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千年安昌且行且沉醉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美麗鄉村 作者: 字號:【

  安昌古鎮是浙江紹興四大名鎮之一,“安昌”這名字,聽起來有一種安寧、祥瑞的味道。古鎮始建于北宋,因戰亂多次焚毀,重建于明清,其建筑風格呈典型的明清特色,一衣帶水,枕河而居。河南岸為民居,河北岸是集市,儀態萬千的“拱、梁、亭”各式石橋挑起了南、北兩岸,灌臘腸、扯白糖遠近馳名,穿梭往來的烏篷船、熱鬧非凡的水鄉社戲、喜氣洋洋的船上迎親、譽滿天下的“仁昌醬油”??給這座千年古鎮增添了一股別樣的風情特色。

  老街深處臘腸香

  清晨,我們趕了個大早,來到安昌古鎮,站在鎮口橋頭上,遠遠眺望,河面上薄霧蒸騰,仿佛籠罩著一層輕煙,那黑如鐵牛背的屋脊,在初露的晨曦中一點一滴蘇醒過來:老街臨河帶頂棚的長廊內陸陸續續擺起了長桌、條凳??村民們在自家門前的廊棚檐下,扯起一根根繩子,將早已灌制好的豬肉、醬鴨、青魚干??一掛接著一掛地晾在檐下,紅彤彤的醬油浸透著雞鴨魚肉,如大紅燈籠般高高懸起,油亮的臘腸如簾子般掛滿了沿河的廊檐,成了一道別致的護欄。走在一望無盡、撩人腸肚的“一簾幽夢”里,亮晶晶的油脂從腸衣上滲滴出,一股獨特的醬香、臘香在老街深處彌漫開來,細訴著一年的豐盈??

  三里長街,酒肆茶坊林立,臘腸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佐酒菜,故安昌也有“無腸不酒店”的說法,安昌人做臘腸選材用料極為考究,一只整豬,只取豬后腿肉上筋骨最好的肉,剔骨除皮去肥,統共才六兩左右的臘肉。想起了安昌有句老話“香腸過酒,吃了不醉”。

  別無分號烏篷船

  古鎮東起高橋,西至清墩,一條河流穿鎮而過,南岸民居,北岸街市,俊爽多姿的石拱橋橫跨南北兩岸,那一座座古老的石橋,全是上了年紀的,清朝、明朝,乃至更為久遠的宋朝??“吱呀”作響的搖櫓船,從拱橋深處的煙霧里飄搖出來,江南多船,烏篷船在紹興可是獨此一家、別無分號。來到安昌,終于有緣一睹平日里只能在文字、屏幕上看到的烏篷船:兩頭尖尖的橄欖形,三爿可開可合的烏篷,船公坐在船艄搖櫓,頭戴一頂烏氈帽,腋夾舵把,雙腳蹬槳,手足并動,水漸漸向兩旁蕩漾開來,泛起陣陣漣漪。那小小的船身在河道靈活地穿梭,人和水就隔著一層薄薄的船底,仿佛躺在河面上,貼水而行。兩岸民居、肆坊漸次往后靠,將一串串密密麻麻的臘貨拋在腦后,原本靜穆的老街和宅院都動了起來,一卷江南水鄉風情圖在眼前徐徐攤開。棄船登岸后,在城隍廟古戲臺前,揀一條長板凳,看一場熱鬧的水鄉社戲,清婉悠揚的唱詞夾雜著當地方言,恍惚間,仿佛穿越時光隧道走進了迅哥兒筆下的魯鎮。夜幕降臨,來到寶麟酒家,溫上一壺地道的紹興黃酒,叫一碟茴香豆、一盤臭豆腐,酒店的老掌柜頭戴烏氈帽、腳蹬圓布鞋、一身長衫,手拈長須,悠閑地坐在自家店門口的藤椅里,他也算得上“安昌一寶”,曾接受過知名媒體采訪,和某某明星有合影,看著他這一身打扮,我突然想起了孔乙己,于是,蘸著酒水在桌上劃“回”字的四種寫法,微醺的歲月很是自在。

