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青山不老心為家——臺灣鄉村旅游點滴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美麗鄉村 作者: 字號:【

  飛機降落在桃園已是午后。便飯匆匆,之后趕去幾百公里外南投仁愛鄉一個建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農場——清境農場。進山時天已擦黑兒,稍遠點什么都看不清,倒是看著沿山洼高低錯落的農家竹屋一間間燈火閃亮。晚餐就在農場外“眷村”的一間竹屋民宿里。當年老蔣帶兵到了臺灣,單身老兵安置在農場,有家眷的安置在“眷村”。清境農場是孤身老兵安身之地,附近的“眷村”就是他們戰友的家。

  第二天一覺醒來天光微亮,放眼窗外煞是震撼。植物繁茂,滿眼蔥郁,青山延綿,白云漫天,村莊靜謐,世外桃源,沒想到昨晚黑黢黢地闖進了這么美麗的地方。坐在鄉間小酒店餐室里,望著眼前的絕景風光,嘴里不知嚼著啥,心里卻在揣測。這里的民宿一定蓋瘋了,農場的大酒店也不知會蓋成什么樣。但隨后兩個小時的訪問,感覺比景色更震撼的是,村莊依舊古樸,街道沿襲著老的格局,民宿依山就勢。仿佛人們依然背著筐,提著簍,人文景色自然協調,一下子接續上感情已斷的鄉愁,完全沒有瘋狂濃重的商業化感覺。

  看著我們滿臉的疑惑,農場酒店趙經理笑著說,這個酒店規模不大,自建場就沒擴大過。盡管現在游人越來越多,但把商業和住宿讓給民宿,我們建造景觀,來維持整個地區的人氣才是我們的主要目標。因此錢主要花在建設草場,保護環境,養育動物,精心組織各類游客參與的活動上。利益上我們和原住民雨露共沾。我想,昨晚燈火閃亮的竹屋和漆黑的農場景區原來是分工協作啊。清境農場是政府辦的事業,地盤大,搞大買賣太有條件了。但他們不與當地人爭利。倒是把記錄當年老兵艱苦創業辦農場的圖片展覽設在游客必經之地,有點像我們的革命傳統教育。后來在我們所到的鄉村,社會資本或政府資金辦旅游的都有。但無論是誰,在鄉村里都堅持與民利益共享的理念和社會責任,給民宿留下空間。七天里我們沒弄清,除了道德因素,什么樣的機制使這個理念普遍化的得以貫徹。沒有資本,小農永遠是小農。資本和小農合作需要什么條件呢。當地人告訴我們,只要維持好資本和民宿在一個地區命運共同體的狀態,政府就給予帶動者政策和資金支持。

  民宿這么興旺,沿途卻很少看到破壞景觀的私搭亂建和小販的兜售,鄉間建設和旅游秩序井然。路上我一再問陪同的何教授——一位農業和農村事務的專家,這是為什么。但有趣的是,無論是提問的還是回答的,雙方都一頭霧水。下午在和南投縣政府座談中,秘書長洪瑞智這么解釋。南投縣也曾遇到民宿私搭亂建的情況,特別是旅游發展快的地方。這類事情大多發生在尚未規劃的地區。他們先檢討規劃不到位的責任,并立即制定規劃。原則上把大多數民宿納入到規劃范圍內。規劃就是要促進這個地方民宿的發展。還要定一些標準,盡量滿足暫時納入不了規劃范圍的民宿。最后僅剩的一小部分堅決依法拆除。就這么簡單嗎,我生疑。

  接著問,你們制定規劃是什么程序。他的回答更令我詫異,“自下而上”。我們沒有繼續交流下去。以后的幾天里,我一直在試圖搞清這個問題。第三天在屏東大學和五所大學的幾位教授座談,下午訪問屏東縣政府官員,第五天與臺東縣關上鎮戴文達鎮長座談,沿途不斷向何教授詢問,最后問到縣級民意機構的代表。回到北京通過短信,讓何教授寄來文字解釋。這一大圈才大體搞清他們的看法和做法。

