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很有感覺。”或許只有“感覺”這抽象又飽含韻味的二字,能形容這個地方了。
“鄉村”、“古樸”、“簡約”、“小資”、“文藝”、“優雅”、“情懷”、“時尚”??這些看似互相矛盾的詞語,竟然在這里拼湊出了它別具一格的性格。它是個矛盾體,又矛盾得如此和諧,以至于走進這里后,內心的五味雜陳竟融合成為了深深的吸引,讓我們的目光無法離開這里的一景一隅。
“我兒子小名叫茉牛。”眼前茉牛小院的院主人劉江洋正給我們解答著我們對這里數不清的好奇。原來茉牛小院這個名字,緣起劉家人對孩子的祝福。五年來,茉牛小院以家之名,又把這份祝福傳遞給了來到這里的無數朋友。
這是坐落在北京市懷柔區圣泉山腳下口頭村的一個小院,如今我們把這種升級版的農家院稱為民宿。口頭村不大,但因周邊圣泉山、紅螺寺等旅游資源豐富,這里發展成為了一個民俗村,十幾家農家院經營著餐飲、住宿等生意,接待的大都是旅行團。相比之下,隱藏在眾多農家院之中的茉牛小院,沒有餐飲服務,沒有專業服務員,沒有酒店式客房,倒顯得格格不入了。
別看現在茉牛小院生意紅火,當初它可不是一間用于經營的民宿。5年前,這座院主人口中“極破”的老房子已近服役年限,面臨著農村固有的全拆重建的命運。那時的小院房屋木質腐朽,墻灰飛落,院內土石滿地,和如今茉牛小院的花團錦簇,綠葉遮窗欞相比,有著天壤之別。在城市工作的院主人劉江洋,一直以來都希望能擁有一套自己設計、自己施工的小院,在此三五好友相聚共歡,抬頭望山、低頭品茶。眼看老房子可能要面臨重建為千篇一律、四白落地的農村新住宅,他那個小夢想終于有了萌發的希望,開始蠢蠢欲動。不顧家人反對,更是在毫無經驗的情況下,他從學習打地基開始,開始了改建之路。清廢料、畫圖紙、當起了木瓦工,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一院如此,二院更是如是,傾盡他的心血,融入他的慧心巧思。
“目的地在您左側。”我們隨著導航的指引,目光投向了左邊一扇木質大門,門上暗紅色牌匾上的“茉牛小院”四個大字即刻映入眼簾,這里是茉牛小院的一院,也是最先建成的小院。推門而入,一口老式農村水缸首先映入眼簾,隨即目光左移,看到一間窗明幾凈的陽光房。這里是茉牛小院的前院兒,承擔著客廳、餐廳、棋牌室的功能。客廳內擺放著一幅精美的剪紙作品,華麗繁復的圖樣內“茉牛小院”四字,以農村最富有鄉土氣息的手工藝品形式,向我們傳達了茉牛小院的古樸。抬頭,墻上一幅名為《麥田彩虹》的攝影作品格外顯眼,一問才知,院主人不僅是一位成功的經營者,還是一位攝影工作者,更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攝影愛好者。環顧四周,墻上還有多幅他的攝影作品,他喜愛的漫畫玩偶和電影海報的身影也隨處可見。茉牛小院還是劉江洋最初希望的樣子,它飽含著院主人的情懷和用心,后院兒也是一樣。除了包含三間標準雙人房之外,還有一間能夠燒火炕的大通鋪,能住五個人。通鋪原本是老院子房屋里的設計,改造后保留了下來。炕上鋪著碎花床單,擺放著一個可供餐飲的小桌子,大有農村風情。正巧,茉牛小院今天來了一撥年輕的客人,幾個跑在前面的姑娘進屋看見了通鋪就率先表明了所有權,吵嚷著要把火炕燒上。小院沒有服務員,都是院主人的家人過來幫襯,院主人的母親每天過來幫忙,麻利地把屋外的灶臺點上,炕頭暖了,灶臺上的水也燒開了,咕嘟咕嘟翻滾著,熱氣騰騰。客人來了,讓原本靜謐的小院增添了歡聲笑語。
民宿,不在于宿,而在于民。茉牛小院充分詮釋了這句話。這里沒有酒店式的設計和管理,這里有的是院主人對小院的呵護,對每一位客人朋友般的熱情。
“初心,這很重要。”籌建之初劉江洋沒有多余的想法,“喜歡的我就去做。”經過了五年的時間,初心,似乎沒有發生什么變化。茉牛小院修建好之后,劉江洋迫不及待地向世界宣布茉牛小院的建成。他的朋友們紛紛要求到小院看看,待上一晚,劉江洋也樂得與朋友分享小院的一切。一傳十,十傳百,茉牛小院有了第一批生意,也有了第一批口碑。從開業以來,雙休日的茉牛小院無一空房,這讓劉江洋十分驕傲,但修建一院時,他是個門外漢,摸索中留下的不少遺憾是他一直以來的心結。恰巧,與茉牛小院一院相距20公里的水長城腳下局里村,一處院子正合適改造成為民宿,也能在新院的改造中彌補上一院設計的遺憾,茉牛小院二院這才橫空出世,再一次震驚四座。
二院與一院不同,風格不同、色調不同。如果說一院的紅磚灰瓦、老座鐘和大通鋪代表著古典,那么二院的落地窗、瓷片墻和榻榻米便融入了一些現代元素。走進二院門口,一面瓷片墻先映入眼簾,瓷片都是從瓷器廠淘換來的,和一院地面鋪的瓷片相同,兩院雖然裝修風格不盡相同,卻也有屬于茉牛小院一脈相承的元素。與一院相同,這里也有一面可供涂鴉的黑板,黑板前的木質長桌保留了原木的形狀,桌面坑洼不平。正當我們對這使用感欠佳的桌子疑惑之時,得知這桌子所用木材其實是取自改造前院子里的一棵老香椿樹。我們不禁又感慨于茉牛小院的巧思,香椿樹與老院相伴多年,如今老院換新顏,又怎么舍得將相依相伴幾十年的它們分開。這一番舊物改造,讓古老的生命在新院子里得到了延續。
結滿果子的海棠樹下有精心修剪的瑪格麗特花球,花團錦簇。一旁的主房內極具現代感的燈具映照著古樸的石頭墻,臥室由灰色瓦片摞起的影壁自成一派,不失古樸而又融合現代。不知是否因為今日二院入住了一對老夫婦,院內顯得格外寧靜,相比一院年輕人的歡聚,這里多了些許生活的氣息。頗具現代感的茉牛二院迎來了相濡以沫的老夫婦,產生了極其微妙的碰撞。
深秋的“板栗之鄉”懷柔,栗香味已飄香長城。現代與古典水乳交融的茉牛二院,成為了這一期茉牛小院自制的《家味兒》美食節目的拍攝地。長度不到5分鐘的節目中,一道懷柔名菜栗子燜肉噴香出爐,一幀一畫都凝結著茉牛小院的“家味兒”情懷。油潑面的酸辣、蛋糕卷香甜,相繼縈繞,即將通過茉牛小院的鏡頭向人們傳遞懷柔的魅力、美食的魅力、家的魅力。
看山、看水、看長城,茉牛小院就像靜臥在懷柔山水之中的一株白玫瑰,素馨而又典雅,不落窠臼。無論是歡聚還是靜養,在茉牛小院總有一杯酒或一壺茶與之相配,坐在小院花園中,仿佛心中的紛擾斷了緒,城市的嘈雜仿佛也消了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