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老撾,你眼前浮現的會是哪些景象?熱帶水果的斑斕?湄公河畔戲水的黑皮膚大眼睛的孩子?或者熱帶小村落里公雞闊步,以及安靜的午后婦女靜靜地編織?當你淺嘗了這些表象的風景,跳進這個國度的歷史時,有一座獨特的小城將躍入眼簾,它是故都,是安靜佛都,也是慢悠悠的風情地,它承載了歷史也盛放著生活,它干凈、雋永、花團錦簇。它叫瑯勃拉邦,一座充滿慢風情的美麗古都。
沿湄公河畔行走,靜靜的河水伴著兩岸的東南亞風情,遠處細細的金頂處就是瑯勃拉邦的王宮。一條干凈的棕櫚道伸向宮殿,開闊伸展的回廊、繪有金象的頂部,陽光下宮殿明凈,更顯古樸大方。進宮殿要脫鞋,于是赤腳踩在宮殿的瓷磚上,走過西薩旺凡達納國王的寢宮,細瞧了國王與王后高貴耀眼的禮服,王室的生活鮮活起來。宮里陳設出眾多老撾文物,于是跨越百年的記憶在眼前展開了畫卷:14世紀,古瀾滄國在這里拔地而起,定都瑯勃拉邦,老撾開啟了烈火烹油的全盛時期。金光閃閃的日子在王位的爭奪里分裂,三足鼎立的“三國”時代到來了,瑯勃拉邦,正是其中一國。這個薄弱的王國維持一個多世紀后,法國人來了,殖民的暴力與法蘭西文化的浪漫便一同植入這片土地。法國人走后老撾的天下合而為一,但1975年,革命讓王朝土崩瓦解,王朝末路正是王朝曾經的興起之地。僅存100余年的國王行宮像是把滄桑都流進了湄公河,河水溫吞,將滾滾風塵帶去了遠方。
瑯勃拉邦這個故都倒不曾感傷,它“比歷史更多一點風情”,而這風情是法國人帶來的。他們留下了漂亮建筑和西式的生活方式,東南亞風情和法式浪漫撞了個滿懷,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瑯勃拉邦的街頭,花花綠綠的突突(Tuk Tuk)車來回穿梭,東南亞氣息下卻流連著金發碧眼的歐洲人。導游小姑娘告訴我們,這里的游客多是法國人,從10月到來年5月,往往會住上兩三個月。保存完好的679座老建筑讓瑯勃拉邦成為老撾僅有的兩個世界遺產之一,我們到老城,干凈的街道,街邊熱帶植物綠得可心,白色籬笆邊花團錦簇,顏色極艷麗好看。扎進紅磚小巷,花開得更盛,一株株爬上了歐式別墅。別墅白色的身子、細長窗子有不同顏色,外面裝有木制百葉窗。屋子是法式的講究,但也借鑒了東南亞民居的特點,讓陽光傾瀉的大陽臺加上了遮陽板,結構開闊通透。雕花的廊柱與門楣,簡約的線條是時光的褶皺,那里面,不知有多少故事。窗子開著,庭院里靜謐得很,不知主人在午睡否?
徜徉老街巷,腳步遲緩里能嗅到老街的呼吸。帶著空氣里的濕熱味,風情、慢拍子。我們溜達進一家法式餐廳,綠植與木桌椅擺的別致,獨特的是餐廳里大量的老照片和法文書,那是老城的舊事,觸摸起來是復雜的情愫,既野蠻又文明,既美好又荒涼。我們在餐廳里品嘗法棍,抹著黃油,甚感香甜。
天色漸暗,湄公河偶然吹來的晚風帶著河水的泥土味,青藍的暮色下霞光漸遠,天地安靜下來。沿河的酒吧亮著星星燈,人踩在木頭的露臺上看河景。歐式情調與東南亞的滋味在水光燈影里匯合,像那微光下的酒,清醇好看。到這里人人都愛老撾啤,有味,絕不是寡淡的酒。幾瓶狠狠下肚,連筆下的字都要“生動冒泡”。
法式老街和當地早市距離不遠。早市是最生活的所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場摩托匯聚,卻不聞吆喝叫賣聲。我在這里再次邂逅法棍,那是瑯勃拉邦口味與法國味蕾的結合:法棍里扯開一條縫,里頭放進新鮮菜蔬,青色的紅色的,顏色甚是誘人。甜香咸淡,滋味卻豐富多彩。隨便一個凳子坐下,瑯勃拉邦的早點在你眼前鋪陳開來:扎成方形的綠色粽子、白色湯汁里翻滾的豬腸粉、烤出香味的帝王蕉??吃得滿足,就坐在那里看人群,買菜的—打一打慢慢挑,賣菜的,容我驚嘆,他們簡直是色彩的藝術家,各類果蔬按顏色排出漸變,又把它們堆疊出藝術感的效果。魚露、青檸檬、薄荷葉、烤魚、擺在神龕前的黃色小花早市走一遍,瑯勃拉邦的生活就先交了底。
樹木掩映中,提菜籃的女人回到家。小路邊,高高矗立的是棕櫚樹,底下綠的透心的是家家戶戶的庭院。木結構的屋子襯著樹原始自然,里頭剛晾上的衣服還在濕嗒嗒滴著水。遠處的別墅區,法式風情與這里相輝相應,混居出獨特的風情,它有趣,就像多年前法國人學習當地人。架起遮陽板,喝口老撾啤,而瑯勃拉邦人,吃起了法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