  仁昌醬園傳美味

  有人說,錦溪是一個“睡夢中的少女”,那么安昌,則是一位粗糲樸實的中年農婦、不修邊幅的本分村姑,這種“灶臺里頭的秀氣”更接地氣。

  對景區里那些花里胡哨的工藝品向來很抵觸的我,卻不得不去鎮口的“仁昌醬園”買上幾瓶頭道仁昌醬油,這家百年醬油店因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而馳譽天下。從展廳走到廠區,幾百只上蓋白尖頂蓋的七石缸齊整地擺放著,這些醬缸要曬上足足180天,空氣里彌漫著醬香味。仁昌醬園選料嚴苛,手工操作,講究質量,恪守“重麥制醬、短水放坯、天然發酵、夏伏曝曬”的祖訓,釀出的醬油質地醇厚、黑里透紅、味鮮帶甜、久藏不霉,成為同行中的翹楚,而安昌臘腸之所以可口入味,仁昌醬油是功不可沒的。有句話叫:仁昌醬油使安昌人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來仁昌醬園,除了買醬油,這里紹興腐乳也是獨具特色,其中的火腿腐乳王是我生平吃過的最美味的腐乳。

  老街真的有年頭了,攤主多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他們從不主動招徠游客,自顧自地灌臘腸、納布鞋、編竹籃、箍木桶??齒搖發落的大爺坐在門檻上抽旱煙,阿婆們戴著老花眼鏡一針一線地縫織衣物,光陰,就是這樣一寸一寸從指縫間悄然流逝??

  如果說河流是動脈,橋梁是骨骼,那么街弄就是筋絡,連片相接的墻檐屋廊,四通八達的幽巷深弄亦成了古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牛污弄、王板弄、井弄??狹促的石板弄里坐落著一家錢莊,自1850年開始經營,走進中國銀行舊址:一個大大柜臺內的桌子上擺放的賬簿、臺燈、算盤、電風扇、掛鐘和老電話,讓人覺得時間仿佛在這里停滯下來。安昌,這個曾風云一時的商賈重鎮,匯聚了南來北往的商賈,商人重利輕別離,一年到頭也回不了家,于是,那些“風雪夜不歸”的人兒,將這里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因此,安昌的臘月云集了各地風俗,格外熱鬧:锃亮的青石板街上,白糖在老人手中好似一條會飛的白龍,忽高忽低,忽長忽短跳躍著,這是一項祖傳絕活“扯白糖”,婦女們則手腳麻利地灌香腸,那越扯越長的白糖、越陳越香的黃酒、蔚為壯觀的“臘腸陣”,成了安昌古鎮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天下師爺出安昌

  如果說,安昌的物質文化遺產是臘肉、醬油、烏篷船??那么,安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師爺。都說“天下師爺出紹興”,卻鮮有人知“紹興師爺出安昌”,從安昌走出去的師爺不下萬人。古鎮內星羅棋布分布著眾多師爺故居,其中臨河而建的民國抗日將領馬占山的師爺婁心田故居被改建為紹興師爺館。典型紹式黑漆臺門,庭院幽深,前后四進,布局曲折深遠,門套門、窗套窗、院套院。中國明清政治舞臺上,“師爺”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叱咤風云,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官員審案時,總有布衣文人在一旁協助策劃,可能看多了電視連續劇的我們對“師爺”這個稱謂的第一印象便是刁鉆奸猾、唯利是圖、專出壞點子、餿主意的“狗頭軍師”。其實,這些以文人為主的幕僚多是飽學之士,他們大多為人正直,給上司出謀劃策,并且參與機要、代擬奏疏、處理卷案甚至執行重要使命,遠的有北宋時期包龍圖身旁的公孫策,近的有明抗倭統帥胡宗憲的幕僚徐渭徐文長,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是抗倭取得全面勝利的真正幕后英雄。紹興師爺,讓安昌這個“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江南水鄉更添了一種神秘的文脈氣息。

  佇立滄桑的石拱古橋,看天看云看著這水墨畫里的古鎮,靜謐中透著無限雅韻;蹲在斑駁的石埠碼頭,聽風聽雨聽槳聲搖櫓,一種回歸故里的感覺襲上心頭:我的家鄉也曾是一個地道的江南水鄉,如今卻成了一座鋼筋水泥的現代都市。眼下來到這樣的江南,這樣的水鄉,童年的夢在心底復蘇,須臾間,耳畔響起了一首歌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請我吃碗茶,一只饅頭,一塊糕??”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