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深耕鄉風文明 扮靚美麗鄉村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美麗鄉村 作者: 字號:【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鄉風文明承載著沉甸甸的鄉村道德、鄉村風俗、鄉村習俗,是美麗鄉村的靈魂與鄉愁。文明鄉風宛如一陣陣春風,讓一朵朵鮮艷奪目的文明之花在各村鎮競相綻放,釋放出無窮活力,充溢著無限生機。文明鄉風作為一種新型的鄉村文化與鄉村時尚,潤物無聲中留住了鄉愁,魅力了鄉村,優質了鄉村品位與生活。

  村規民約“約出”文明鄉風

  干凈整潔的村間小路、花香四溢的荷花公園、設備完善的健身親子樂園??走進北京市順義區高麗營鎮一村,總能發現,一些村民家門口懸掛著金燦燦的三塊牌子,分別是“一村黨員戶”、“村規民約星級戶”、“村規民約‘五個十佳’示范戶——綠色生態之家”。原來,高麗營一村借助這三塊牌子,促進村規民約的落地執行,使村域治理取得實效。而從昔日的“軟弱渙散村”到入選2016年度“北京最美鄉村”候選村,朗朗上口的“村規民約”也成了促成這一轉變的加速器。

  是什么樣的村規民約能發揮出如此效力?村書記龐強說:“村約第一條就是‘黨員明職責、亮身份、做表率’,爭當‘五好黨員’”。據悉,該村規民約前后修改14次,最終形成現在5條、106字的版本,內容全面詳細具體。

  “這可是動真格兒的。”76歲的梁玉順是村里的老黨員。現在,他家門前的標志牌上面是鮮紅的黨徽和“一村黨員戶”幾個大字,“街坊四鄰都眼望著呢,做得不好,丟人!”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一村黨員干部帶頭,沿街道兩側雜物亂堆亂放、各戶垃圾隨地亂扔等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為保證成果不反彈,村里每月組織5位德高望重的村民,對各戶進行村規民約星級戶評定,凡是達到村約要求的,在門上貼星并給予獎勵;達不到村約要求的,不享受獎勵待遇。

  截至2016年8月,一村的村規民約星級戶已占全村總戶數的98%以上。同時,按照村約規定,全村按精神文明、敬老孝老、教子有方、綠色生態、遵規守制開展“五個十佳”評選,村風也日益和諧。

  如今,走在高麗營一村,那條臭水溝已變成了荷花池,村民做飯不再燒火冒煙,屋前屋后不見雜草堆物和垃圾桶;取而代之的,是干凈整潔的水泥路和花草圍繞的村居??

  村規民約,說到底是一種基于社會道德基礎之上的秩序規范和社會契約,“鄉規”、“村規”、“族規”等起著維護鄉村文化傳承和秩序的“習慣法”的作用。鄉風文明從“村規民約”出發,讓村民們由內而外地“美麗”了,才能真正實現鄉村“美麗”,達到鄉風文明。

  傳統文化滋養鄉風文明

  走進山東曲阜圣源村,燈籠高掛,草木芬芳,這座小村莊以主街道為界,分為傳統文化示范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個區域。兩區內分別以“樂慈”“樂耕”“樂仁”“尚勤”“尚儉”“尚善”等主題打造了26個文化主題胡同。村子里還有幾處以木質長廊為核心的休閑文化廣場,長廊里刻有論語名句及簡單注解,村北頭則有一排傳統竹簡造型及鄉風文明漢式牌坊。家家戶戶都有著不同內涵的家風傳承牌匾,孔子講堂里坐滿了聽課的村民。這座尼山腳下的村落雖小,卻處處洋溢著文明之風。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村頭論語亭上面所刻畫的《論語》原文下都有注解,尤其是小學生可以看得更明白。

  希望小學里,“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可以為師矣”?? 頭戴藍布裹巾子,身著藍色斜領右衽短衣、白色長褲的學生們動作整齊劃一,稚嫩而有力的聲音齊聲朗誦著《論語》,悠揚的古典配樂,陣陣朗讀聲飄揚在整個文化廣場的上空。

