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和鏡頭,伴隨著書籍與電影領略并深度結識了三交鎮孫家溝村:深藏閨中、鮮明的窯洞式建筑、熱情淳樸的老人??那山那人那溝,久久盤旋在我們的腦海與心頭,勾起了我們的鄉愁,留下了深深的念想。本期,讓我們繼續跟隨作者的腳步走進以“樹德務滋”為立家之本的宋家莊村。
“樹德務滋”——宋家莊村
昨天在宋家莊學了一個詞,一座宏偉的門樓古匾上嵌刻著 “樹德務滋”。回來后探尋出處:“樹德務滋,除惡務盡”。出自《尚書·泰誓下》,意思是向百姓施行德惠,務須力求普遍,清除壞人壞事,必須干凈徹底。想必這是宋家莊村的立家之本吧。
歷代中國人成功的標志無外乎求學中舉、升官得祿、經商發財。自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雖最終走向了八股,但創造了科學平等的選人機制,也造就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精神追求。而“積德行善”更是一個民族自我教誨的行為準則。
宋家莊村位于孝義市城區西北5里,屬崇文街道,原名叫任家莊,村內曾有聲名顯赫的任、宋、萬、何四大家族。任家是當地的富商大賈,業務之廣,逐利四海。據老人們回憶:任姓家族生意最遠竟做到烏蘭巴托。西門外路北的東岳廟即為任家出資所建,后于明萬歷、清康熙、嘉慶、道光年間萬、任、宋等幾戶人家對東岳廟進行重修、補修。從碑文記錄的集資數額可見任家擁有雄厚的資財。
清末民初,宋姓家族從汾陽舉家遷徙到宋家莊定居。乾隆二十八年,宋國瑽任兵部員外郎;宋國珖任翰林院待詔;夾道旗桿院院主宋其源,曾任兩廣巡撫。宋家聲望高顯,“任家寨”故此改名為“宋家莊”至今。
村莊建筑也別具一格,東西向道路因街兩側栽有十棵古槐樹而得名,古稱“十槐街”。沿街一座座高墻拱門,保留了窯洞風格,而門內又是門樓高挑的深宅大院。南北共有八巷十九門,三十六座牌坊院,八十多座民居院,風格迥異,古香古色,十分壯觀。曾有“金宋家莊”之美稱。
中國傳統宅居講究勢和形,“千尺為勢,百尺為形”(郭璞《葬經》)“遠為勢、近為形”,形勢是環境之形象、尺度及其宏觀特征為根本的觀點。宋家莊古民居以翰林院、旗桿院、任家院、張家院等建筑為核心,古寺廟以東岳廟、關帝廟、三官樓等建筑為代表,構成一個完整的古建筑群,其規模在三晉大地之內實屬罕見。
村莊四周的堡墻是防御外敵的主要屏障。東西門樓都是二層建筑,威嚴壯觀,氣勢宏大,曾具有極為重要的防御功能。據說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軍大炮都未能打開城門,至今門樓上依然可見當時留下的炮眼。
前面說到的門匾“樹德務滋”,就是任家大院前門樓,穿過堂院,當地人說這原來是個大廳,早年焚毀了,不然的話不會像現在這樣,門對著門。有一座門樓的匾額上,刻著“敦厚家風”。
自古圣賢皆重家門之德行。朱熹在《朱子治家格言》中講:戒言戒行,家門和順。《曾文正公家書》中也說: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而當今逐漸弱化的家族感被西方推崇的個性自由所取代,其實也是民族文化的缺憾。
天色已晚,耀眼的車燈穿過厚重的城門。一個高臺階上老兩口和臺階下的母子倆說著什么,濃重的口音只能隱約中聽明白一點,是女兒和外孫向姥姥、姥爺道別,姥姥叮囑的話已經反復說了好幾遍了,女兒開動了電動車,姥姥還在說,女兒邊走邊答應著,一聲比一聲高。臺階上,老兩口目送著母子倆駛向城外。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