛奶,更有珍貴可口的藏牦牛奶可供選擇。

  牦牛與企鵝、北極熊并稱為“全球僅存三大源種動物”。 簡單來說就是這些動物未基因改良,也不能被改良,至今還以最原始的生理狀態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現有科技無法對牦牛基因進行改良。

  一頭頭體格健壯、毛光色亮的黑牦牛,高大威猛,算得上是牛中的高富帥。牦牛是青藏高寒地區的特有牛種,適應高寒生態條件抗病力強、抗逆性強、合群性強、食性廣、耐饑渴、耐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牦牛奶口感濃香醇厚,凝固性好,營養價值高,被稱為天然綠色濃縮奶;它的乳制品是一種獨特的、高營養價值、稀缺的高端綠色食品。

  “以前養殖過青海毛驢和藏細羊,沒想到在青藏牦牛養殖上找到了農牧民特色養殖的新路子。”青海省德令哈市紅光村蘇海峰說,2008年買了幾十頭牦牛,試著養了幾年后,發現牦牛比自己養的傳統牛更加好養,耐旱、耐寒,省內外銷路方面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今年合作社準備再貸一些款,繼續發展合作社的牦牛養殖,我們打算再過一兩年,合作社開始注冊商標品牌。”蘇海峰說,通過幾年的養殖,2017年已出欄400頭牦牛,2017年預計出欄800頭,純利潤有160余萬元,帶動農戶30余戶。

  通過青藏牦牛特色養殖,蘇海峰漸漸走上了自己獨有特色的致富路。現如今,紅光村合作社的農牧民已不再滿足于傳統的畜牧業養殖模式,他們立足特色養殖,將眼光瞄向了省外市場,走出了通過發展青藏牦牛養殖拓寬農牧民收入的新路子。

  羊毛

  西藏種綿羊的羊毛,屬異質毛類型,是中國的主要粗羊毛品種之一。原產于中國青藏高原,故稱藏羊毛。這里的羊毛非常適合織造服飾、地毯。在西藏拉孜縣的錫欽村有一位年輕能干的姑娘,名叫次央。2011年大學畢業,在做了三年的石油公司會計后,2014年辭職回鄉創業。在職期間她每次回到家鄉都會收購鄉親們純手工制作的氆氌、邦典、藏式毛毯、藏式卡墊等民族特色羊毛制品,然后通過網絡和實體店在拉薩進行售賣,由于家鄉的羊毛制品都是純手工制作,又是無污染純天然礦物質顏料染色,所以很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每年光是利潤就能達到十萬元。

  2014年,次央辭職回到家鄉,成立了“羊毛制品專業合作社”,發動村里的留守婦女、貧困婦女作為社員加工羊毛制品,以制作銷售后藏民族服飾為主。經過三個月的運營,合作社進行了首次分紅,每人分得4000元左右。這就為貧困戶家庭解決了就業和溫飽問題,由于大家多少都有點功底,很快都上手了。

  現如今,合作社已吸納貧困“雙聯戶”95人,擁有504平方米的作業產房,主要生產協瑪、氆氌、邦典、藏裝、藏靴、藏被、藏式毛毯、藏式卡墊、旅游紀念品等民族特色產品,這些產品不僅深受區內人民的喜愛,在援藏干部的幫助下還銷往上海、山東等地。2015年3月~2016年3月,合作社總收入251萬元,帶動貧困“雙聯戶”95人一年創收150萬元,平均每人一年間增收了1.5萬余元。

  黑

  黑色是夜空的顏色,它空冷、寂寥,像一個無人可以看透的洞,吸納著身邊一切顏色,但同時,黑色也是大地的顏色,黑土地代表著富饒、豐沛,其中富含的養料滋養著大地上的一切物產。

  栗子

  栗子的顏色說確切些并不是黑色,而是深棕色,而這深就有黑的意味。香甜味美的栗子,自古就作為珍貴的果品,是干果之中的佼佼者。中醫認為栗有補腎健脾、強身壯骨,益胃平肝等功效。因此栗子又有了“腎之果”的美名。河北承德寬城地區板栗、河北唐山遷西地區皆含有機成分鐵,因此特以有機板栗著稱。