  在臺灣,村莊里就有小區發展協會,這是個村民自治性質的組織,協會里有由村民代表組成的監事會。協會定期開會,討論村落發展的方向。臺灣上下都認為,村莊里的協會最清楚村莊發展的需求和自身的條件,當地的人最了解當地的事,這是自下而上規劃體制的社會共識。當討論出具體發展方向,就提出規劃措施。經由鄉公所,縣議會、立法委員會等民意機關審議后通過議案方式送達政府。政府審核的方式是由專家、地方人士以及民意機關的代表共同協商。審核通過后由相關部門給予撥款實現規劃。

  寫到此,我還是沒有完全說清楚這套制度的程序細節。但有一條明確無疑,規劃自下而上。村民有權依據自己的條件提出自身發展的需求,并最大限度地得到權力部門的認可和幫助。而當出現私搭亂建時,規劃部門首先檢討規劃是否到位的責任,然后盡可能通過規劃幫助鄉村實現自身發展。

  弄懂了這兩層關系我很感動,心里也有點異樣。規劃到底是為了什么,復雜嗎。臺灣黨派內斗激烈,我也不全相信所有基層規劃都能得到允許。但自下而上的體制,讓基層人發言說話,是值得稱道的。進入新世紀的十幾年里,臺灣一直實行農村再造計劃,雖然一個時期一個叫法。有兩個特點值得思考,一是再造規劃和計劃由地方來做。按照他們的說法,讓地方來思考自己的發展。即由農村社區內所有的組織和團體,依據社區居民需要經過研究提出農村永續發展及活化的再生計劃。二是以工代賑,落實規劃優先使用地方自己的人力物力。以前他們的做法也是發包的方式。為什么改過來,他們說,以前的方式無法調動當地民眾的積極性。

  臺灣民宿發展得益于社會資本的搭臺,得益于政府的幫助,也得益于學界的文化推動,這是臺灣民宿不俗的品質保證。臺灣學界把民宿或鄉村旅游界定為文創產業,一大批專家教授從事理論和實際研究。在臺灣講到民宿,都是這個概念。交流中我們講鄉村旅游,農家樂,他們講文創。怎么叫文創呢?太附庸風雅了吧,聽后就有點心虛。大仁科大文創研究所黃鼎倫副教授介紹了一個案例,“友善農場新旅行,食農教育新思維”,以產地走讀,很有慢餐桌的飲食概念,建立人、土地和農作物的幸福鐵三角關系。即游客通過田間觀摩、手作體驗、參與產業、產地餐桌、行動菜籃以及社區銷售、家庭廚房等環節,打造從田園土壤到社區餐桌的食農文化深度游印象。貫穿始終的是食農教育,培育人們的安全食品觀,提升大眾食品食用安全知識。“幸福鐵三角”的文化創意超出了農家樂的眼界。什么是食農教育,就是在鄉村了解無毒有機,原味食用,互賴共生,甚至土地倫理、生產倫理、消費倫理和社會健康的文化知識和人性理念。綠色農業在地回饋,食在地,為健康,為大眾。因此,不是打造出只讓一百萬人來訪問一次的村莊,而是規劃出能讓一萬人造訪一百次的天地,這是農業文創產業的核心目標。沒有文化,鄉村永遠走不出愚昧,農民永遠是面朝黃土。

