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如畫卷的“當代桃源”
去過全國知名的周莊和烏鎮,欣賞過皖南一帶的古民居群,然而,最令人驚艷的還是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三河古鎮。恬靜的小鎮河湖環繞,碧波萬里,風光瀲滟,名勝古跡遍地。它素有“春秋古鎮、皖中水鄉”的美譽,眾多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仿佛一幅清明上河圖呈現在眼前!
水鄉古鎮 美如水墨畫
三河鎮坐落在巢湖岸畔,地處安徽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處,距離合肥市區30多公里。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等三條河流流貫其間而得名,并形成了以“古河、古橋、古圩、古街巷、古民居、古茶樓、古戲臺、古城墻”等為代表的江淮地區特有的“八古”景觀。
三河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小鎮已具雛形。因其東鎖巢湖,北扼廬州,西衛龍舒,南鎮潛川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便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左傳》記載,公元前537年,吳楚之間的鵲岸之戰即發生于此。三國時曹操曾在此駐軍訓練水師;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也在這里組建過水軍;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指揮的“三河大捷”舉世聞名,至今仍留有當時的古城墻、天王府四合院、古炮臺等遺跡。
三河屬典型的水鄉古鎮,據清代《安徽通志》載,它“外環兩岸,中峙三洲,而三水貫其間,以橋梁相溝通”。三河鎮源于水,活于水,盛于水,古河美水給這個古鎮帶來了靈性。小鎮多水自然多橋,水與橋相映,橋因水而活。小南河雖全長只有3公里,然單單架于河上的橋就有7座,而每一座橋都有它美麗的故事。最古老的鵲渚廊橋,由12根立柱撐起的兩層飛檐翹角式的長亭,距今已有1500多年。橋兩邊都建有美人靠,供游人在橋上休憩觀景。外國人稱其為“情人橋”,有情之人若從這座橋走過,他們的愛情將會天長地久;望月橋為拱形踏步式風景石橋,全橋鋪著厚青條石,兩邊是青石浮雕欄桿。橋的旁邊是7層高的古塔 “望月閣”,登高遠眺,憑欄鳥瞰,古鎮絕妙風光盡收眼底;三縣橋位于大南門口,橋身高大而雄偉,為三孔石橋,橫跨小南河已近百年。古橋銜接肥西、舒城、廬江三縣,因“一橋跨兩岸,雞鳴三縣聞”而得名。當我們站在古橋之上,清澈的小南河盡收眼底,臨河兩岸亭閣拱橋相伴,河面上畫舫在緩緩游動,舉目望去,如在畫中。
明清建筑 布滿古街
據史書記載,三河古名“鵲渚”,最早為巢湖的一座鳥島,經千年水流沖擊積淀成為巢湖岸邊的陸地。唐宋以后,它周圍的河湖灘地逐漸興筑圩田,綿延數十里,使這里成為魚米之鄉。三河鎮很早就形成一個以米市為主的繁華商埠。清嘉慶《合肥縣志》記載:“三河為三邑犬牙之地,米谷廩聚,匯舒、廬、六諸水為河者三,河流寬闊,枝津回互,萬艘可藏”。古鎮上有10街26巷,明清建筑尚存180余處,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街道兩側房屋鱗次櫛比,保留下來的連片古民居,大多一二層高,全是石灰拌著泥漿用小磚砌成,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是江淮地區少見的晚清建筑群。小青瓦覆蓋的雙坡屋頂,梁檁椽柱上的雕花彩繪以及黑漆鎏金的各類招牌匾額。山墻上高高翹起的馬頭墻造型別致,有雀尾的、官印的,既是裝飾又能防火,風吹草籽落入墻體的勾縫瓦礫中,便長成了青青的草本植物,迎風搖曳,平添些許生命的氣息。
