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說起京劇臉譜,大家都不陌生。在北京市密云區第三小學,孩子們用專用的顏料在棉布、絹和亞麻布上畫出一張張精美的臉譜,在當地傳為佳話。
溫暖的陽光照得密云康復路上的行人有些慵懶,一墻之隔,密云三小的美術教室里,七八個孩子正在專心于筆下的畫布。土法紡織的棉布,未經任何漂染,保持天然的淺黃色,恰似生宣紙;筆是毛筆,蘸的卻不是墨,而是調制好的防水顏料,一筆下去,棉布上的色彩有些洇開,像極了水墨畫。
孩子們畫的正是京劇臉譜。從7年前這個名叫“布藝坊”的校園社團創辦以來,已經有上千個孩子來這里學習在布上作畫,而臉譜畫,更是近兩年來最受歡迎的一種。
教孩子們畫畫的老師名叫李慶柱,聽他講,學校里原本就有京劇社團,臉譜畫的課程一開,不少喜愛京劇的孩子呼啦啦全過來了。
當然還有一些孩子對京劇了解不多,純粹是愛上花花綠綠的臉譜才來的,李慶柱索性專門拿出幾節課時間,進行京劇知識普及,打印了不少經典臉譜圖案分發給孩子們,還專門帶來一副髯口放在教室里,讓孩子們對京劇有更直接的了解。
在普及京劇常識上,李慶柱不遺余力,非常嚴謹:臉譜的發展跟中國戲曲的發展是不可分隔的,起源于歷史上的“代面”。據《舊唐書》記載,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代面”即“假面歌舞”的出現,這應是臉譜的鼻祖。貴州的“儺戲”面具就是臉譜的活化石。京劇臉譜是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京劇形成后,逐漸形成的,它是至今戲曲舞臺上臉譜最多、最完整的臉譜體系??但對于孩子們的畫法,他反而不多加限制。“孩子們的想象力最寶貴。”李慶柱指著一幅孩子的作品說,“像這幅作品,整體用的是水彩的畫法,但是在人物頭飾的部分卻借鑒了油畫的畫法,非常有立體感,令人驚艷。”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到“布藝坊”社團學習畫臉譜畫,作畫的畫布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筆袋、錢包、手提袋,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都成為孩子們勾描涂畫的畫布,甚至繡花用的繃子,也被孩子們利用,繃上土布畫起臉譜來。十一歲的小姑娘鄒玥堃,已經自己動手畫了好幾個臉譜錢包,當做禮物送給家長,著實給了家長不小的驚喜。李慶柱表示,學以致用,才能激發孩子最大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的作品也越來越棒,前些日子,他們還受梅蘭芳紀念館等單位的邀請,在市里展出了自己的作品。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