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一個徽州。
在婺源,有一個篁嶺。
在篁嶺,有抹不去的徽韻。
出發去江西婺源篁嶺前,早已對它的名頭“世界級古村樣板”“中國最美鄉村”“曬秋——最美鄉村符號”有所耳聞,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村落,未去時充滿好奇與期待,在見到篁嶺的那一刻,用驚艷二字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掛在山崖上的篁嶺古村,地無三尺平,自然地我們一行乘坐纜車自下而上,抵達海拔500米的江灣鎮篁嶺民俗村。下了纜車,路邊游人如織,山頂風光誘人。沿著石子路,在導游的帶領下,我們一路前行,透過路邊的篁竹,種在梯田里那些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千千萬萬的盛開成花海,便像是和千千萬萬的游人在春天里的約會,實為名副其實、聞名遐邇的“梯云風光”。
朝路前方望去,參天的紅豆杉筆直粗壯、郁郁蔥蔥,茂盛的枝葉后面那片依山而建、密密麻麻、擠擠挨挨、家家戶戶的馬頭墻,它們在天際間勾勒出一道道曲線的徽派建筑。不自覺地走在篁嶺的街巷中,這些保存良好的徽式古村落格局,有著原汁原味的民情民風:房屋大都結構開式特殊,一樓大門前臨街臨路,大門后是廳堂;家家戶戶的二樓開后門可到達更高處的另一大路,二樓前門攔腰上下砌墻,與屋外搭建的水平木頭架連成一體。走進其中一棟精致的二層小樓,正面所見所有的門、窗、陽臺、屋檐全都是精雕細琢的木雕而成,據導游介紹說,這一個個上面都雕刻著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女媧造人”“鯉魚跳龍門”“三顧茅廬”“負荊請罪”“高山流水”等,湊近仔細辨認,“三顧茅廬”中,劉備的神態與謙恭,臥龍崗的明月清風,童子的一舉一動,諸葛亮手握書卷的神情,每一個表情和動作都惟妙惟肖,果真是名不虛傳的匠人工藝。歷史總是在某個時刻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和我們相遇,這種感覺真好。此外,一旁點綴的一花、一草都追求精致,旁邊的耕織圖,用木雕的方式,讓我們記住過去,想起昨天。走著走著,不禁被這些徽派建筑的格調吸引,一不小心誤入了一家四層大宅:庭院深深,高門大額,家具完好,大小姐招親拋繡球的繡樓??讓你禁不住去想,是不是老爺出門去了,百年前的小姐還未出嫁之時,是否也曾在這樣一個煙雨傍晚,倚在那一彎木雕的美人靠,看樓下迎來送往,若懷心事小樓聽雨?
除了擁有馬頭墻、天井、木雕、美人靠這些徽派建筑的共同特點之外,篁嶺村獨有的“曬秋人家”更是令人震撼。
篁嶺村每家每戶樓上伸出的一排碗口粗細的木頭組成的平臺,便是篁嶺人家的曬臺。木頭間距大致相同,并排著伸出,遠看像一排并排的筷子,就是這個平臺,為“曬秋人家”的景致建立了基礎。篁嶺,地處江南山區,依偎在石耳山的懷抱,因“地無三尺平”,村落依山而建,山中村民沒有空地晾曬農作物,長木頭組成的曬臺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每到秋季,篁嶺人家家家戶戶都用竹曬匾裝著火紅的辣椒、金黃的玉米、黃豆、稻谷放在木架曬臺上曬,一個個圓形的,鋪成了或紅或黃的曬匾遍布屋檐前方,肆意享受秋陽的烘曬。遠遠看去,曬匾像跳躍在黛瓦組成的五線譜之間的彩色音符,仿佛奏響了一曲秋收贊歌,這便是婺源篁嶺村獨有的“曬秋”景致。篁嶺曬秋已形成一種民俗文化現象,一個文化符號,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婺源篁嶺也被外界稱為“曬秋人家”。
穿梭于古建筑群之間,偶爾還能遇到一兩個挑著磚的婦人,一打聽才知道,她是搬遷到山腳下如今返聘回來的篁嶺人,從小就看著祖輩們曬秋,在她看來,這是一項再自然不過的農事活動,也是家家戶戶生活的必需品,曬秋更寓意著豐收和收獲的果實,曬的是豐收的喜悅。一年四季,簸箕里都會曬著不同的農作物。但秋天毫無疑問是豐收的時節,是收獲果實最多的時候,也是“曬秋”規模最大的時候。讓她想也不敢想的是,搬遷后,為了生活的曬秋,如今竟然成了藝術,土布、土衣、披著頭巾的她們,也會成為鏡頭下的女主角。其實,在婺源縣文化館館長洪忠佩看來,曬秋和篁嶺的牽手打造了一張特別的農耕文化名片,這種生產生活元素是現代社會中依然留存的農耕文化的經典符號。而篁嶺的總設計師汪萬斌說:“我們就是想將篁嶺的特點放大,通過村落的開發,來推廣一種既有文化底蘊、又有地方特色的徽州生活方式。”今天看來,這種設計無疑是完美的,解了鄉愁,成就了最美鄉村符號。
春有錯落梯田,秋有最美鄉村符號,想必夏冬的篁嶺亦有不一樣的風景。落花時節又相逢,這時的篁嶺一步一景,走在并不幽深的天街中,你會被斑駁的墻上爬著長長的藤葉,水桶做的垃圾桶,竹篾編織的裝滿辣椒的曬匾,散發著經久不息木香的房屋所驚艷,走著走著,你也會禁不住奔向正對著天街長巷掛滿了柿子的柿子樹,你會很好奇地喃喃自語,懷疑著是真還是假的走近它,最后鑒賞了它的真實性,那種真實,就像果熟葉黃一樣。
是的,篁嶺很美,美在鄉愁。美在墻上的留白與泛黃的記憶,有一種淡然與超脫。美在油菜花與徽派建筑的完美融合。美在千年香楓與古村的耳鬢廝磨。美在曬秋像童話世界走進了生活。
友人說,你筆下的篁嶺太不真實,有沒有那里的明信片,我遞給他一沓讓他欣賞時,他問:這是誰畫的?還不錯。我答:不是畫的,是我用手機拍的。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