三河的街很長很古老,窄窄的長街蜿蜒曲折。街道不寬,一般只有三米左右。路面用大塊青色條石鋪砌,經歷千百年的風吹雨打、人行車壓,石面泛著只有歲月才能造就的獨特質感。踏著被磨礪得光滑的青石板在古鎮行走,眼前的畫面,仿若步入歷史的隧道,領略另一番韻味。
三河的街很繁華,商鋪林立,前店后坊通碼頭,每條街彎彎曲曲都與黃金水路連接,一直通向繁華的大都市。橫貫南北的街足足有五里之長,遍布與生活用品相關的竹器、木器、鐵器、布店等。臨街的建筑整板條縫的雙扇木門上,鑲刻著“龍鳳呈祥”、“百鳥鳴春”、“桃梅送福”的圖案,讓人聯想起鼎盛繁榮的徽商時代。
三河自古水陸通衢,有“皖中商品走廊”之稱,商賈云集。有趣的是,走在古色古香的老街上,隔一段路你就能看見一處名氣不俗的舊居古宅,如劉同興隆莊、周家當鋪、李府糧倉、鶴廬、一人巷、大夫第、望月閣等。
值得一提的是,劉同興隆莊為時任三河商會會長劉錦堂的宅第,面積達700平方米,五進八廂32間,為徽派建筑風格。當時隆莊主要經營各種布匹和大米,門庭若市,車水馬龍,生意北起六安陰山,南至南京、上海,無比興隆。劉同興隆莊很有特色,包括米鋪、布店、鹽棧、裁縫店等。
淮軍大將劉秉章是三河古鎮南街下橫街人,曾率兵大敗捻軍,還指揮過中法鎮海戰役。這場大戰,是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史上唯一的海岸戰役的全面勝利。劉秉章是淮軍中除了李鴻章之外的唯一的一名進士,文韜武略兼備。如今三河老街中保留的鶴廬,是劉秉章在三河上百處宅院中唯一保留下來的一個故居。
三河鎮的另一大看點是楊振寧舊居。它是一座典型的磚木結構的明清風格宅院,共有五進房屋和一個庭院。現在前兩進房子布置成展廳,第三進房恢復成其以前居住的樣子。楊振寧舊居北側,有一條僅能容下一人通過的幽深小巷,稱為“一人巷”。這條奇特的小巷全長80余米,兩邊高高的馬頭墻使得小巷更加幽深。
望月閣又名國粹樓,也可稱是三河民俗博物館,閣內收藏展示了古鎮傳世精品及近千件民間珍藏的古代藝術品,其中珍藏有從明清到民國時期字跡清晰、保存完好的匾額一百多塊。還有七千年來新石器時代至民國的古陶瓷、三河人家的古典家具以及唐宋以來的傳世佛像造像。望月閣是三河鎮的制高點,站在7層的閣巔,憑欄鳥瞰,古鎮美景盡收眼底。
廬劇發源地 現實版“桃花源”
如果說“水”和“古”是三河的代名詞,那么流淌至今的多彩民俗則是三河鎮特有的內涵。春節至元宵節期間,民間會自發舉行龍燈、鬧旱船、跳河蚌舞、趕廟會等活動。端午節人們包粽子、玩龍船,中秋節則玩火把。此外,婚喪嫁娶,還有抬花轎、鬧花船、請“良玩”等傳統民俗表演。
鮮為人知的是,三河還是廬劇的發源地,堪稱“廬劇之鄉”。廬劇的第一劇目《小辭店》就取材于三河二龍街上發生的故事。至今民間仍流傳《小辭店》里的愛情故事。如今,每到傳統節日,三河古鎮的廬劇表演依舊盛行,吸引數以千計的游客和群眾駐足欣賞。位于古鎮中心的萬年臺廣場,是三河傳統民俗表演的重要場所。每到節日,萬年臺廣場必成為戲劇歌舞的殿堂,場下人聲鼎沸、鼓掌叫好聲連連。
三河古鎮是江淮地區的魚米之鄉,這里盛產魚類,產品多達120種以上,傳統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自古有“游在黃山,吃在三河”之說,所以,逛三河,一定要嘗一嘗三河水鄉菜。三河鎮有三大招牌菜:一是巢湖銀魚蒸蛋,二是三河蝦糊,三是三河河蚌。此外,“三河酥鴨”、“米粉蝦”、“豆腐面魚湯”等展示水鄉風韻的名菜,也頗受歡迎。
有人曾把三河比作真實版“桃花源”,雖然不如其他古鎮名聲響亮,但古樸典雅的它,卻保持了本身的安靜。華燈初上,原本就迷人的三河鎮又增加了幾分嫵媚。夜幕下,燈光如水,鏡映樓臺,臺簇橋虹,真是拍不厭的美景,描不出的色調,說不盡的溫婉,道不完的柔情??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