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作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北京懷柔區再次被李克強總理點名,并將向全國示范推廣!對懷柔而言,獲此殊榮,并不是偶然幸運,而是必然大考,也是水到渠成的赫然邁進。懷柔依托秀美的自然風光,特有的滿族文化和極具魅力的民俗風情,大力發展多種業態兼容的鄉村旅游產品,形成了享譽全國、獨具特色的鄉村游“懷柔樣本”。“京郊鄉村游,首選到懷柔”,成為懷柔的新雅號。
何謂“全域旅游”?
舒服,這一看似再平凡不過的字眼,卻是對一個地方的至高評價。這就是懷柔“全域旅游”的全新理念。圍繞“山水懷柔,京郊明珠”發展目標,2016年懷柔區提出了“全域景區”的理念。“它的簡單闡釋就是不設圍墻、沒有邊界、不收門票,全域是景區、鎮鎮是景觀、村村是景點、人人是導游??”懷柔區旅游委主任周為介紹,它的直觀標準,就是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
從這一年起,在雁棲、寶山等特色小鎮打造初見成效的基礎上,懷柔區繼續推進楊宋、琉璃廟等特色小鎮建設,結合自然和人文稟賦的旅游特色迅速凸顯;在農村,民居成了旅舍,草寮成了咖啡屋,土特產變成了趕集文化上的旅游產品,不夜谷、夜渤海、湯河川、白樺谷等一批鄉村游溝谷成片開花。
然而,讓人驚訝的是,翻開懷柔區行政區劃圖,并未見到不夜谷、天河川、白河灣、栗花溝等這些川、溝、灣、谷的地理標注。而作為全域旅游的一個縮影,天河川、白河灣、不夜谷等溝域梳山理水的同時,也帶給了當地農民一個個富民產業。
清澈的白河水,彎彎曲曲從懷柔西北流淌而來,滋養著沿岸村民,描繪了一幅山水美景。而十年前,白河水流經懷柔的第一站天河川,水邊還是一片荒灘野地,人跡罕至。這里村窮、百姓苦、環境更是惡劣。一條溝里都是清一色低矮破舊的石頭房,冬不暖夏不涼;顛簸不平的道路,下雨泥濘、污水四溢;凌亂不堪的村容,雜草叢生,垃圾亂堆??
為改變白河兩岸環境,天河川沿線的湯河口鎮、寶山鎮謀劃發展溝域經濟,把第一步放在了美化環境上,天河川沿線幾個村首先啟動新農村建設。
如今,走進天河川幾個村,統一規劃的村落設計整齊大氣、特點突出;干凈整潔的環境,水泥大道、綠樹成蔭;先進便利的生活設施,自來水、煤氣灶、熱水器、沖水馬桶等一應俱全。軟硬件設施的相繼配套完善,生活質量的飛躍式提升,讓這條溝里的村民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伴隨著疊水觀景臺、河堤花壇、林下長廊、親水木棧道、圓木小橋、林下公園、臨水風車等十幾項景觀建設的相繼完工,昔日的“河灘水”變身今天的“十里畫廊”。“悠然山水灣 醉美天河川”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變身成了一條集觀光、旅游、度假、休閑于一體的“悠然山水”景觀帶。
內需驅動為核心
事欲成其大者,必思精而謀遠。
旅游業是懷柔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的主要領域,發端于九十年代的懷柔旅游“一次創業”,締造了以“慕田峪和紅螺寺”為代表的“龍頭景區”產業神話,也構建了以龍頭景區拉動沿線第三產業高速增長奇跡的“慕紅模式”。但這種模式的弊端也在逐步顯現,旅游區域發展不平衡、旅游業態單一、旅游營銷缺乏聯動機制、旅游從業隊伍缺乏、交通發展滯后等仍是掣肘旅游發展的不利因素。
“我們尋找的是一條內生需求驅動的發展道路。”懷柔區副區長焦寶軍說,隨著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不斷推進,懷柔區下定決心擺脫對第二產業的依賴,提出了“山水懷柔,京郊明珠”的全域旅游發展新目標。為此,趁勢而上,大膽地提出以“全域景區”理念,推進“山水懷柔”建設,這與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的“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理念不謀而合后,“全域景區”的理念也與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提出的全域旅游戰略相契合。焦寶軍解釋,“我們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而是要事先謀劃,統籌安排。就像下棋,走一步,要先看三五步??”
