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沙漠桃花源 迪坎爾村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美麗鄉村 作者:劉磊 字號:【

  大漠深處的原始村落

  《樓蘭姑娘》剛被唱紅的時候我也就十幾歲,一顆向往西域大漠的心就在少年的胸腔里蠢蠢欲動了。美麗的樓蘭姑娘到底長啥樣?一想就想了20多年!不久前,我終于有機會開啟了這次新疆自駕之旅。

  我第一站就迫不及待地去了鄯善。鄯善就是樓蘭?從某種意義上講,還真是這樣。追溯其歷史,西漢時先有樓蘭國,因國王忠于匈奴而被漢帝刺殺,更國名為鄯善。但這時鄯善國的轄區并不在今天的鄯善縣城一帶,而是在羅布泊和白龍堆沙漠,隨后鄯善國滅,大批鄯善人往北遷入吐魯番盆地,并且在這片盆地上頑強地生存下來。

  迪坎爾村充滿神秘色彩,它是一個原始自然村落,也是由北側進入羅布泊前的最后一個村莊。迪坎爾村東西兩面臨近的庫木塔格沙漠,是世界上離城市最近的沙漠。東南臨近世界上大陸性氣候最強烈的羅布泊荒漠。這個地方被稱作“最后的村莊”,又因其海拔高度接近海平面,還可稱“零的村莊”。

  有趣的是,在去迪坎爾村的途中,竟有大片的瑪瑙灘和彩石灘,疆內外的旅客都慕名前往這里找尋與自己有緣的玲瓏美石!喜歡撿石頭的人,都知道這里的戈壁石美輪美奐。

  走進迪坎爾村,我發現這里至今仍保留著古樸的居住形式:土坯圍就低矮的房屋,房頂上落滿厚厚的沙塵,若不是有梭梭柴的存在,你很難發現這個與沙漠一色的村莊存在。村子不大,只有500人,看起來滄桑古樸。這是一個深深裹進沙漠里的村莊,它古樸得像一本遺落在沙漠中的桑皮書,它呈現出黃沙的顏色,單一而又凝重,沉寂卻充滿神秘。每一個來到此處的人,都忍不住想打開它,閱讀它久遠的故事,但卻永遠也無法讀懂,除了村外散落的烽燧和早已坍塌的城垣。

  迪坎爾村的村民都是維吾爾族,是古樓蘭王國的一脈遺民。他們在樓蘭王國消亡的時候,遷居于此。這里的男人有著高大挺直的身材,女人的身材則小巧得多,高高的鼻梁和深深的眼窩透出一種精致的美。

  這里的維吾爾族老鄉,基本上還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據說通公路前,這個村子絕大多數村民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迪坎爾。鄉里的公路現在直接修到了村子的盡頭,路面非常好,但是路的盡頭就是茫茫沙海了。

  今天的迪坎爾村仍舊是美麗寧靜的,生活在此的樓蘭后裔秉承了世代相傳的古國文明,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悠閑自得,與世無爭。迪坎爾的居民淳樸善良,在他們的身上沒有任何塵世的煩躁與不安,盡管相對仍然屬于欠發達地區,但人們的臉上總是浮現著真誠與淡定的神情,與他們相處,仿佛一下子來到了世外桃源,頓時私欲全無、心境如一。

  神奇的坎兒井和沙漠溫泉

  這個500多人的小村莊之所以沒有湮沒在沙海中,就是因為村中有一條坎兒井。坎兒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它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普遍于新疆吐魯番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

  村里有這么多桑樹,的確令人吃驚。有些桑樹已栽種了500多年,要三四個人才能合抱。有個叫“一排桑樹”的地方,真有11棵古桑,成為很整齊的一排,樹齡相近,樹距相等,顯然是前人栽種的,有些樹已大部分枯死,但生命力十分頑強,仍然有新枝生長出來。

  沙漠就在那一排樹的跟前,但它在這些桑樹面前屈服了,形成了一道高高的沙梁。這里曾是村里的圣地,所有的喜事都在這里舉行。夏季的迪坎爾村所有的桑樹上都掛滿了或白或紫的桑葚,由于來不及吃,掉在地上的桑葚會在每棵樹下鋪上厚厚的一層,感覺整個村莊都浸泡在甜蜜的汁液里。

  也許因為少有現代文明的打擾,在這片小小的綠洲里,當地長壽的老人卻很多,說起長壽的秘訣,老人們說這和他們吃桑葚有關。麥克托木汗·甫拉提今年已106歲,五世同堂,有子孫30多人。我們去拜訪她時,她正在桑樹下采桑葚吃。見有客人來,她像一個小女孩一樣愛美,連忙讓重孫兒媳把頭巾給她整理好。她的桑葚醬做得好,可以放一年時間不壞。見了我們,她把去年做的桑葚醬拿出來讓我們品嘗。我們在村里溜達時,看到另一位百歲老人麥迪拉阿吉還在地里勞動,他說,這地他種了八九十年了,卻還沒有種夠,所以他每天都要到地里來。

  最令人驚奇的是,當地還有一個迪坎爾溫泉。水流量為40-50m3/h, 水恒溫為40℃左右,富含硫、磷、鋅、鐵、鈣等元素,常洗溫泉浴對皮膚病、佝僂病等疾病具有獨特療效,迪坎爾村男女老少常洗溫泉浴,地處沙漠邊緣,卻人人都有細膩白嫩的皮膚,這主要是靠溫泉水的滋養。

  走在這里,仿佛踩在時間的每個骨節上,每放下去一次腳就能與文明前進一步,從遠古走到現在,又能從現在走回到遠古。坎兒井溫泉是迪坎爾的巨大財富,每年12月到來年1月水溫能達到38℃左右,溫泉里還有野生的魚類,真是神奇無比,冒著熱氣的坎兒井和溫泉水,成為這個村落的最為熟悉的風景。

