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灰白色水泥路,白練般自山頂上拋下,引領著我們的小車,蜿蜒而上。
兩年前,為采寫《龍眠之美》,我曾來過這里。那時的泥土路陡而窄,急彎多,坑洼深。而現在,路面拓寬了,陡坡降緩了,路面硬化了,小轎車長驅直入地駛進目的地——位于安徽省桐城市龍眠山區雙溪村山頂上的忽皮嶺康之源家庭農場。
站在高高的山脊上俯視,山下那些若隱若現的水泥路,如一條條白色的藤蔓,將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山莊串聯起來,甲殼蟲似的小轎車和運送茶機的小貨車,沿著藤蔓上上下下地爬行。藤蔓與山下的X015縣道相接,與彩虹橋邊的206國道大動脈貫通。
望著重巒疊嶂間藤蔓密布的路網,兩年前邀我進山的崔高升先生的一番話猶在耳邊:要想富,先修路!為解決忽皮嶺茶農出行難,崔先生東奔西走,積極爭取,山路終于列入建設計劃,不久便開來了挖掘機。“挖掘機司機,在我家吃喝兩個多月,連門前樹上的鳥兒都認得他。”崔先生一臉興奮。我抑制不住心頭的喜悅:路修好了,茶機、茶葉運送都方便,茶農進城便利,我們進山也便捷,真是一舉多得呀。
茶葉之路
作為桐城小花茶的原產地之一,茶葉是這里的主打經濟作物,也是茶農主要收入來源。漫山遍野,除了樹,就是茶。山腰和山坳間的茶園呈臺階狀,層層疊疊,如同天梯,它們大多為五六十年前所建,最早的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而山脊和嶺頭的茶園,排列有些隨意,卻是繁而不雜,它們多為近年來栽植的新品種。茶園星羅棋布,茶叢里不經意間鉆出幾株野生蘭草,蘭草的幽香融入小花茶的清香,熏得我們如癡如醉,不能自已。
時值早春,采茶女并不多。長期從事茶葉種植、生產和加工的吳國良老人笑著告訴我們,采茶工正月里就定下來了,基本上都是老原人,別人出高價也沒能挖走。老人還說,我們種植的茶葉講究原汁原味,不施化學肥料,不噴有毒農藥,修剪的茶枝覆蓋在茶壟里,既抑制了雜草,又增加了有機肥;茶通人性,好茶,得慢慢來,急不得。
好一個“茶通人性”!可是,蕓蕓眾生中,又有多少人通了“茶性”呢?
談到茶葉銷售,康之源家庭農場主崔高升先生笑了:別擔心,我們成立了茶葉合作社,統一組織采摘、收購、加工、銷售,互助互利,合作共贏;生產的茶葉除了老客戶和城里的代銷點,還通過微信朋友圈、淘寶訂單,實行網絡銷售,供不應求呢。
好酒不怕巷子深,好茶不怕山道遠。藏在深山里的忽皮嶺小花茶,一如茶農的敦厚淳樸,散發出持久的幽香。
脫貧攻堅之路
去忽皮嶺的嶺頭路邊,一面大型指示牌迎接了我們,“忽皮嶺茶葉合作社歡迎您!”十一個大字洋溢著主人的熱情。指示牌下,是“安徽省婦女創業扶持轉移支付資金項目”的宣傳欄。隨行的街道婦聯主席介紹說,這是去年省市婦聯對留守山村婦女實施精準幫扶的一項內容。我既驚又喜:兩年前還是一片空白,而現在,政策的惠風給這座偏僻的山村送來了及時雨。雨后的忽皮嶺,又將呈現出怎樣的新顏?
抵達目的地,項目領頭人——女子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吳海燕女士滔滔不絕:合作社引進推廣無性系茶樹良種,邀請專家授課,傳授茶苗種植、病蟲害物理防治、標準化采摘與加工技術,指導我們改良土壤,種植白花三葉草抑制雜草,改善茶園生態環境,提高茶葉品質和產量??
聽了介紹,再看茶葉加工廠墻壁上這樣一組數字:“合作社擁有茶園830畝??年產桐城小花干茶2萬余斤,銷售額400多萬元。”心里已是暖暖的了。
與兩年前相比,這里除孕育了女子合作社,還催生了康之源家庭農場。山上有天然的牧場,成群的蘆花雞悠閑地在山地里刨食捉蟲;山腰間有微波蕩漾的小水塘,鵝鴨鳧水,游魚喋唼;茶園里套種了紫薇、油桃、核桃等花卉苗木,參差有致,互利共生;山腳下成片的油菜田,明燦燦的金黃逗引蝶飛蜂舞,嚶嚶嗡嗡。富有創新思維的崔高升先生利用得天獨厚的山場資源,養殖家禽、水產和蜜蜂,采集蜂蜜、蜂王漿,從事農產品初加工和銷售,發展多種經濟,富裕山莊鄉親。
提起女子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帶來哪些實惠,一位在茶園里摘茶的大嫂笑了,反問道:沒有變化,你們大老遠的,能往這兒跑?
答案已在我們的心里。原來,世上的路,無論多么艱難,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鄉村旅游之路
“下一步,我們將開發鄉村旅游,把忽皮嶺打造成城里人的后花園。”提及未來的謀劃,崔先生如是說。
與山腳下的諸多景點一樣,這里也是一塊寶地。嶺上有老虎巖,近百米高的峭壁陡然聳立,站在山下遠望,如同靜臥的老虎。地理先生作詩曰:“龍眠山上一只虎,太陽出來照屁股;世上誰人得此地,世世代代做知府。”老虎巖有故事,游人紛至沓來,一些驢友呼朋引伴趕來,徒手攀巖,挑戰自我。
嶺上風景獨好。向北仰望,與舒城交界的山巒如一座屏風,風力發電機的巨型葉片似能伸手可觸;向南遠眺,薄靄朦朧處可見高樓林立的桐城市區,晴好的日子,還能看到嬉子湖、長江。站在山頂聽風,聽鳥,看山,看云,極目騁懷,自是無比愜意。
無比愜意的,還有崔先生家的花兒菜。崔先生邀請的采風團二十余人,圍坐在廊檐鐵棚里三張折疊桌拼接的長案旁,咸魚、臘肉、萵筍、水芹、山粉圓、筍干、月亮菜、花兒菜、蒿子粑??都是原汁原味的山野佳肴,口感鮮美,尤其是采自樹上的花兒菜,既勁道又香甜,越嚼越有味。微風拂過,門前的老杏樹上,杏花如雪片般飛舞,有幾片竟然鉆進鐵棚,飄到桌上,落到頭上,給這道獨特的農家盛宴增添了幾分豪情和詩意,恍若世外桃源。
有世外桃源打底,忽皮嶺的鄉村旅游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