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80后小伙兒與雕漆的不解情緣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美麗鄉村 作者:文圖 韓苗苗 劉俊林 字號:【

  頭上梳著一個“小辮兒”、左手無名指上戴著一枚“雞油黃”蜜蠟戒指、清瘦臉龐上架著一副黑框眼鏡,給這個貌似“玩主兒”樣兒的人增添了些許文化的氣息。他叫姚金龍,是個地地道道的北京房山人,也是房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雕漆”的傳承人。

  雕漆,古稱剔紅。工藝繁復,巧奪天工。每件精美的作品,都要靠著工藝師手中的刀具,慢慢修整而成。在位于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鎮瓦井村的北京姚漆匠雕漆藝術中心內,姚金龍正在制作一件工序極其復雜的雕漆作品。盡管尚未完工,漆盤上的花朵,已是呼之欲出,仿佛立于眼前。

  在姚金龍的工作臺上,擺放著拉、起、鏟、片、鉤等上百把工具。姚金龍手持一把鏟刀,用手指頂著刀頭,在漆雕上行云流水般地游走,線條流暢、深淺適中,每次下刀,都在最準確的位置上,偏斜一分,都顯誤差。做工如此,人生亦然。19年的功底,讓他手到心到,而過往人生中的每次調整,都是深思熟慮后的妙至纖毫。

  36歲的姚金龍出生在瓦井村的一個農民家庭。“我們那時候上學,不是像現在一樣普遍上大學。我們班同學們考進中專、技校,為的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轉戶口。幸好我恰巧從小熱愛美術,考進北京市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校,不僅轉了我的戶口,還沒有丟掉自己的愛好。”

  從1997年進入學校后,姚金龍便與雕漆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學校,他的專業是雕漆技藝,兩年半的學習結束后,1999年,年僅18歲的他進入北京雕漆廠實習,成為一名小學徒。

  學徒,都是從磨刀開始的。做漆器的刀具,大多沒有現成的,都要靠自己去磨,把厚厚的刀刃,磨到蟬翼一般。最難的,莫過于針刀。普通的縫被針,去除針眼部分,將圓針磨平,手指根本無法著力。磨刀時,不僅需要用力平穩,就連呼吸也要注意。在做學徒的日子,每天下班,姚金龍的手皮都磨沒了。前幾個月,光是磨刀,就磨平了不少性子。直到半年后,姚金龍才開始練習畫簡單紋樣。此后,從最初的錦文雕刻,到簡單的花鳥制作,姚金龍很快就能上手。

  姚金龍說,雕漆是門手藝活,工序特別繁復,對學徒的要求非常嚴格,不但需要具備一定的美術功底,最重要的是要坐得住,還真要認真鉆研這門技術。

  一件完美的雕漆作品是“無處無藝”,就連空白處也都要刻出嚴密規整的“錦地”,一個基本方錦需要刻上4向32刀。那段日子雖然苦,卻給他的雕漆技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后來,一同進廠實習的38個人中,每次考核,無論是速度還是雕工,姚金龍都名列前茅。廠里便安排他在車間輪崗,跟隨多位名師學習雕漆的每一道工序,因此他掌握了雕漆整個流程的技藝,成為一名雕漆全能型人才。

  “2000年,北京雕漆廠解體。為了生存,我干過買賣,當過司機,換了不少工作,但心里始終放不下雕漆這門手藝。”直到昌平的雕漆藝人杜忠召集姚金龍時,他激動得一夜沒睡好,半夜爬起來翻出珍藏許久的刻刀,重新練習起來。“很多人說技藝放下了就手生了,但我經歷過這次沉淀,反而心態變得更加平穩,一心撲在了雕漆上。”那段日子里,姚金龍幫助雕漆大師完成作品,曾參與臺灣中臺禪寺目前世界最高的雕漆作品《剔紅梅瓶》的創作,還協助殷秀云大師制作了號稱天下第一村——華西村的一幅6平方米的掛屏,在制作的過程中,也讓他更進一步了解了紅雕漆,逐漸地,他手下的作品呈現出細致、豐滿的特質,刀工也越來越純熟圓潤。

  姚金龍說,漆雕工作非常辛苦,對眼力、體力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一件雕漆藝術品一般要刷上厚度15毫米左右的漆才能進行雕刻。1毫米厚的漆就要刷17遍,為了確保其久經歲月不開裂,每一遍刷上去的漆都只能在室內自然陰干,不能烘干或曬干。天氣好的時候,一天最多只能刷3遍漆,刷15毫米厚的漆就需要近百天時間。由于漆對溫度、濕度的要求很高,完成這道工序時,必須在20?30℃、濕度達60?80%的“桑拿房”里。由于漆雕工藝流程中,需多次進行水磨操作,在寒冷的冬天,他也只能光著雙手在流動的水下邊沖洗邊用砂紙打磨。

  從制胎、退火、燒藍、做里、入印光漆,到畫圖、雕刻、打磨、拋光,一塊不大的雕漆圓盤,需要多達十余道工序,加之自然風干的時間,完成一件作品要花費近半年時間。看不到利益的同時,做雕漆的人越來越少了,姚金龍逐漸意識到雕漆技藝傳承的重要性。2009年,他回到家鄉,召集起6名漆匠,成立了北京姚漆匠雕漆藝術中心,給雕漆藝人們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

  在雕漆藝術中心里,印房、工作室、展廳一應俱全。20多平方米的展廳里,大到60厘米高的“獅獅如意”,小到6厘米長的雅趣掛牌,擺放著上百件雕漆瓶、盤、立體擺件和掛件。雖然成品不少,但是,想要買到姚金龍的作品,卻并非有錢就可以。“我會看這個買家,是不是真的喜歡這個物件,喜歡雕漆的藝術。只有真正喜歡的,我才會考慮。因為,我相信每件作品都是有靈性的,我要為它們尋找到最為恰當的去處。”

  “平時,我會帶著這些作品參加龍門廟會、文化產業創意市集和民族文化展,還帶著這門技藝走進了校園,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雕漆。” 姚金龍說。

  房山區內的非遺在傳承雕漆技藝的過程中,姚金龍與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民間手藝人成了朋友,他也把大家集合起來,抱團發展,他們將毛猴、泥人、編繩、香珠等工藝品放在展廳內共同展示,邀請學生們來此參觀。現在,這個小小的藝術中心,已經成為手藝人共同的“家”,他們一起堅守著這份執著,傳承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堅信,雕漆有著令人敬畏的歷史,更有著更加美好的未來!

  漆雕是漢族傳統工藝美術品,也叫剔紅,其技藝始于漢,唐。 工藝流程極其復雜。制漆、制胎、打磨、做里退光等等,過程繁復,用時很長,因此大型漆雕也極其昂貴,在古代也一直是皇室貴胄的陳設品。漆雕是一種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花紋的技法。元、明時期傳入北京。經漆雕藝人們的辛苦鉆研,漆雕技藝逐漸完美成熟,漆器成為具有北京特色的工藝美術品。北京漆雕與湖南湘繡、江西景德鎮瓷器齊名,被譽為“中國工藝美術三長”。多年來,漆雕以其獨特的工藝,精致華美而不失莊重感的造型受到海內外漆雕藝術愛好者的青睞。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