  剛剛進入初秋,栗鄉河北遷西就已是一派繁忙景象:盡管這里的板栗開秤價格比起全國多數地區價格要高出很多,但仍然讓國內外的客商趨之若鶩,板栗尚未落地就已被訂購過半,板栗產業產值達12億元;各個采摘園人頭攢動,今年以來到遷西縣旅游觀光的客人已超過百萬人次,“農家樂”真正讓農民笑開了花。農民深有感觸地說:“遷西的綠水青山,真的就是咱老百姓的金山銀山!”

  遷西縣是唐山市范圍內唯一的純山區縣,境內山嶺縱橫,耕地稀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縣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是全市唯一的國家級貧困縣。就是在那個時代,部分農民為了吃飽肚子,經反復試驗,摸索出在山區中緩坡開挖“水平溝”(后被命名為“圍山轉”)栽植板栗樹的成功模式,不僅綠化了荒山,涵養了水源,度過了饑荒,而且隨著板栗出口的擴大,經濟效益越來越高。

  近幾年,隨著鄉村游、生態游的興起,遷西縣著眼打造“京津唐”的后花園,圍繞板栗園區春綠(芽)、夏白(花)、秋紅(果)、冬黃(葉)四大看點,將板栗園由生態園、經濟園進一步打造成風景園,在碧海森林中繪出最美的旅游圖畫。目前,該縣北部率先集約建成的楊家峪、尖山峪、太陽峪、石梯子等板栗田園游覽區連片成線,總面積達到30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超3萬元。

  螃蟹

  我國螃蟹的資源十分豐富,其中以長江下游的固城湖大閘蟹、太湖大閘蟹、高郵湖大閘蟹、陽澄湖大閘蟹、蟹樓大閘蟹、興化大閘蟹、洪澤湖大閘蟹出產的大閘蟹為上品。國人對食螃蟹的鐘愛自古有之,不僅很多古詩中有描述,就連《紅樓夢》中都專門有一章“螃蟹詠”。說到螃蟹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恐怕要數陽澄湖的大閘蟹。而隨著陽澄湖大閘蟹的品牌效應,陽澄湖生態美景和富饒物產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本地村民也順勢在陽澄湖“美人腿”和蓮花島上開出了482家漁家樂,其中,常年經營漁家樂的本村村民就有200多戶,占到全村村戶的20%,因此,清水村也成為了不折不扣的漁家樂專業村。近三年漁家樂井噴,規模大的年收入500萬

  春天看菜花,夏天賞彩稻,秋天品蟹,冬天捕魚??隨著漁家樂的知名度逐漸打響,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與農村年輕人老愛往外跑不同,清水村的中青年很少外流,還有的摸爬滾打了幾年又回鄉開店。47歲的村民孫明,前年花了100多萬改造了老宅。他說,以前就是單一地賣蟹,一年到頭賺不了幾個錢,有了漁家樂螃蟹多了條銷售渠道,去年蟹季開業,一個蟹季就做了200多桌生意,有了盈利。現在孫明一家老小都在漁家樂幫忙,還外聘了廚師。“我也沒有什么社會關系,但清水村漁家樂的名氣還是給我帶來了好生意。”他說。

  靠著一家帶一家的聯動效應,清水村成為了江蘇省漁家樂專業村。去年清水村的漁家樂接待游客50多萬人,漁家樂產業不僅成為村級經濟中流砥柱,而且還帶動了1000多個本村勞動力就業,以及水產、種植、養殖產業的發展,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3.4萬元。

  這一種種物產的背后是一個個富裕的新農村,一個個富裕的新農村背后是我們日漸強盛的偉大祖國。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里講到七大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就是其中之一,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隨著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的道路越來越好,互聯網越來越普及、現代物流體系也深入農村,在農村的覆蓋面也越來越廣,這些都為鄉村的振興奠定了強有力的保障基礎。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鄉村富饒的物產能給越來越多的鄉村帶來新的氣象,給越來越多的農民帶來新的生活。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