懷柔區的謀劃,系統而嚴密。焦寶軍副區長把全域旅游推動的“山水懷柔”城市,比喻為懷柔人民的“幸福之屋”,這個屋子由4根柱子來支撐:新型城鎮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業溝谷公園,旅游綠道系統。它們各不相同,卻構成一個密切配合的整體:新型城鎮化,打造特色小鎮,作為旅游的基本點,起到聯結城鄉的作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業溝谷公園,整合了多個村鎮,成為促進農旅融合的大平臺;通過綠道系統,把基礎設施、鄉村景點、特色小鎮串聯起來,使全區成為一個不收門票的“大景區”。
創新發展的方向也是至關重要的。在發展全域旅游過程中,懷柔區還十分敏銳地抓住了“鄉愁”主題。“其實我們一直在做的就是打造詩情畫意的東西。”懷柔區旅游委主任周為表示,田園城市的打造,追求“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而這,又恰恰契合了當前游客的興趣與需求。
主樂業 客樂游
鄉村旅游,容易遭遇“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現在來看梨花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我相信今年肯定會更加火爆。”一邊忙著布置特色裝飾、打掃客房,一邊喜笑顏開介紹鄉村游帶來幸福生活的懷柔區懷北鎮懷北莊村梨農老板王啟宏說,自打紅梨觀光園對外開放以來,和他一樣搞鄉村旅游接待的民俗游老板才算是真正吃上了“旅游飯”,他家去年便增收了10萬元。嘗到“甜頭”的他,對今后旅游的繁榮信心十足。
“一個旅游點致富一個村,一個旅游區帶富一鄉人,一帶一路的環線旅游讓全區越來越多的農民增收有門。”懷柔區旅游委主任周為介紹,特色魅力鄉鎮、精品旅游村寨錯落有致,呈串珠狀分布,有效連接起了各個景點、景區,將粗放的“過境游”,轉化為了效益較高的“深度游”,逐步形成了全域旅游景區的格局,這已成為懷柔經濟發展中的一大亮點。截至目前,全區鄉村(民俗)旅游村達到50個,鄉村(民俗)旅游戶5200余戶,其中市級2332戶。懷柔被評選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縣”,成為全市唯一獲此殊榮的區。
說起“不夜谷”,那可是遠近聞名,享譽京城。盛夏的虹鱒魚一條溝,山清水秀,氣候宜人。舒適的環境,可口的美食,吸引了無數游客紛至沓來。雁棲不夜谷全長47公里,涵括神堂峪、官地、石片、長元、蓮花池、西柵子、八道河、交界河、大地、頭道梁、北灣11個行政村,共有民俗接待戶485家,涌現出2個全國勞模、1個北京市勞模,這在全市都是絕無僅有的。
“除了勞模山莊,谷內還有長元漁場楊淑清、京郊001號民俗戶單淑芝兩個勞模。在他們的帶動下,谷內民俗戶個個賺得缽滿盆溢。”雁棲鎮宣傳部部長高冬梅介紹,目前不夜谷5個村已有500多戶搞起民俗接待,從事旅游及相關產業人員達3000多人。今年一季度,全鎮接待游客110.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8億元。
山聚人氣,水攏財源。如今,作為首都生態涵養區之一的懷柔,正在探索一條全域旅游經濟發展的特色之路,懷山柔水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民俗特色日漸興
滿族特色民居主街兩側民俗戶外墻上的五彩花墻、游弋于水中的鯉魚、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滿族傳統的禮儀文化??如今,走進喇叭溝門滿族鄉中榆樹店村,一幅幅飽含美好寓意的圖畫呈現在人們眼前。
“這兩年,借著滿族風情節的東風,加上我們村處于白樺林旅游沿線,許多村民家的民俗旅游都收獲頗豐。有了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今年在各級政府的幫助下,我們村又完成了村莊景觀節點的工程建設,村委會還為每家民俗接待戶統一設計制作了標識牌。”中榆樹店村黨支部書記彭興利介紹,下一步,村里還將重點開發具有滿族風情的娛樂項目,挖掘互動、參與體驗型的滿族傳統項目,讓游客玩得開心,真正使民俗旅游業成為全村的富民產業。
除了中榆樹店村,喇叭溝門滿族鄉還依托自然稟賦重點打造了孫柵子和下河北兩個民俗村,發展民俗戶160戶。同時結合相關政策,開展了中榆樹店、孫柵子兩個村的新農村建設,大大改善了農戶的居住環境,同時使民俗旅游煥發出勃勃生機。
“修百姓回家的小康之路,建居民生活的幸福之屋。”懷柔區副區長焦寶軍頗為自豪地介紹,打造全域旅游,出發點就是為了百姓。“我們從來都不是只為了游客來建全域5A級景區,那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我們的特色小鎮、溝谷公園、綠道系統都是為百姓打造的”,“給百姓造好了家園,農村有了活力,也就給游客造好了樂園。”焦寶軍說道。
在這種理念的推動下,“十三五”期間,懷柔區第三產業GDP占比悄然由第二位躍居第一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占據五成。2016年,懷柔區旅游接待11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5.8億元。
藍圖已繪就,揚帆正當時。如今,依托獨特的山水生態資源優勢,懷柔區已將境內景區景點、資源、線路統籌整合起來,實現從旅游到“旅游+”產業鏈,旅游產業實現了從“點”到“圈”到“面”的華麗轉身。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