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北恩施州利川城出發,沿318國道向東,過團堡鎮,往大峽谷方向七公里,有座叫馬踏井的大山。翻過這座山,越過一個叫大化尖的埡口,拐過崎嶇的盤山小道,眼前出現了重巒疊嶂、綿延起伏的一層層山峰。在山坳的深處,隱約可見土家山寨的吊腳樓建筑,那便是位于團堡蝦蟆塘村的鄧家灣,即人們所稱的“馬幫村落”。
鄧顯福快六十歲了,他既是這個小組的組長,也是趕馬人的“頭”。
夕陽,從背后把馬幫和鄧顯福這班趕馬人的身影拉得長長的,一直伸展到山邊。密林深處,盡管鳥鳴不已,卻很幽靜。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稀稀疏疏地飄灑在林中的綠草地上、塊狀的青石上、嫩綠的葉莖上,呈現出各種形狀不一的美麗圖案,像駿馬、像雄鷹、更像這大山里永遠也講不完的趕馬人的故事??
“叮當叮當”的馬鈴聲,從溝壑中傳來,聲音清亮而悠長,山路上,男男女女、婦孺皆有,背著背簍,扛著鋤頭,拉著馬繩,有說有笑,十分熱鬧。鄧顯福牽著的馬背上馱著兩個偌大的籮筐,左右各一個,幾乎遮擋了馬匹身軀的全部,不知是啥貨物裝得滿滿的,堆得像小山一樣。馬蹄踩著狹窄陡峭、崎嶇不平的山路“嗒嗒”作響,一顛一簸的,時而左右傾斜,時而上下起伏,幾欲搖搖欲墜,又每每有驚無險、化險為夷??
這鄧家灣早在幾年前就通了公路,但村民們依舊離不開馬、離不開手中的韁繩,原因是這里實在是山大路陡,晴天,由于路況不好,一般的車是上不來的,即使有車上來,要價也十分得高;雨天,就根本沒有車能來了,特別是年年的臘月間,由于大雪封山,過年的物資只能用馬馱運。再加上此地山高路陡,山寨里本來就只有50多人,而年輕人又都到外面打工去了,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留守婦女和兒童。還有就是那些一直陪伴他們生活數代人的馬匹和古老的吊腳樓了,這些吊腳樓和參天的古樹,還有那長滿厚厚青苔的石頭,無不見證著這里的風雨和滄桑。
過去,大山的貧瘠,交通的閉塞,讓這里的人們飽受窮困艱辛之苦,肩挑背磨之累。所以,那時候的馬匹就是寨子的希望,馬幫曾一度繁榮,據說最多時有50余匹馬,人們過著古老而無憂無慮的桃源般的生活。如今的馬幫只有十多匹馬了,這些馬日復一日地幫助村民們改善著生活,運進運出,馱肥料、煤炭等生產資料,同時把村民的收成所得,如玉米、土豆、山藥等,馱出去到很遠的集鎮上變賣交換。
無論嚴寒酷暑、風霜雨雪,村民們都不怕累不懼苦,依然追求著他們希望的幸福生活。年復一年,他們每天早出晚歸,背上背簍,扛著鋤頭,牽著馬匹,進進出出于布滿人和馬腳印的山路??這路,真是他們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原本荊棘叢生,而今天卻成了村民們致富的“康莊大道”,只是天晴久了,就會塵土飛揚;下雨長了,泥濘不堪。
盡管相對現代文明生活而言,村民們的生活方式顯得些許古老,有些酸、有些苦,然而,村民們也樂在其中,每到夜晚,不論男女老少,就會聚到一個院落里,點上一盞昏黃的小燈,在微弱的燈光中,拉拉家常,做些手頭活。婦女做布鞋,小孩子刮土豆皮,老人掰苞谷,男人們就燒著旱煙,高談闊論、談笑風生。
馬幫村由于離大峽谷很近,借助恩施大峽谷旅游興起的東風,這馬幫村落已經成了一道風景,時不時地有愛好戶外運動的、旅游的、攝影的人們來到村里。如今的馬幫除了馱運,又多了一項功能——表演,只要客人需要,鄧顯福隨時都會帶著他的馬幫出發。
馬幫村落過去是那樣,現在是這樣,將來會怎樣?在蜿蜒的山路上,我陷入了沉思。
(合作媒體:湖北畫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