  研究不光停留在理論層面,研究者借助NGO組織參與到城市社區與民宿對接的實踐中,制定具體方案,幫助鄉村推動精細化富有思想性的鄉村旅游。線路主題設計之新穎,參與方式之有趣,娛教結合之隱蔽,時間安排之精到,伴手禮之多樣,都大大提升了民宿的品質,文化超越利潤的追求,文明品質是臺灣鄉村旅游業上檔次的本質內涵。第四天,我們訪問了一家家族式的橘子加工作坊。說是作坊,也是一家民宿,正傳給第四代的過程中。它的文創意義有兩點,一是介紹家族式手工作坊傳承三代的歷史文化背景,老輩子是怎么走過來的。展示老輩人的艱辛,介紹農業文化的傳統和歷史,不知不覺中增加對農產品的真實信任。二是宣揚一種古老的誠實,“只有我們自己敢吃,才敢賣給別人。”第一代種植為主,剩余加工。第二代誠實經營,文化傳播。人們來買,順帶參觀。作坊里賣產品、辦課堂和展覽,歷史傳統感染靈魂,現場制作增加情感。買的人也是參觀人學習人。第三代深入挖掘家族作坊的文化品質,把種植,加工,參觀,勞動,體驗,購物各個環節連在一起,成為文化民宿。現在第四代已從國外學成回來,在政府三個月輔導期滿后接班。接待我們的老板像鄰家的奶奶那般普通,談吐間濃重的農業文化背景、精巧的經營理念和做人的老實態度我有點汗顏。細看這家民宿的犄角旮旯,一塵不染,處處透出傳統中國大家庭的歷史積淀。眼見財富如山,卻不丟一針一線,看上去家大業大,人人都慈眉善目,讓人心悅誠服。

  第六天我們到了臺東縣池上鎮,也是擦黑兒進去的。次日天蒙蒙亮走出酒店,大片稻海鮮亮亮的呈現眼前,又是一種農業震撼。來自北京大興區的汪學才站在地邊,眼睛直呆呆盯著稻田自言自語,“怎么一種就種出了觀光農業呢?我起小就種水稻,大興就沒見過這樣的稻田”。老汪表揚的是什么樣的稻田呢。一家一戶又成方連片的區域化種植,田中水泥板式的排灌溝渠四通八達,不但田里就是路邊也沒有雜草,田里的稻子齊刷刷,一個顏色一樣高,成熟的稻穗沉甸甸鼓圓圓沉向一條線。稻田中的柏油小路彎彎曲曲,四通八達,路上滿是騎自行車游覽的人們。這么美的地方連金城武也來這里拍廣告。整個上午稻田里自由騎行的;靜心攝影的;樹下欣賞的;久坐田邊出神兒發愣的;干脆四仰八叉躺在路上的??一派愜意,看不夠,走不夠。民宿,自行車出租,小酒店,小餐館,小禮品店林林總總安靜的散落周邊村莊里。

  怎么一種就種出了觀光農業呢?因素很多,歷史傳統、市場價格、自然條件,但農民素質特別值得稱道。臺灣土地私有,經幾代人傳承,現在土地所有者擁有的土地都面積太小,農業自動化程度又很高,于是政府鼓勵規模經營,因此小地主大佃農是普遍現象。但直接從事農業的大佃農條件很高。臺灣建立了老農退休制度,調整了勞動力年齡結構。大佃農的身份條件很高,包括年齡限制,學歷要求,實際從事農業的年限,農場主登記條件,累計每年專業受訓的時間等等。從事有機生產的還有更多更高的條件。來不及更細了解,但僅從農業的從業準入和政府對從業人員的培訓輔導,就可以理解為什么稻田種的這么好。觀光農業觀的是農業,建設主體是農民,不管誰的幫助,主體的素質和能動性是最關鍵的。

  要離開臺灣了,候機大樓里熙熙攘攘,我的腦子卻怎么都離不開走過的地方,一幕幕鮮亮的經驗閃在眼前。我最想說,對農民來講,沒有資本,小農永遠得不到改造;沒有文化,鄉村永遠走不出衰敗。不邁過這些檻兒,就永遠沒有文化價值上的鄉村旅游和現代意義上的農村。

  青山不老心為家,京郊鄉村要加油啊。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