  孔子學堂中,儒學講師郭清正在對村民進行孝道、誠信及鄰里和睦等方面的課題講說。他將一些論語警句、孝賢事例與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故事相結合,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傳授著傳統文化,詮釋了核心價值觀內涵。

  用傳統文化滋養鄉風文明,潛移默化地熏陶并引導著群眾去學文化、愛文化、傳文化,傳承文明鄉風,發掘傳統文化,留住鄉村記憶。

  鄉賢文化涵養鄉風文明

  說到鄉賢文化,不得不提有著“中國鄉賢文化之鄉”之稱的浙江紹興上虞,而上虞市鄉賢研究會更是繞不開的地方,其負責人陳秋強,便是矚目的焦點。2001年1月6日,陳秋強發起成立了全國最早以“鄉賢”含義創設的區域性民間文化學術社團——上虞鄉賢研究會,從那時起,上虞開始進入鄉賢文化挖掘的快車道。“已經整理了包括古人在內的3000多位上虞鄉賢,古代賢人的標準是‘立德’、‘立功’、‘立言’,我們現在又新增了一條評價標準,那就是‘愛家鄉的成功人士’。”陳秋強認為,評價標準雖然在時代變遷之下小有變化,但千年以來的鄉賢精神卻一直沒有變。

  說起上虞鄉賢,最讓人欽佩的就是“感動中國”的老人張杰。“到現在,我在香港還是住一間30平方米的房子,三代11個人都擠在一起,我把買房子的錢都捐了。”年近九旬的張杰說,“別人都是有錢了才捐款,我剛到香港打工的時候就開始往家鄉捐錢了,自己好,不算好;家鄉好,才算好。”

  1978年,在香港打了20年工的張杰在街邊開起了一間6平方米的零售小鋪,做起賣蟹、賣茶葉蛋的小本生意。夏天,他在室溫45攝氏度的棚里煮茶葉蛋;凌晨,用已被蟹腳鉗得鮮血直流的雙手捆扎即將售賣的青蟹。含辛茹苦省吃儉用掙來的錢,張杰卻出人意料地幾乎全數捐給了家鄉的教育事業:出資為上虞中學新建教學樓、圖書館、宿舍樓;為覆卮、皂湖、湖西、梁湖小學新建教學樓;出資數百萬元建立張杰教育發展基金和各類獎學金??時至今日,張杰共為上虞捐建38所學校,總金額達1200多萬元,直接受益學生達1.5萬多人,被稱為“當代武訓”。

  “咱們村村志的事情已經和紹興鄉土文化研究會簽約了??”在上虞區豐惠鎮雙溪村村委會,從外地抽空回鄉的同鄉會鄉賢們正熱烈討論著下一步規劃,這是一個由39位雙溪村鄉賢組成的村級鄉賢組織,這樣的討論,他們幾乎每周都要進行一次。3年前過年時回鄉時,破敗的村舍,坑坑洼洼的村路,留在村里的老人孩子,讓這些在外的游子們于心不忍。2014年初,曾在部隊擔任團長的徐幼根與在外老鄉們發起成立了同鄉會。他們帶頭捐款11萬元,為村里修起了一條長800米的主道;他們倡導和諧鄉風,為村里金婚、鉆石婚老夫婦免費拍紀念照,在村民們有矛盾時充當“中間人”巧妙化解;他們助力村級經濟,牽線搭橋為1300多畝荒山招商引資300余萬元??

  鄉賢,可以是一城一地的古代先賢、享譽盛名的當代名人,可以是旅居海外的杰出人士,也可以是扎根鄉里的賢達。那些為人推崇敬重的鄉賢,以豐富的經驗和良好的文化道德修養,日益成為鄉村治理的重要力量。鄉賢文化已不僅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動力,更成為一種精神食糧,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鄉賢文化,歷久彌新,意在未來。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