  迪坎兒村有一條溫泉形成的小河,村民房前有繞樹的溫泉水流過,清澈見底。水底可見細長的鯽魚,灰黑色的身體光溜溜的,約一指長,機敏地在水中游戲。其發源地在沙丘的下面,河水一年四季冒著熱氣,即便在三九天,仍有十多度的水溫,有很多驢友帶來放入的熱帶魚,什么黑馬麗、紅箭等,在水中自由穿梭。

  最近幾年,從全疆各地慕名前往迪坎村體驗沙漠風光、羅布泊探險的游客絡繹不絕,游客大多以自駕游為主,也有一些組團專門來迪坎村旅游的大批游客,他們在迪坎村體驗沙漠生活,爬沙山、探險、騎駱駝。

  村子那戶距沙漠最近的老鄉,主人叫買合木提,今年54歲,是最早接待戶外人的“專業戶”。他家房后就是沙漠,沙子都把墻根埋了,由于這里是由西南向東北穿越沙漠到達鄯善縣的徒步線路出發點,他家久而久之被驢友“開發”成一個小驛站。現在買合木提家不僅有驢友住宿的大炕房間,周圍還開辟了供驢友扎帳的空地和棚子,和專門用來泡溫泉的“露天澡堂”。

  我們從這里進入庫木塔格沙漠,在沙丘上翻滾、行走;夜晚,在他家宰羊燉肉,大快朵頤、開懷暢飲。然后扎營過夜,在這里能看到很亮的月亮,能數到星星,跟小時候一樣,感覺很舒服。

  盛產葡萄的“沙漠桃花源”

  最神奇的是,雖然沙漠時有風沙,但迪坎爾村的風沙卻極小。因為這里有兩個方向相反,且位置相對的風口,讓不同風向的風在迪坎爾得到了中和。這被看作是迪坎爾村能緊鄰沙漠卻牢牢堅守,千百年從不曾遷退過一步的自然密碼。

  不光如此,迪坎爾物產豐富,葡萄等種植業也成為全國的佼佼者。因為處于吐魯番最南端,氣候炎熱,日照時間最長,迪坎爾的葡萄據說是吐魯番最甜的。當收獲的季節,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村民們常常圍坐在一起,在與沙漠零距離的葡萄地里,汩汩的井水緩緩流過,葡萄與美酒為伴,載歌載舞,樂在其中。

  安靜的村子里隨處可見高大的桑樹與杏樹。維吾爾老鄉坐在家門前的樹樁上,散漫地曬著太陽,臉上帶著和善與淡然的微笑。當地人家家都有寬敞透風的小院,院旁有大小不一的晾葡萄干的晾房,院里鋪著納涼的小床,可以想象在夏夜里,孩童在小院里追逐游戲,大人在彈琴歌唱,合家納涼該是一幅多么甜美的生活畫卷。

  有著金色頭發、棕色眼睛的烏買爾·買提尼亞孜是迪坎爾小學第五任校長。小學和新疆南部地區的很多走讀學校一樣,中午也不放學,而是6節課連續上,每節課40分鐘,課間休息10分鐘。早晨從家里出門的時候,孩子們在書包里揣塊馕,在課間休息的時候啃幾口,渴了,喝點自來水。

  金色頭發、棕色眼睛、膚色白皙、臉上布滿雀斑的漂亮小姑娘凱麗麥·汗,也是這個小學的學生,她今年11歲。因為同學笑話她是“俄羅斯”,小姑娘害羞,鬧著讓父母把頭發染成了黑色。因為是用“海娜”粉染的,并且小姑娘的頭發原是金色,不好上色,所以染完的頭發著色不是很均勻,額際頭發還是可以看出原來的金色。其他地方的頭發呈現紅褐色。據她奶奶說,小姑娘的父母也都是金發,皮膚白皙,眼睛呈棕色。

  從校長烏買爾·買提尼亞孜和他的學生凱麗麥·汗的相貌特征看,讓入很容易聯想到20世紀80年代在羅布泊發現的高鼻深目的樓蘭美女。據說迪坎爾村長這樣頭發的孩子還有幾個,他們與眾不同的頭發、皮膚,讓人自然而然要探尋起他們跟樓蘭人祖先的淵源。

  最有趣的是,我們在迪坎爾村找到了當年給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當向導的阿不都熱依木的侄孫——葉赫亞·沙依木。

  1900年,葉赫亞的爺爺阿不都熱依木和奧爾德克一起,將自己原本普通的名字,融進了樓蘭、斯文·赫定這些光芒四射的名字里。可以說,沒有他們,樓蘭和小河都不會重新進入現代文明的視野,西方探險家們也不可能有卓著的成就。

  斯文·赫定在《我的探險生涯》中描述過他和阿不都熱依木的相遇:“在都拉里村北的一個樹林里,我們巧遇從北面辛格爾來的阿不都熱依木,他正和他的哥哥帶著妹妹到都拉里去,他是整個沙漠中少有的兩三個知道六十個泉的獵人之一??我決定雇傭他和他的駱駝。”

  葉赫亞的爺爺阿不都熱依木,曾為外國探險家斯文·赫定、貝格曼和中國考古學家黃文弼當過向導,在羅布泊地區和孔雀河流域考察。可以說,羅布泊地區史前文化及庫魯克塔格山、孔雀河一帶古驛道的發現,葉赫亞的爺爺功不可沒。

  葉赫亞拿出斯文·赫定當年給他爺爺的畫像復印件給我們看,他說因為爺爺的緣故,這些年經常有人來拜訪他。家里經常有客人來,還有不少的外國人,日本人、英國人、俄國人、瑞典人都有。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